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小湲 《经济论坛》2007,(19):89-91
2007年4月初,随着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新浪网上一声"希望大家保护中国民族品牌!"的奋臂高呼,法国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一事浮出水面.在分析整个事件后,不难发现达能在合作之初就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控制"娃哈哈"品牌.近年来,外资并购了许多国内知名品牌、商标,并利用控股地位,使这些民族品牌日渐萎缩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2.
己过不惑之年的宗庆后,白手兴家成就中国最大民族饮品品牌. 根据2012年9月发布的《2012胡润百富榜》,宗庆后家族以800亿成为中国首富.而在随后10月发布的《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宗庆后又以630亿元的净资产成为今年中国的"双料"首富.  相似文献   

3.
7月份,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在48小时内连续举办了7个媒体专访和多场新闻发布会;与此同时,达能也在此期间打破缄默,高调举行新闻发布会,爆出了宗庆后"伪造签名"等一系列惊天内幕.一个曾被誉为合资经典的故事终于成了一个笑话.  相似文献   

4.
1996年,娃哈哈怀着"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构想,决定与达能共同组建股权结构为49:51的合资企业.在之后的十年里,宗庆后依靠自身的内部威信和强硬的工作作风保持了对合资企业的控制力,但娃哈哈集团和达能还是为争夺对娃哈哈的实际控制权在2006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并因此带来一系列法律纠纷.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的品牌并购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达能强购娃哈哈的事件闹得满城沸沸扬扬,而这一事件最重要的还是它所引发的思考.在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觊觎中国市场,很多跨国公司通过并购中国知名企业进入中国无疑是最稳健的方法.中国企业品牌自我保护意识急需加强.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以及进行了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达能收购娃哈哈事件的剖析,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品牌并购危机,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低价策略对于当前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是无补的,因为中国自主品牌的建立具有内生的比较劣势.要建立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必须克服这种比较劣势."品牌替代"不是当前中国企业的合意战略,因为"品牌替代"战略的零和博弈性、对抗性和战略趋同性使中国的产业升级事倍功半.而"品牌互补"战略以顾客价值为核心,超越了零和竞争的思维线路."品牌互补"战略并非单纯提升技术与能力,而是在公司的能力和顾客价值之间创造一种不断改进的和谐.实施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品牌互补"战略能够增强产品个性,提高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度,尽快改变中国产品被外国品牌覆盖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罗辉 《当代经济》2010,(15):54-55
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产品间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品牌之争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阐述VI的概念和意义,介绍了VI产品品牌和消费者认知的影响,并得出企业通过VI的导入及推广能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品牌的视觉识别体系,最终取得良好品牌效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产品、企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已摆在国人面前.当今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品牌之争.目前众多中国企业特别是医药企业在品牌塑造、管理和品牌境界仍停留在较低层次.中国企业应该快速反应,大力推进国内优势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化活动,努力创造出大境界的品牌,以此在国际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2007年,中外合资企业最大的事件也许是达能与娃哈哈之间的控制权之争了.其实从中方的视角来看,娃哈哈和达能的合资并不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中外合资企业最大的事件也许是达能与娃哈哈之间的控制权之争了.其实从中方的视角来看,娃哈哈和达能的合资并不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品牌是对产品名称、历史、声誉、属性、广告风格和文化等方面的无形组合。品牌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为了让国内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以福建省晋江运动鞋企业为例,具体分析了我国现代运动鞋业的总体竞争格局,并对我国晋江市运动品牌企业近30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同时总结了晋江企业在营销战略和销售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企业如何打造中国品牌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提出一些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两面针近日爆出经营危机,但这不是个案,大宝、中华牙膏、美加净等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品牌都遇到了极大的困境.有些是因为经营不善,有些则是因为本来想着靠棵大树,却成为别人的一颗棋子. "嫁入"洋豪门的中国品牌 1990年,美国庄臣收购美加净; 1994年,联合利华收购中华牙膏; 2000年,法国达能收购乐百氏; 2003年,欧莱雅收购小护士: 2008年,强生收购大宝……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对外开放,外资品牌纷纷涌入.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的策略,大肆收购中国品牌,得手后却将它们束之高阁,日化品牌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3.
如今达能强购娃哈哈的事件闹得满城沸沸扬扬,而这一事件最重要的还是它所引发的思考。在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觊觎中国市场,很多跨国公司通过并购中国知名企业进入中国无疑是最稳健的方法。中国企业品牌自我保护意识急需加强。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以及进行了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迭能收购娃哈哈事件的剖析,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品牌并购危机,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力 《经贸实践》2007,(7):41-41
2007年6月4日,达能在美国起诉宗庆后妻女。两天之后,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向娃哈哈与达能的合资公司董事会提出辞呈。仅仅24小时后,达能集团便发表声明,接受宗庆后辞去娃哈哈合资企业董事长职务,由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接任董事长。  相似文献   

15.
2009年8月上旬,为期3天的第三届中国品牌节在青岛圆满落幕,今年的品牌节特别突出了"打造中国品牌"这个概念.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对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制定战略打造本土品牌,如何提升品牌附加值已经越来越重要.为此, <经济>杂志专访了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先生.  相似文献   

16.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化妆品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2016年化妆品零售总额已达2222亿元.但是,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由美、日、韩化妆品品牌占据.特别是,因为"韩流"浪潮的影响,韩国化妆品越来越受到中国市场的欢迎.本文通过韩国化妆品巨头企业"爱茉莉太平洋"在中营销战略分析,阐述其成功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阶段,认为目前中国轿车市场已经进入"品牌扩散"时期,并总结了这个时期市场若干方面的产业组织特征.随后以产品差异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品牌扩散策略的优势和劣势.我们的结论表明,领先企业有动机通过品牌扩散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并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厂商从低端市场通过品牌扩散进入高端市场,反而有利于高端市场维持高价位;而厂商从高端市场通过品牌扩散进入低端市场,其品牌扩散对高端市场的威胁较大,会引发低端市场新的价格战.  相似文献   

18.
罗建幸 《新经济》2009,(11):68-68
2009年9月30日,娃哈哈、达能正式“离婚”。在历时三年的达娃讼争中,达能已在中国境内外诉讼中连续遭遇数十次“失败”,这在中外企业纠纷史上,是中方一次难得的胜利,保住了中国仅剩不多的民族品牌。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产品、企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已摆在国人面前。当今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品牌之争。目前众多中国企业特别是医药企业在品牌塑造、管理和品牌境界仍停留在较低层次。中国企业应该快速反应,大力推进国内优势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化活动,努力创造出大境界的品牌,以此在国际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自有品牌战略是零售企业的重点战略手段之一,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还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增加顾客的忠诚度.文章主要介绍了自有品牌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建设中存在的“自有品牌开发意识弱、品类管理和品牌营销能力弱、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不够重视”等主要问题,结合现状提出了我国零售企业在自有品牌建设建设中“精细市场调研、精耕品类管理、精心培育人才”的策略建议,为中国零售企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