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从欧元诞生之后,其相对于美元的汇率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本文用平稳性检验方法证明了1999年后欧元与美元货币间的长期购买力平价不成立,是其他外部因素而不是欧元区与美国的通货膨胀因素影响了欧元汇率的走势,用购买力平价预测欧元汇率走势的做法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2.
苏玮 《经济问题》2008,(4):117-119
研究欧元与美元的汇率走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欧元兑美元汇率序列来分析研究这两种货币,探析汇率序列过往形成的趋势及特点,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原因,同时根据影响汇率的宏观经济因素预测分析欧元对美元的走势.  相似文献   

3.
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自创立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运用.与此同时,由于理论本身缺陷以及应用国家的客观条件,致使购买力平价经常偏离市场汇率,以致对一国汇率的升贬值给出错误信号,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本文通过收集数据并计算我国自1994年到2006年购买力平价与市场汇率对比来实证分析该理论对于解释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适用性问题,并对实际存在的偏离现象给出原因分析和观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群燕 《当代经济》2010,(12):120-121
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自创立以来就受到诸多关注,并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理论本身具有缺陷和局限性,其在应用时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一国汇率变动的走势.本文通过对2005年中国汇率改革之后汇率变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汇率改革之后我国汇率变动走势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994-2005年的数据背景和依据,运用汇率决定理论中的两大重要理论分析我图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的汇率走势情况,得出利率平价理论与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并不适用的结论,并就其可能的原因做出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国际购买力平价和简化净出口函数:中国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国际交换价值的角度研究了一价定律的内涵,提出了国际购买力平价理论,并且证明了国际购买力平价是严格意义上的均衡汇率。2009年人民币贸易品购买力平价为6.70元人民币/美元,而国际购买力为5.49元人民币/美元,后者可作为确定人民币汇率处于均衡水平的参考。文章还简化了净出口函数,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近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其次是因为J曲线效应;(2)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改善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以提高国际购买力平价,而不是调整人民币汇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欧盟区加权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和美国消费物价指数对欧元均衡汇率的决定,得出欧元汇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以及欧盟区加权平均消费物价指数三者间存在协整。同时还通过研究欧元区内部经济因素的变化来分析欧元汇率变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实证分析——基于1994-2001年数据的判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以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1994年为基期,计算分析了人民币汇率的实际走势。研究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自1994年以来总体上呈升值态势,但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远大于名义汇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变动方向相反,实际汇率呈贬值趋势,体现出国内外价格水平对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购买力平价说是一种基本的汇率决定理论,但影响购买力平价关系成立的短期或长期经济因素众多,从而使得实际汇率经常偏离平价关系.本文对有关文献中各种购买力平价偏离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生产率、政府支出、货币供给、偏好需求和定价策略等基本因素作用于实际汇率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张明 《金融评论》2012,(2):12-25,124
本文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历史进程,剖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动力机制,并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无论从1994年汇率并轨还是从2005年央行重启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以及人民币有效汇率均经历了显著的升值过程。从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贸易余额与劳动生产率增速等短、中、长期维度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依然存在一定的升值动力。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取决于汇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考虑到贸易顺差、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输入性通胀与外部压力等因素的消长,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有望显著放缓(由之前的年均5%~7%放缓至年均2%~3%),并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的明显放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背景,简要介绍了购买力平价测算的基本方法。在国家统计局以部分城市参加OECD1999年一轮购买力平价项目试验性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国际通用的方法,测算了1999年中国与OECD国家购买力平价比较的结果,即1美元=4.67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汇率的57%;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本研究结果基本合理,反映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12.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中,有一种理由认为人民币汇率已大幅偏离了购买力平价。但是偏离购买力平价的汇率需要调整这一命题的真伪取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一国的适用性,这种适用性的常用检验方法有两种:实际汇率的平稳性检验和名义汇率与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协整检验,虽然分析结论认为前者的严谨性优于后者,但这两种方法均不支持购买力平价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原因除了购买力平价自身的局限外,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的汇率-价格传导机制不够通畅。既然购买力平价在中国并不完全成立,那么人民币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就不能构成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吴信如 《财经研究》2007,33(8):4-16
文章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长期互动关系。结论显示,人民币汇率取决于购买力平价,也反过来影响购买力平价,汇率变动对价格来说具有显著的渠道效应。因此,购买力平价可以作为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一种参照,但在确定人民币汇率调整路径时,应该考虑汇率对国际相对价格、尤其是本国价格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与OECD国家购买力平价比较研究结果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芳东  任若恩 《经济学》2005,4(3):563-582
本文分析了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背景,简要介绍了购买力平价测算的基本方法。在国家统计局以部分城市参加OECD1999年一轮购买力平价项目试验性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国际通用的方法,测算了1999年中国与OECD国家购买力平价比较的结果,即1美元=4.67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汇率的57%;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本研究结果基本合理,反映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边际购买力平价论概述金本位制结束以后,决定汇率的基础到底是什么?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此的回答是,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应该是其所含的价值量,即两国之间的购买力之比。这种理论与实际感觉很不相符。因为如果按照这种理论,在美国用一美元能买到的东西,拿到其他任何国家去,其所价值的当地货币应该能兑换回一美元。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据测算,在美国用一美元能买到的食品或日用品,在中国平均用4-5元人民币就可买到。而根据两国间的汇率,一美元可以兑换8.3元人民币。也就是说,用一美元换成…  相似文献   

16.
均衡汇率决定与变动的综合平价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平贵 《现代财经》2004,24(4):14-17
现有的汇率理论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购买力平价只重视价格因素;利率平价只重视利率因素;而汇率决定的国际收支说虽然从国际收支和外汇供求角度对影响汇率的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综合,但它得出的结论和汇率表达式却过于简单笼统。本文在借鉴现有理论科学成份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既能统一和说明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又能概括反映汇率决定的国际收支说主要成果的综合平价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
单位根检验下实际汇率通常的非平稳性与购买力平价相矛盾,然而考虑到国际套利交易成本,实际汇率可能遵循某种非线性均值回复行为。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对实际汇率的非线性均值回复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选取带有约束的EST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非线性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其均值回复速度进行了估计,并给出了购买力平价下的均衡汇率。结果支持了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卫平 《经济学》2007,6(4):1277-1296
单位根检验下实际汇率通常的非平稳性与购买力平价相矛盾,然而考虑到国际套利交易成本,实际汇率可能遵循某种非线性均值回复行为。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对实际汇率的非线性均值回复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选取带有约束的EST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非线性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其均值回复速度进行了估计,并给出了购买力平价下的均衡汇率。结果支持了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关系。  相似文献   

19.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随着近年来人民币表现出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发展趋势,人民币价值之谜及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是否使用等问题日益受到了关注。文章透过购买力平价的三变量模型,运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购买力平价三变量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是成立的,且国内近年来高通胀与美国的低通胀是造成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单珊 《时代经贸》2010,(8):56-57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具解释力的汇率决定理论,也是其他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础,经常被各国用作制定汇率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建构专用软件PcGive,对1997年1月2007年1月时段的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和中美两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数据进行单位根和Johartsen协整的再检验,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但不足以成为我国制定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