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6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三个区域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一致。通过收敛性检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3,(8):155-158
本文通过构建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科技资源立体评价模型,并应用各省市区2000-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总体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平稳增长,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效率差距较为明显,且中部地区相对东西部地区波动较大,而西部相对于中东部地区增长速度较快。同时,我国科技产出效益差别较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3.
陈玲 《物流技术》2014,(21):288-291
以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进的DEA-IDEA模型定量地测度我国2011年农产品物流效率水平,并对各省、市、自治区农产品物流效率差异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传统模型测量结果显示,2011年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在三大地区中最低。使用改进后DEA模型(IDEA模型)后,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与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差异却有所减少。除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外,全国大部分区域已不适合继续扩大农产品物流规模。同时发现农产品物流业从业人数和农产品物流总额是影响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方法,以省级区域为样本,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的创新效率也有明显差异.在时间趋势上呈阶段性波动.区域创新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效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并大于人力资本的推动作用,专利产出效率高于新产品产出效率.最后,本文从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耦联评价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别测度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2006—2015年制造业与信息业的融合水平和制造业创新效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的融合水平以及制造业创新效率均呈上升趋势,均呈现明显的"东—中—西"梯级差异格局;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三大区域层面,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表明产业融合能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不同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持续正向影响,西部地区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6.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是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题中之义。选取2006—2015年为研究时段,基于指标设计和因子分析方法甄别中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及发展症结,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在中国四大板块中居于第二位,金属制品及专用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中部地区制造技术、制造规模、制造效益等较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优势明显;(3)中部地区制造业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显著,表现为创新不足、生产粗放、效率偏低等。为此,中部地区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振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落后产能标准,加速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培育制造业增长集群,加快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制造业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7.
中国污染物排放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对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并基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空间收敛模型实证分析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显著,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西部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存在α收敛;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不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而在引入人均GDP、产业结构等六个变量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存在明显的条件β收敛,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推进以及贸易自由度增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将达到各自的稳态水平,同时各地区污染排放强度的收敛速度呈现中部最快、西部次之、东部最慢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孙金刚  牛大山  周伟 《物流技术》2013,32(2):148-150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对我国2001-2010年省级物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物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02、2003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东、中、西部地区物流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收敛趋势,且东、中部的物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不明显,但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生产函数法测算出1993~2019年全国、分区域和分省份的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揭示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借助收敛模型、普通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在样本期间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平均值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态势。除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外,全国整体以及东部、西部地区均呈上升态势;三大区域间差异也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产生如此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最小。就收敛特征而言,仅东部地区存在显著σ收敛;全国和三大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在后者时收敛速度都相对更大;然而,进入工业化后期后,全国整体的β收敛趋势已不存在。研究创新:较早聚焦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刻画并测度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检验其σ收敛、β收敛,探究促进收敛的影响因素。研究价值:对于缩小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促进区域间网络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进的DEA-IDEA模型定量地测度我国2011年农产品物流效率水平,并对各省、市、自治区农产品物流效率差异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传统模型测量结果显示,2011年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在三大地区中最低。使用改进后DEA模型(IDEA模型)后,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与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差异却有所减少。除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外,全国大部分区域已不适合继续扩大农产品物流规模。同时发现农产品物流业从业人数和农产品物流总额是影响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东西部区域差距;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优势,但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正在不断下降,且经济规模效率极低,垄断等非市场化制度正在阻碍东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国TFP增长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中部地区存在典型的俱乐部特征;各区域均存在显著地条件收敛趋势,从而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将长期存在。政府在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中,不仅要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投入、促进劳动力市场繁荣,更应该注重市场化推进与法律制度的建设,破除行政性垄断,通过有序的市场化机制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  相似文献   

12.
朱艳华  许敏 《财会通讯》2014,(2):105-108
本文基于各省市高技术产业2003—2011年相关数据,对高技术产业R&D效率及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各省市R&D效率整体趋于上升阶段,R&D效率增长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东部地区R&D效率偏低,而中西部R&D效率较高。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效率整体上存在收敛趋势,在一定时期内R&D效率趋于稳态;全国和西部内部R&D效率差距正在扩大,而东部内部R&D效率差距较小,表明我国地区差异明显且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9—2009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数据,分析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的收敛性情况。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不存在σ收敛,存在收敛速度较为缓慢的β收敛,中部和西部地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而东部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进行β收敛时,将时间段一分为二进行分析,每个时间段并不存在β收敛。收敛的结果有别于常见的收敛模型,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地区内部的市场、人力资本等环境不同,以及各地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大相径庭。此外,还就收敛分析的结果给出了我国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吸收能力是区域通过创新行为更新和应用知识资源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本文选取了2010年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共21个省市作为研究样本,在对影响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东西部地区创新系统的知识吸收能力进行了测度及比较。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创新系统的知识吸收能力极大弱于东部地区,本文最后就提升西部地区创新系统的知识吸收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A的区域金融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飞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1):中彩页6-9
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金融效率进行评价,测度了各省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效率及金融业各项投入指标的相对有效度,并对各大区域的金融效率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价结果揭示了金融效率的地区差异,并得出了一定的政策结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历经三十多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对引领企业自主创新功不可没.虽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较快,但在各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化,表现在数量规模、创新能力、经营质态上,西部、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比较差距较大.本文由这种区域差异化的原因探析出发,从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对推动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涵盖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绿色制度实施四个维度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1年中国及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总体和地区生态文明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及其变化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生态文明绝对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中国生态文明呈现了由高到低逐渐递减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本文运用Bernard & Durlarf (1995,1996)的时间序列分析法,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和地区间人均产出序列的协整关系检验,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地区内和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和西部地区内的经济增长具有收敛性,而中部地区内和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却不存在收敛趋势。另一个发现是中部各省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下的中部 重点城市创新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 《价值工程》2019,38(1):20-22
中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不一致,经济发展一直较东部沿海地区落后,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的崛起与该地区城市的创新发展有息息相关。本文用超效率DEA模型方法对我国中部地区22个重点城市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情况并不匹配,不同省份创新效率有一定差异,呈湖北>江西>安徽>山西>湖南>河南的格局,部分城市经济发展靠前,但创新效率较低,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创新效率,高效发展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运用TOPSIS熵权法,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能力与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层面测度2010年至2020年我国31个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描述性统计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在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分指数中,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最大,数字创新能力指数最小。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差异较小。最后从加强省市间的合作、政府的宏观调控等角度为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