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去年9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启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半年多来,经过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振兴战略深入人心,极大地鼓舞了东北人民加快发展的巨大热情。可以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东北人民多年的企盼,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风是东北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如果说以往东北经济发展还不为人们所认可,是在传统体制下负重前  相似文献   

2.
金柯  洪英 《辽宁经济》2005,(8):10-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策提出,“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的发展问题被重新提到新的历史高度。温家宝总理在东北视察时明确提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提到更加突出的位子,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所谓“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实质上就是借鉴历史经验,探寻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都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摆上了重要日程,这标志着沉寂多年、苦练内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这无疑也是在老工业基地发展中有过辉煌过去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又一大好发展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能否抓住机遇,实现从低谷中关键性的一跃,是摆在老工业基地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行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4.
振兴东北战略中的国家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松 《辽宁经济》2003,(11):4-6
自去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来,有关振兴东北战略的讨论随之在各个层面展开。期间,温家宝总理两赴辽宁调查研究,此后又于今年8月3日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紧接着又于9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问题,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决定,给予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的沈阳以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沈阳面临着繁重的改造任务,其中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劳动者群体的提升。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框架内,如何优化劳动人口,使之适应和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海陆联动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对外开发开放和财富聚积的趋势,正呈现出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陆联动推进的蓬勃态势。进一步扩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外开放水平,既是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加快建立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加开放和更富活力的海陆联动战略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全面实施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区的战略,这是实现振兴的重要保证人才汇集机制的提出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创新人才汇集机制,才能把各类人才汇集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伟事业中来,这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郑时  郑文  金霞 《北方经济》2007,(2):42-43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的东北现象在我国出现,并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的一大难题。当前中央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宏观管理机构对东北问题的更大关注与全面讨论。截至目前,理论界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对策研究仍然很少。学者们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以大工业生产模式组织进行改造,要依靠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调整东北所有制结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采用多元化融资渠道。国家、东北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经合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对此则表现出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府宏观调控对策仍较多,而立足企业微观经济主体运行与宏观管理联系的对策相对较少,急需更多的对策研究供政府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选择。  相似文献   

9.
刘伟 《辽宁经济》2003,(12):8-9
党的十六大做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决定之后,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方针的出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东北视察和指导工作,并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明确指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的目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经济》2008,(12):68-68
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大部分集中在沈阳,而沈阳60%的工业又集中在铁西。烟囱曾经是铁西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核心标志,它记录了铁西昔日的辉煌,也记录了东北昔日的辉煌。作为新中国的上业摇篮,东北基本建成了涵盖全面的工业体系,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落伍了,东北一度成为全国下岗职工最多,困难企业和城市困难居民最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及举措给东北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能否迎接挑战、实现振兴,关键在于要有理性的文化反思和适合的文化选择.正确的文化选择应该以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的深刻分析为前提.总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属于农业社会的经验主义文化,同时又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契合,这不但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实现由经验主义文化向理性主义文化的转型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在此后的长时期内,曾做过一些工作。新形势下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很可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次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任务繁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头绪很多,最重要的还是把思路理顺。思路正确,可能事半功倍,打开局面;思路不顺,则可能重蹈以往不成功的覆辙。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给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振兴和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温家宝总理关于“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的指示给东北指出了奋斗的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必将给东北经济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物流产业布局,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详细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物流产业布局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其特点,提出了优化的目标和模式,并给出了实现物流产业布局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辛卫东 《北方经济》2007,(5):134-135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不仅为东北三省带来重要机遇,也为内蒙古东部盟市特别是锡盟地区借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锡盟具有丰富的煤炭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具备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后备区和资源接续地的优势条件。当前,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主动顺应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能源和金属矿产需求的形势,趁势做强做大能源工业、矿产采选加工业和冶金工业,加快锡盟的工业化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6.
东北是中国工业的摇篮,那里最早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可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崛起,东北经济的传统地位被迅速取代。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东北正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为此,最近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尤其是温家宝总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战略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17.
辩证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发展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不仅是党的十六大确定要“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可持续产业”,而且也是东北区域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摆脱调整、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这是历史的机遇。但是如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业内外人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的成因以及振兴的对策,但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还是需要深入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8.
王威 《辽宁经济》2008,(2):71-71
温家宝总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特别强调,“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因此,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改变原来传统的机制、传统的观念对于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带来了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中社会就业成为近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城镇女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女性在就业总量、行业结构、劳动保护状况方面都面临困境。本文结合老工业基地现实情况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与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ADBI)、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和长春联合召开了两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际研讨会。会议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重视的若干问题形成如下意见,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