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2014年,先后设立了福建、江西、贵州、云南、青海等5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对于探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2014年国家设立的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2020年的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两山”转化程度。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福建、江西、贵州、云南、青海五省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高;2)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福建省在推动“两山”转化层面要领先于其他示范区省份。得出结论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两山”转化。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鲜有文献从微观层面客观评价该试点政策的企业生产率效应。研究以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探讨了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高辖区内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果依然有效。此外,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可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途径作用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试点政策的正向影响效果也因企业所有制特征、行业特征、城市特征不同而产生差异。研究结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1994年是我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全体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利地完成了日榨6000吨扩建工程,深化了企业内部改革,开拓了第三产业,实现了厂、场合并,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全年榨蔗59.58万吨,比上年增长32.69%;产糖6.1万吨,比上年增长35.55%;产酒精5899吨,比上年增长13.82%;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29个省市的粮食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和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1978~2010年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升,代表创新效应的技术变化指数和代表追赶效应的技术效率指数都实现正增长;技术变化指数上升与国家农业政策相关,代表管理效率的纯技术效率指数与每亩收益水平相关;生产规模较大和中等的省份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规模较小的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而大数据的发展又会推动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用数字技术专利来衡量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水平,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2007—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设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促进了试验区内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该结论在控制宏观经济因素及其他政策干扰、替换被解释变量、安慰剂检验、PSM-DID检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设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试验区内企业产生了显著的信息改善效应、治理改进效应和资源获取效应,从而有效促进了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设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风险承担能力较强企业、非衰退期企业、与ICT关联度较高行业企业的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作用较大。各地区应积极推动大数据发展,并充分发挥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与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数字技术进步推动大数据发展、以大数据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以来,在扩大贸易开放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基于2007~2017年1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DID)检验了各城市自贸区设立的环境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自贸区建设发挥了显著的碳减排作用,较自贸区设立以前,设立后平均能够降低7.2%的碳排放增长率,且这一效应在叠加政策考察、反事实检验、控制金融危机影响、PSM-DID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2)通过中介效应发现,自贸区设立通过规模效应、结构升级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绿色技术创新效应的综合作用使碳排放增长得到有效缓解,且四种效应对环境均产生了正面影响;(3)基于区域异质性,本文发现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设立自贸区片区能够显著减缓碳排放增长,而在长三角地区设立自贸区片区虽然同样减缓了碳排放增长,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对于内陆地区而言,自贸区片区建立对碳排放增长率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4)常住人口规模达到500万的城市对碳排放能够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于常住人口不足500万的城市而言并不显著。因此,在自贸区发展中,应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结构升级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以及绿色...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看,对外贸易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的共同作用,总的影响不确定。本文利用88个国家1992~2011年的面板数据,构造静态、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发现进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均与碳生产率正相关,且高收入组比中等收入组更容易通过对外贸易渠道提升碳生产率。这对于我国的启示在于要充分重视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对于提升碳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将资源、碳密集型产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转移出去,并依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还要优化贸易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通过提升碳生产率实现向低碳经济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8.
<正>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财税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5月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9—2015年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合并数据,系统考察了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立自贸试验区没有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在实施一系列稳健性分析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考察表明:试验区通过吸引外资进入,在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双重作用下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本土低生产率企业的大量进入,拉低了试验区所在城市出口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试验区的制度红利使得企业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的动力不足,从而也抑制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总体上,试验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小于进入效应和创新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指在校就读期间,因家庭原因导致个人的生活费用及学费出现困难,影响学业的大学生。随着党和政府对高校资助工作力度的加大,用于高校资助项目的资助资金和受助人数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仅2011年,国家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形式下拨国家资助政策资助金额约732亿元,比2010年增长39亿元,增长约5.6%。加上地方政府、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设立的其他资助项目,全国  相似文献   

11.
在新发展阶段,“双碳”目标的提出使生产低碳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出口贸易带来的碳转移排放加大了碳减排压力,只有不断提高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才能实现出口增长与碳减排的双赢。然而,现有文献对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研究不足,尤其缺乏对其演变态势和增长来源的深入探究。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2—2017年中国26个部门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用单位隐含碳排放的产出来表征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进而考察其演变趋势和部门收敛性,并采用LMDI-Attribution模型对其增长来源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05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出现小幅下降,其后则呈持续增长态势;尽管各部门的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呈平稳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不同部门的演变趋势也不一致;第一、三产业的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相对较高(均大于0.10万元/t),而第二产业的大部分部门相对较低,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高碳密集型产业最低。(2)2002—2017年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标准差、对数离差系数以及变异系数均呈增长趋势,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低生产率部门的增速高于高生产率部门,但还未带来部门间绝对差距的缩小。(3)在样本期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生产效率提高和内需扩大带来的生产外向度降低;各部门和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能源生产效率的提高,其贡献率远大于其他因素,但不同部门和产业的增长来源及各因素的贡献大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采用单要素碳生产率法对26个部门和三次产业及制造业中不同碳密集型产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其部门收敛性,丰富和细化了关于隐含碳生产率的经验分析;同时,对各部门和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来源进行LMDI分解和Attribution归因,为提高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提供了经验借鉴。本文研究表明: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持续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且部门差距较大;技术进步是提高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的根本,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进步也会有效促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生产率提高。因此,应通过低碳偏向性技术进步和扩大内需有效促进碳生产率提高,尤其要通过技术扩散促使碳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加快追赶速度。  相似文献   

