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测度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整体功能最终表现为"1+1>2"的系统效益,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命题:多区位资源配置的系统效益评价。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次提出集合能效的创新概念,将中心地结构作为判据和数据包络分析作为模型构建分析框架,继而以长三角、京津冀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借助DEAP2.0软件,对6个年份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进行双维测度,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高,中高)型、长三角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中高)型、京津冀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低,低)型,三种类型反映出三大城市群在核心城市作用、外围城市群体发展态势及两者联动作用下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客观状态;(2)城市群发展规划,可根据特定阶段发展的外部环境与自身需求,通过调控核心城市、外围地域的资源配置模式与联系组织的多样性及创新来优化城市群整体效益;(3)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与整个区域的中心性效应具有密切关联:一是区域核心城市的空间位置与所产生的空间关联正效应;二是区域虚拟的群体重心的空间位置与其所反映的区域发展均衡格局。  相似文献   

2.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单中心"中心—外围"模式,导致城市急剧扩张、资源过度集聚、圈域内城市联系度弱化,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多中心城市集群发展与区域多中心联动协作发展模式,对于摆脱旧有以武汉为强核中心的痼疾,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共生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关联度、城市首位度、断裂点区位测度与评价,并最终提出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前瞻战略。  相似文献   

3.
首都经济圈城市化质量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阿特金森模型,构建了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对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异特征、分类特征、协调性特征做了总体评价。研究发现,2009年首都经济圈处于城市化发展质量优化和提升阶段;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京津唐地区最高,南部石家庄、邯郸地区次之,北部张承地区及保定、衡水地区最低的态势;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高于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而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相对河北省各地级市较弱;北京市、天津市为城市化质量滞后型区域,环首都经济圈的承德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为城市化速度滞后型区域,其余地市为城市化协调型区域。  相似文献   

4.
绿色建筑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对绿色建筑空间演化规律的研究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的重要基础,对完善生态城市发展和空间规划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空间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不同空间尺度均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呈现明显极化与扩散效益。而小尺度空间分析更能准确揭示其聚集效应和不均衡性特征;(2)绿色建筑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空间变量作用,集聚效应明显,但目前空间正效应尚限于市级空间尺度;(3)绿色建筑空间演化呈现极核加圈层的点轴发展模式,并由经济或行政高能级地区向低能级地区跳跃式扩散,通过聚集点组织各项资源要素,进而通过圈层扩散和轴带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绿色建筑发展;(4)绿色建筑空间结构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同构现象,但空间结构类型多样,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以多个极核或亚核为中心的钻石型组团结构,为绿色建筑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涂人猛 《企业导报》2014,(22):37-40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区位理论研究、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研究和空间经济学发展阶段,但作为一门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却是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采取几何学方法对单一个体的区位结构的静态研究,对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集聚和分异过程的大量实证研究后进行理论提炼,到建立数学模型来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也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成为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6.
叶青清  张德偲  曹隽隽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24-中插28
经典引力模型难以刻画城市间的引力动态关系,高速公路流量大数据支撑将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入高速公路起止点(OD)流量数据改进经典引力模型,并结合修正引力图谱可视化手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湖北省县市尺度相互引力强度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市间联系强度地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次等级结构,武汉核心城市单极化发展,区域辐射作用较强,襄阳和宜昌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2)湖北城市空间自相关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格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与经济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具有空间重叠现象,且省内大部分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轴线或面域高—高集聚.(3)湖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但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旧突出,区域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特征,沿长江和汉江轴线发育模式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叶青清  张德偲  曹隽隽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24-中插28
经典引力模型难以刻画城市间的引力动态关系,高速公路流量大数据支撑将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入高速公路起止点(OD)流量数据改进经典引力模型,并结合修正引力图谱可视化手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湖北省县市尺度相互引力强度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市间联系强度地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次等级结构,武汉核心城市单极化发展,区域辐射作用较强,襄阳和宜昌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2)湖北城市空间自相关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格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与经济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具有空间重叠现象,且省内大部分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轴线或面域高—高集聚.(3)湖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但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旧突出,区域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特征,沿长江和汉江轴线发育模式不成熟.  相似文献   

8.
高铁沿线大都市带的空间发展:基于国际经验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日本、法国、德国三国的经验借鉴,对高铁沿线大都市带(Metropolis)的空间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以可达性变化引起的"时空收缩"为基础,高铁在大都市带空间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高铁通过深化分工与专业化、促进聚集与扩散等社会经济效应推动沿线大都市带的空间发展,但其影响作用具有差异性;(3)在"高铁走廊"这一整体空间发展背景下,沿线大都市带的空间结构形态可分为一体型、端点型和混合型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运用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ESDA)方法,对2006—2016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时空演变轨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2006—2016年,东北三省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协同集聚水平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协同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分异化特征明显;(3)发展过程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形成以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4)协同集聚的低高和高低区域逐渐向高高与低低区域演变,东北三省所形成的"多中心"模式逐渐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0.
运用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ESDA)方法,对2006—2016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时空演变轨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2006—2016年,东北三省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协同集聚水平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协同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分异化特征明显;(3)发展过程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形成以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4)协同集聚的低高和高低区域逐渐向高高与低低区域演变,东北三省所形成的"多中心"模式逐渐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测度广州辐射腹地范围、广州与周边区域经济关系,并进行空间相关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广州与周边城市的区域经济关系不是简单的二元空间结构,即中心—外围关系,广州与省内周边城市主要有四类区域经济关系:广州—深圳是中心交互型;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清远是邻域渗透型;广州——汕头、湛江、韶关是次中心转移型;广州—其他城市是中心与边缘扩散型。  相似文献   

