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民理性扩张论"从农民的主体性视角出发,微观阐释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原因,认为农民理性扩张与现代工商业结合形成的"叠加优势"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中国奇迹"的创造来自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并非一种路径可以涵盖。制度变革催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基于要素禀赋优势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理性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环境和产业空间。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三农问题"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又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寻其根本,正是土地制度问题。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土地制度问题是从根本上剖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路径选择问题。对土地制度变革方向的把握是解决农村贫穷落后、农业相对弱势和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的根本。二、农业现代化下的土地制度要求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即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学化和社会化,从个体农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有恶化的倾向。我国农民土地的多方面权益流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根本性原因,户籍制度是基础性原因,农村教育落后导致的农民群体能力不足是直接原因。因此,为了从政策和体制层面加强保障我国农民的土地权益,必须摈弃传统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改革农村征地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农地权益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农民权益;完善户籍制度,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权利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禹 《理论观察》2014,(2):27-28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相比于传统理性选择理论更加重视制度的因素,运用"理性人——制度"的分析视角研究政治问题并对制度概念做出了界定。尽管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内部对制度概念的理解仍有分歧,但是都基本认同制度的规则性内涵,重视制度的结构性和程序性特征。随着学术交流的深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也在应对其他理论的挑战的同时不断深化发展。研究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观,有助于丰富对制度概念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对中国农民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挑战。因此,这种制度创新需要内部和外部巨大的推动力,要求一系列相关的外部条件同时改变,变革的难度很大。所以,我国"三家"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需要政府和农民自身都不断努力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彤 《亚太经济》2017,(6):117-123
随着亚太国家农业推广制度向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制度发展,并进而向乡村永续发展制度嵌入性演进,组织化的有效性让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创新服务领域受到重视。农民合作组织正在成长为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文章从亚太国家各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创新服务中撷取经验做法及其模式,从农户技能培训、官产学合作模式和服务经费支持三方面进行比较、阐述与分析。经验显示:"农民主体"日益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服务政策制定的核心理念,技术及其创新创意则是乡村营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过密型农业生产的社会背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过密型农业生产是国内经济史学界最近的热门讨论题目。但是从文章的内容看来,有些人对于这个问题尚未充分了解,对于过密型农业生产出现的各种条件还不清楚。过密型农业之出现,最基本的原因固然是人口密度太高,人均耕地太少。西方国家以往未曾达到这种程度,过密型农业在欧洲历史上未曾出现过。在亚洲,有的国家,其人口密度已高达这种程度,但也未曾出现过过密型农业,因为过密型农业之出现还需要其他条件,这一点我们应该了解。而且劳动力边际产量下降也不是判定过密型生产的标准。现在我们就用图一加以说明。假设有一个农业区,其耕地…  相似文献   

8.
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政府的制度推进与组织发展程度不相适应,政策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理性选择,农村社会传统文化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化建设是组织制度建设的必要储备,并针对以上论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农业农产品销售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可以将农业智能监控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商系统二者相结合,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一体化.互联网+监控型农业电商系统让农产品的信息变得近距离化、可视化、透明化,同时让顾客实现在网上购买到满意的农产品的愿望.互联网+监控型农业电商系统平台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转化为"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智慧农业,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清楚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大棚的温度、土壤的湿度等,从而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生产力,使农民、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土地制度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固化了小农经济;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村的社会发展空间,封死了乡村城市化的道路;农民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民权益,造成了城乡居民的两极分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是改革现行的土地管理和经营制度,变集体所有为国家所有;实施建制镇发展战略,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国民待遇同等化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实现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曾经带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正在不断解体,中国农民诉求了几千年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原来并不一定就能给农民带来福音。按照科学发展观三大产业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农业需要构建在政府足够补贴和支持下的、具有明显计划性的农业合作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2.
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改变了中国农民。正确认识农民的经济地位,有利于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提升农民的经济地位,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建设,其实质内涵是"三农三化"。即农民新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笔者以贺州平桂管理区为例,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谈几点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信息是继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已不再仅仅取决于传统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获取及利用程度。农业信息化是指培养和  相似文献   

15.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不仅影响农业而且影响全局。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在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农地经营的零碎化,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坚持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明确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独立性、利益性和转移性,允许农民在遵守有关法规政策的情况下流转,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症结在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因此,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充分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然而,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为了彻底跳出传统农业的"窠臼",农业产业化成了求解的跨世纪话题。就大农业而言,许多农民对农业的经营意识,已经由过去的种植业外延到了林牧渔业上。然而要使农民将"农业"转变到"产业化"上去认知,并自觉地去实施它,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和自身素质以及其它因素的淤滞,农民对其还缺乏更深邃的理解力和主动精神。因为农业产业化,它不只是指  相似文献   

18.
一些传统的农业省份,农民增收问题一直都是他们面临的难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时所必需关注的一个难题,而农业收入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旨在介绍如何利用通径分析法研究影响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主次因素,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从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新解读我国农村的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中认识到:百年近现代史上,无论是通过革命,例如解放前的"3次土地革命战争",还是通过改革,例如"大包干"或者"股份合作制",总之最终形成的基本制度,必然得要取决于我们这个人多地少、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的某种"内生性变量"。换言之,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模式,既不可能是外生变量决定的,也不可能移植外国的,因此,对于我国农村问题的认识就不能照搬外来的理论去解释。8年前我曾经提出:中国应该研究的是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而不是单一的农业问题。这也要求我们只能从脚下这块热土出发,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方方面面的复杂情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农村任何过去的、现  相似文献   

20.
农民增收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农业内收入和农业外收入,无论哪一条途径的收入都取决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即提高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