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2005年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正式成立以来,经过7年多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突飞猛进,发行规模更是出现井喷的现象。短期融资券已经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立健全我国货币市场体系,扩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发达国家的商业票据市场相比,在发行方式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采用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回顾了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展历程,剖析了短期融资券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文章认为,随着我国短期融资券的迅速发展,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失调的状况并未改善,企业显示出明显的短期融资券融资偏好,同时短期融资券定价机制也逐渐成型.但在融资风险、发行主体的公司治理、市场监管及信用评估等方面尚存在障碍.为了促进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现存的障碍,提出防范短期融资券风险、提高短期融资券发行主体的公司治理水平、加强短期融资券市场监管、完善短期融资券信用评估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企业集团融资策略 1、短期融资策略。一般情况下,企业集团在短期内资金较为紧张时,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利率较低,如果每年展期成功的话,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成本。不过,这还要看投入项目的现金流与短期融资券归还期限的匹配情况。二是通过银行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吸收企业集团员工或者社会上的个人闲散资金。企业集团以较高的利率与银行协商进行委托贷款业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基本上不需要任何部门的审批,通过银行与公司员工等个人形成三方借款协议,对银行来说避免了贷款的风险,对公司来说解决了资金紧张的局面,对个人来说有了一条高收益的投资途径。  相似文献   

4.
2005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并同时发布了相关配套文件。截止到2005年11月30日,短期融资券实际发行量达到1121亿人民币,发行企业遍布医药、交通、电信、能源等行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渠道,同时也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途径。  相似文献   

5.
2005年5月24日,央行公布了《短期融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这不仅是我国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为优质的上市公司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受到上市公司的热烈追捧。自《办法》公布至2005年12月31日.在短短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就达到了1424亿元人民币.发行企业为61家,其中上市公司就有24家。显然.这是一个规模迅速膨胀、发行主体日益丰富、未来潜力巨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6.
浅议短期融资券会计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洁 《企业研究》2012,(4):58-59
企业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依据《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融资券的发行、交易、登记、托管、结算、兑付进行监督管理。短期融资券以融资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孟繁瑜 《上海房地》2008,(10):41-43
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手段,我国曾在1988年至1997年间发行过,后因发行和管理的诸多问题而被迫终止使用。但在2005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重新推出了短期融资券,颁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并同时发布相关配套文件规范具体运作。自2005年5月24日短期融资券重新推出市场至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实证结果显示短期融资券发行额与营运资金增加额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长期资产现金支出、以及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上市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募集的资金存在短融长投及集中还贷的现象,也就反映了企业利用市场时机进行融资、并用短期资金进行长期投资的行为。这种短融长投的行为可能因为投融资期限不匹配而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并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兑付风险。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短期融资券的推广和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短缺,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地处西部的新疆兵团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已累计融资107亿元,占到新疆短期融资券融资额的56.8%,有效地改变了兵团企业的融资结构,促进了兵团企业的发展,但是兵团企业使用短期融资券进行融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对这些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兵团企业进一步扩大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建议,期望能为其他地区和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梁冬梅  四海 《英才》2005,(6):54-54
单先生坐在办公室里,口里吐着烟圈,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副沉思状态……什么事情使他如此苦恼呢?原来,他是一家注册资本有300万的民营企业老总,最近想扩大业务,而短期流动资金短缺。跑遍了几大银行,不是人家不愿贷,就是贷款条件太苛刻。一个字:难! 那么假如具备一定条件的法人可以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单先生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筹资。这个假如不是不可能成为现实。据悉,由央行起草的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征求意见稿已革拟完毕。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降低了企业再融资的相关条件,从而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这是实现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对企业优化财务战略和资产结构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企业融资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形式。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中介机构进行的融资,包括公开发行的股票及企业债券等;间接融资是指企业经过中介获得的融资,包括银行贷款、风险资本投资等。短期融资券属于直接融资品种,是企业依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一年期)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发布的《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是对我国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曾一度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应,并至今为市场所关注。本文拟就铁路施工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进行一些粗浅分析,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西子电梯集团8亿元短期融资券的成功发行,不仅拓宽了直接融资的渠道,实现多元融资,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企业做强做大实体经济的底气,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目前,在“西子短期融资券发行成功银企对接会“上,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说。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出台。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工具,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具有深远意义,市场反响热烈。本文从宏微观层面对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政策效应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降低了企业再融资的相关条件,从而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这是实现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对企业优化财务战略和资产结构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时.由于企业本身及短期融资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何厘清制约因素对症下药,进而促进新诞生的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获悉,截至5月21日,共有614家企业注册发行的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合计30505.55亿元。其中,517家企业发行19368.00亿元短期融资券;172家企业发行11119亿元中期票据;33家企业发行18.55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发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规程》、《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两个配套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至此,银行间短期融资券市场宣告正式启动,进入了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新阶段。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短期融资券是我国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是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短期融资券"新生与新条例的难产华能国际(600011)日前发布公告,计划在经股东大会批准后的十二个月内,在中国境内发行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融资券"。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方式之一,很多人对股票和企业债非常熟悉,但是对于短期融资券或许不甚了了。短期融资券在中国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一些地方的企业为弥补短期流动资金不足,曾尝试在本地区发行短期融资券。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统一上收了发行额度的审批权。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企业债券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乱拆借、乱提高利率和乱集资现象,于是在1998年企业债券交由原国家计委统一管理;而负责管理企业短期融资券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停  相似文献   

20.
"负债"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通过举债的方式融通资金已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即负债融资。当企业负债融资时,由于借债产生的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存在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在效益和风险之间作出适当权衡。负债融资的形式及特点企业负债融资形式包括有:银行贷款、银行短期融资、企业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中长期债券融资、金融租赁等。负债融资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有以下特点:负债融资成本低企业取得贷款或发行债券,利率是固定的,到期还本付息。而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资,投资风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