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亮 《国际市场》2011,(2):24-25,10
去年年底,商务部公布了2011年我国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数量为1444吨,相比2010年首批出口配额1630吨,同比减少了11.4%。另据工信部透露,中国稀土生产在满足国内需求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煤炭需求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据预测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217亿吨左右.其中发电用煤12.1亿吨.加上出口8000万吨左右.总需求约22.5亿吨。综合煤炭产运需发展趋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运力虽有缓解.但仍然相对偏紧。针对这一状况,铁路、交通等部门将加强协调.实施运力倾斜.缓解煤炭运输压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煤炭需求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据预测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21.7亿吨左右,其中发电用煤12.1亿吨,加上出口8000万吨左右,总需求约22.5亿吨。综合煤炭产运需发展趋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运力虽有缓解,但仍然相对偏紧。针对这一状况,铁路、交通等部门将加强协调。实施运力倾斜,缓解煤炭运输压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煤炭工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现状及问题(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炭满足了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2/3:煤炭产量大约占能源生产总量的3/4,近两年来.我国的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煤炭供求形势严峻;在强烈的需求增长拉动下,多数矿井超产能生产。据统计,2003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为8.3亿吨.超过其核定生产能力20%以上,煤炭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5.
陈刚 《中国海关》2007,(3):68-69
数据 2000年,我国粗钢产量1.285亿吨,2005年上升N3.493亿吨。在我国钢铁生产总量高增长的带动下,我国进口铁矿石连年高增长。2000年,进口铁矿石6997万吨,2006年增加到32630万吨。6年间年进口量增加了25633万吨,增长3.66倍。  相似文献   

6.
钟岳 《市场周刊》2005,(9):40-40
从今年1月初开始,秦皇岛港的煤炭库存持续恢复,2月17日煤炭库存总量已经达到4079万吨,其中内贸煤炭库存313.4万吨,外贸煤炭库存94.5万吨,这是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超高位水平。由于库存过高,影响港区作业,不得不采取疏港措施,市场煤的交易价格受此拖累也出现下挫迹象,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配额清关率仅为24.4%,日本对华出口蔬莱设置“绿色壁垒”给日本市场带来不利影响,商务部提高汽车出口准入门槛,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将实行再分配,商务部为中国绸缎企业力争市场经济地位,商务部《不正当低价出121行为调查和处罚规定》即将出台,中国企业应提早应对欧盟能耗标准。[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尹洁 《市场周刊》2004,(26):36-36
上期,本刊刊登了关于《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于今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一文。作为我国就煤炭出口配额管理的第一个法律规定,也许是因为早在意料之中,被业内看成为政府调控煤炭出口提供依据的《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在煤炭出口企业中引起的反响并不算强烈?但不少企业还是希望有关部门在出台此类政策时保持一种渐进态势,避免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9.
保卫重稀土     
近日,商务部在新公布的稀土出口配额中,首次将轻、重稀土进行分类,即对出口的轻稀土和重稀土作出具体的数量规定:2012年全年的重稀土出口配额为3582.5吨。商务部此举披视为治理稀土出口弊端的一大措施。对轻、重稀土分别下达出口配额,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稀有资源,是业界一直以来的呼声。  相似文献   

10.
《财经界(学术)》2007,(2):113-115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陕西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于2006年6月,与省内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公司.陕西华山化工集团公司等大型煤化工企业重组而成的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公司集中了全省煤炭、煤化工方面的人才、资产、管理和技术优势。注册资本人民币355亿元,现有26个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资产总额213.2亿元,在册员工89,700余人。现有28对原煤生产矿井,煤炭生产能力达5000万吨/年:在建和技改矿井4对,生产能力2000万吨/年;矿区自营铁路200多公里:合成氨生产能力50万吨/年;化肥生产能力110万吨/年;甲醇生产能力23万吨/年:焦炭生产能力40万吨/年。2006年.煤炭总产量3865万吨,煤化工产品18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在200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名列第342位。  相似文献   

