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多年前,笔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时,有一位同学给我的留言是:“你是我惟一不认为是河南人的人”,算是给我的最高评语。如果说给我的同乡听,肯定让他们心寒。从此以后的一段时间,每当别人再问起我中国式问题“你是哪的人?”,我要么就说具体出生地“郑州人”。要么就说我的户口所在地“上海人”,要么就说我的定居地“北京人”,  相似文献   

2.
孔子学院     
《走向世界》2010,(7):96-96
“学习中文,感知中国”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中国驻泰国大使管木引用孟子的这句名言来形容中泰建交35年两国的友好关系。他说,随着中泰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泰国,泰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金     
还记得《狼来了》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吗?这个曾被家长拿来教育小孩子不要说谎话的故事。儿时的我们,不会背三字经,不会背唐诗宋词,甚至不明白“诚信”这个词的含义,但是却记住了大人们常念叨的一句话“撒谎不是好孩子”。从字面上说,“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因而,说到“诚信”与否,很多人都认为是道德方面的问题,只是一个人在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4.
世界是平的     
《上海国资》2006,(10):82-82
一个美国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常听爸妈说,“儿子啊,乖乖把饭吃完,因为中国跟印度的小孩子没饭吃。”现在自己则说:“女儿啊,乖乖努力念书,因为中国跟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吃了吗”。因为,“吃”是那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6.
今年仙逝的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一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如外国人,所以我要把这个心理给改过来.”杨振宁先生认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一个看法,就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对此我深有同感。有记者问过我:“你在从事激光照排研制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我立刻回答说:“最大的苦恼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1980年前,对于我们跨越式发展的独特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黎权 《走向世界》2014,(25):12-15
悬梁刺股、凿壁愉光、囊萤映雪、书巢勤学、警枕励志、牛角挂书……中国关于发奋读书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数不胜数,怎么突然就说“不爱读书的中国人”了呢?这一武断的说法,将中国人读书的历史无情地割断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积淀。应该成为中国人“爱读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9月29日,盖茨和巴菲特慈善晚宴在北京举行。赴宴企业家约50人,并未像此前预测的“一半富豪拒绝出席”。巴菲特盖茨未借助慈善晚宴对中国富豪“劝捐”。巴菲特认为,中国慈善发展会超过美国,并告诉准备投身慈善的人们“不要怕失败,以前我们都有许多失败。”他还说,对中国而言,现在这一代人是“关键的一代人”,  相似文献   

9.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软着陆”,但也有一些人说,根本就没有着陆。  相似文献   

10.
王生 《老区建设》2013,(15):41-42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更是扶贫人的梦。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古往今来多少能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到2020年贫困地区人民如期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是扶贫人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11.
人生无界     
林昭延说她想要创作这样一幅画:画中的女子,一半身着中国服装,一半身着韩服。“我的一半已经变成中国人了。”  相似文献   

12.
朝夕 《中国经贸》2012,(19):98-98
柏沛禹,这是TradesParq公司总裁兼钏始人BrlanHager的中文名字。“我们团队里面基本上都是中国人,有一个创始人也是中国人,所以Tradesparq不算是100%的老外成立的公司。”柏沛禹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的夫人是中国台湾人,家在中国上海,  相似文献   

13.
潘亮 《环球财经》2011,(6):40-45
“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大发展,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货不藏己,力不为己”的大同理想存在着一种内在精神上的延续,在这样一种理想下,某些舆论人为地将“国”与“民”分割、对立,制造出“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等明显对立的、吸引人眼球的概念和范畴,从好里说,是对中国传统与现实的误读;从坏里说,不排除利益使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思考郝志从中国最不缺的是什么?恐怕大家都会认为是“人”,然而中国最缺什么?我们不得不痛心地说也是“人”,是人才。鉴于这一现实,《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严正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中国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  相似文献   

15.
德国历史学家利希霍芬说过“有两个公认为最聪明的民族,同时也是最善经商的民族: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中国历史上有“晋帮”、“徽帮”、“闽帮”、“广东帮”、“苏州洞庭帮”等十个商帮,他们都因善于经商曾驰誉海内外,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表落乃至销声匿迹。唯独“宁波帮”却代代相传,百年不衰,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商帮。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5,(49):8-10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1月23日】钟情于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一次在北京,我问一个起了英文名字并有着绅士派头的中国人霍华德:“为什么全世界都害怕中国?”作为新一代中国人的代表,霍华德的反驳老实而坦诚:“唉,哪里有啊。最近两年你们根本不用害怕。我们自己的问题还忙不过来呢!”“两年?”我大声追问,“然后呢?”“不是,”他有些不好意思,“大概,怎么也得几年。中国现在处于上升阶段,但还远远没有真正强大。”“然后呢?”“然后,”霍华德笑着说,“像历史那样,需要和平转变。”  相似文献   

17.
莫言  姜末 《东北之窗》2013,(1):65-66
贫困者向往富贵,是人之常情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常强 《走向世界》2012,(10):94-95
在“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当主持人白岩松提到“两弹一星”元老朱光亚先生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见到做过大事儿的人时,总会感到他好像没做过什么事儿一样。  相似文献   

19.
吴建民说,他和世博有三种缘:儿时缘,他在儿时常去嬉戏玩耍的地方就举办过中国的第一次“世博会”;申办缘,他曾被吴仪称为上海世博会申办的“前线总指挥”;主席缘,他是担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的中国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吴建民说,他和世博有三种缘:儿时缘,他在儿时常去嬉戏玩耍的地方就举办过中国的第一次“世博会”;申办缘,他曾被吴仪称为上海世博会申办的“前线总指挥”;主席缘,他是担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的中国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