12.
非正规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仍然缺乏以城市或区域为尺度、以空间统计为方法的非正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流动商贩是非正规经济的重要部门,结合地统计方法(Geo-Statistics)和空间结构模型,研究北京市朝阳区流动商贩区内分布。研究发现:区域内流动商贩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并在区内具有多个中心地。其与人口的中心地相互耦合,反映出居民需求在形塑流动商贩集聚格局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非正规经济的依附性特点。而流动商贩与正规商业的中心地在本区域并不吻合,两者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集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的城市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东快西慢"的工业经济空间格局助推中国走出了低水平的"均衡"发展,并稳步走向世界,但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东快西慢"的工业化推进格局逐步向"西快东慢"转变。进入新常态后,工业经济活动加速向南部转移,"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逐步强化,区域间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978年以来,省际工业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四个阶段:缩小(1978—1986年)→扩大(1987—2003年)→缩小(2004—2013年)→扩大(2014—2016年)。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地理版图变迁过程中,区域性塌陷与地区崛起并存,主要可分为衰退型塌陷、发展型塌陷、开放型崛起、承接型崛起等4种典型类型。至此,中国工业经济的地理版图由改革开放初期显著的"东西分异"转向"东西、南北分异"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4.
以大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题分析—机制阐释—提出策略—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从区域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首先分析大庆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三个典型特征,即城市对矿业生产的依赖、区域内外经济联系的失衡,以及城市经济的边缘化;进一步探讨大庆市区域发展中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以粘滞效应、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为核心的资源型城市区域发展分析框架,并指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资源型经济强化效应;进而提出以"走向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区域"为目标的大庆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策略。最后指出,"空间嵌入"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域空间格局的典型特征,"走向区域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冯健  张琦楠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9):66-78,86,封3
以武汉市外环线以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街道(乡镇)数据,运用社会区因子生态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社会空间分异的各种指数,对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其分异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武汉社会区的主因子包括本地高学历人口、农业人口、老年人口、外来人口、人口快速增长因子以及失业人口.社会区类型包括劳动年龄人口散居区、近城老年人口聚居区、本地高学历人口聚居区、远城农业人口聚居区、临湖人口快速增长区、外来人口居住区、失业人口与农业人口混居区.就社会空间分异而言,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系统的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2000~2010年间多数社会指标空间不均衡程度有所增加.但与北京相比,武汉社会空间系统又较为简单,城市空间格局仍处在演化重构的过程之中.政府、市场及个人与家庭层面的决策共同影响了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不仅能够促进区域资源高效利用,还能够有效避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稀缺等“城市病”,是区域发展的“调节器”和“助推器”。首先从规模分布、中心结构、空间联系、紧凑性四个维度选取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城市首位度、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紧凑度四大空间结构指标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其次,运用优化后的Super-SBM-Undesirable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构建基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关联分析模型,并分别基于长江经济带整体视角、11省市个体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中心性和城市流的定量研究方法,对苏北五市以及所辖县市进行空间关系测度,得出城镇区域之间位势差异和空间联系特征,以期对苏北地区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并就苏北区域发展和空间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立足省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具体内容是:(1)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2)"一线、两翼"战略;(3)"依托两市,发展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发展战略;(4)"一点、一圈、两片、三区"发展战略;(5)规划五大经济区,培育四大经济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发展重点不够突出,重点区域范围过于宽泛;对交通轴线的等级质量以及点与线的关系认识不深;忽视了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增长潜能和核心作用;忽视了城市的群聚效应和自组织能力。而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四川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实施空间集中化发展战略。集中发展"三群、一带",即集中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以及攀西资源开发产业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把郑州建设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演变的主导因素,认为郑州由"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双"V"字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到"双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从郑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生态屏障空间、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和优化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大都市郊区为研究视角,以独特的地理单元和生态经济载体山区沟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空间权重函数和综合指数等方法,遵循"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空间分异格局—关联性划分—增长极识别—空间组织形式分析"的研究逻辑,分析北京山区的生态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评价108条沟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北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部分地区呈"极核"状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类型可分为9种,从中甄别出作为增长极的沟域,在此基础上把沟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形式总结为6种类型。通过研究以期能对理解大都市郊区生态经济空间优化路径与转型过程及特征提供有益启发和思考,在区域或微观层面反馈并促进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