11.
朱蓉 《市场周刊》2005,(16):40-40
根据江西省发展改革委预测,到2005年,江西省煤炭需求量可能接近3000万吨。到2010年达3400万吨。而全省煤炭产量2005年将为1680万吨,2010年将下降到1350万吨。另据江西省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预测,综合考虑资源与矿井现状,近10年内,全省煤炭产量将保持在1600万-1800万吨的水平。煤炭生产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煤炭供应缺口将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12.
《大经贸》2006,(3):89
广东是我国烤鳗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据广州海关统计,2006年1月广东烤鳗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出口1990吨,增长1.6倍,占同期全国出口总量44%,价值2920.8万美元,增长2倍。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进口煤炭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约占70% 近年来,我国进口煤炭数量不断增长,2009年我国累计进 口煤炭1.26亿吨,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1年我国进口煤炭2.22亿吨,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2012年我国进口煤炭2.89亿吨,同比增长30.2%,进口量再创新高;今年1~4月,我国已进口煤炭1.1亿吨,同比增长25.6%,预计全年进 口量将达到3.5~3.8亿吨.进口煤炭数量持续攀升,品质却在下降,特别是进口煤炭存在的环保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将会对我国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相似文献   

14.
张振国 《国际贸易》1998,(10):52-54
对日煤炭出口增长 我国建国不久,中日煤炭贸易便已开始。自1978年2月中日两国签订煤炭长期协议,对日出口的动力煤与炼焦煤被纳入长期贸易项下,中日煤炭贸易得以正常发展,稳步提高。自1978年以来,对日煤炭出口出现两个增长高峰期,一是从1978年的47万吨增加到1983年的369万吨,年均增加53万多吨。在1983年,对日出口煤炭已占我国煤炭出口总量的50%强,日本成为  相似文献   

15.
赵连宏 《中国报业》2008,(12):19-21
一、2008年我国新闻纸市场的基本情况 2008年我国新闻纸生产总量达410万吨,进口约1.5万吨,出口47.5万吨,国内实际需求360万吨左右,与2007年需求361万吨大体持平。  相似文献   

16.
要闻点睛     
7月1日,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发布《关于公布2013年第二批稀土出口配额的通知》,包括五矿集团、包钢集团、中国中铝公司在内的24家企业入选。数据显示,第二批稀土出口配额共15500吨,其中轻稀土和中重稀土出口配额分别为13821吨和1679吨。与去年相比,此次获得配额的公司并没有改变,只是每家公司的详细配额略微调整了一下。摆在稀土企业面前的问题是:能否用完这些配额。  相似文献   

17.
天祥 《市场周刊》2005,(48):28-28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完成的“中国煤炭需求(国内)预测模型”的分析,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为20.86亿吨,同比增加15亿吨,增长7.48%。国内煤炭需求增速继续减缓。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稀土实行出口配额管理至今已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但在出口配额的产品目录、配额数量制定方法、配额和许可证的分配、配额下达时间和出口配额制度的监管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细化并及时更新目录、修改配额数量制定及分配方法、完善提前公告制度、建立稀土回收机制、加强监管、建立配额取消机制等,以逐步完善我国稀土出口配额制度。  相似文献   

19.
储文华 《市场周刊》2004,(39):31-31
随着焦炭行业的迅速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首要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自2002年以来,由于全球钢铁业的快速发展,焦炭出现了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内外焦炭价格上涨迅猛。鉴于此种状况,各国为了降低对我国焦炭的依存度,纷纷恢复、改扩建焦炉,预计到2005年至2006年,全球焦炭产能将新增8000万吨,其中我国新增5800万吨、巴西660万吨、德国290万吨、印度280万吨、美国270万吨、波兰220万吨,2005年国际焦炭产能将超过4.5亿吨。到2005年,我国焦炭产能将达2.66亿吨,可满足生产4亿吨钢的需求,超过市场对焦炭产品的需求总量。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我国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比上年增加2.3亿吨标煤,是2006年以来能源消费增量最多的一年。其中,煤炭、天然气和电力消费量分别增长9.7%、12%和11.7%。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6,创2006年以来的新高。从节能情况看,2011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仅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