1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间配置的结构效应,以及农业等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增长效应。文章利用指数分解方法,对1978—2019年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劳动力和生产率数据展开分析,尝试探究不同省份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能所在。结果显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各省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部分省份农业相对于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出现上升;第二,从结构效应看,改革开放以来各省份劳动力结构效应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带动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受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等因素影响,多数省份结构效应增势正在减弱;第三,从增长效应看,“十三五”时期各省份全员劳动生产率背后的增长效应继续提高,东、中部增长效应总体更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较高省份则集中在农业大省。从农业视角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仍有促进作用,但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长期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前沿企业通过创新提高自身生产率,也使行业前沿生产率提高;同时,前沿企业创新扩散带来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和非前沿企业学习模仿产生的生产率追赶效应使非前沿企业比前沿企业有更快的生产率增长;因而,在企业整体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后发企业后发优势的发挥也会使企业生产率趋同。然而,企业的创新行为、生产率追赶行为以及生产率溢出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税负的增加会减少企业现金流,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和生产率追赶行为。因此,经济现实中企业生产率收敛的存在性、显著性及其具体表现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通过经验分析予以检验。以1998—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为样本的分析显示:前沿企业生产率溢出效应和非前沿企业生产率追赶效应均显著存在,企业生产率收敛现象明显;企业税负的提高不但会抑制企业生产率增长,而且会弱化非前沿企业生产率追赶效应,不利于企业生产率趋同;与所得税相比,增值税提高对企业生产率追赶的阻滞作用更大;相对非研发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而言,税负提高对研发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率追赶的阻滞作用更大。因此,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和生产率收敛;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优化减税降费政策,使税收优惠成为企业生产率追赶的催化剂,而不是低生产率企业的维持剂。  相似文献   

14.
高榴 《西部金融》2012,(5):53-56,82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省份,已由原来的能源生产大省逐渐演变为能源消费大省。1979年陕西省生产总值仅为94.5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1191.1万吨标准煤,而到了2008年陕西省生产总值已达6851.3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也突破7000万吨标准煤。本文探索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对于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下实现陕西省经济发展和能源战略选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知识溢出、制度和生产率增长的模型,分析了制度对知识溢出促进生产率增长的调节效应,得出开放经济条件下,平衡增长路径上各经济变量的增长率,并得出以下结论:1.两地间知识溢出效应与距离成反比,空间距离增加将降低稳态增长率;2.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越大,越能促进知识溢出,进而提高稳态增长率;3.制度INST作为知识吸收能力的基础性维度,对稳态增长率具有正向作用,特别是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实际,对技术溢出与生产率增长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县域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只有加速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定位问题,就辽宁省来说,必须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省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创新思路,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定位准确、理念新颖、模式合理的县域生态文明结构。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全国各地都在寻求各种方法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而探讨生态旅游业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所在。本文基于湖南省的实际状况,通过协整分析法对生态旅游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发现:(1)生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强正相关性。(2)生态旅游业对湖南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长期效应更为明显。最后提出新阶段湖南省应该更加注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质量,充分挖掘生态旅游资源,把生态旅游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进口贸易渠道的R&D溢出对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整体来看,国际R&D资本显著地促进了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但是其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促进了东部地区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地区省份却起了阻碍作用。实证研究还发现,国内其他省份R&D资本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皆为负值。因此,加强各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各省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贸易结构,加强与欧美等研发投入比重高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成为当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将2008年出台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外生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创新试点城市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进一步地,采用异质性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要素投入规模效应与生产率效应两个维度,就创新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创新型试点城市政策显著加速了地区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经过多项稳健性分析后被证实是可靠的;创新型试点城市技术投资挤占生产性投资,导致投资数量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但是由于政策引致的技术创新却显著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综合来看,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生产率效应远大于投资挤出效应,因而总体上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正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决策.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之一.应以政府为引导,企业改革为重点,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进程,构建低碳文化环境,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