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的角度对浙江省2001-2011年间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近十年间,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相对差距逐年增大,绝对差距呈波浪式上升;浙江省区域城市化差异明显,杭州、绍兴已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而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浙江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基本相同的单元(高--高或低--低)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城市化发展呈现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内在原因。研究以专利申请授权量为测度指标,采用锡尔系数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ESDA)分析方法,对环渤海经济圈2001-2011年10年间区域技术创新存在的差异及其时空演化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1年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总体差异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区间差异发展不均衡,山东半岛区内差异最大;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集聚态势不明显,呈随机分布态势;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两极分化"分布;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热点演化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区域技术创新增长热点跃迁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包容性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对2006-2019年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6-2019年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类型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地市间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山东省包容性绿色发展呈由低水平集聚向高水平双核结构演变的格局特征,形成以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为核心的高水平集聚区,呈现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的空间特征;科技创新水平、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行政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对包容性绿色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其中科技创新水平起主导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我国地区经济继续呈现普遍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地区增长依然保持了近年来“东西高、中间低”的增长格局;经济总量分布呈现出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东北和西部比重下降的态势;各省区发展水平继续呈“金字塔"形分布格局。东西部间绝对差继续扩大,相对差有所缩小;各省区间组合绝对差继续扩大,组合相对差有所缩小;城乡间差距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态势。2005年我国区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5.
杨奉平 《科技和产业》2023,23(3):234-238
人力资本创新是助力旅游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中部6省为研究单元,基于2009—2017年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σ系数及面板回归模型,探析中部地区旅游经济时空演化特征及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效应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总体来看,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由2009年的0.181增长到2017年的1.081,分省份来看,大致呈“山西>江西>湖北>安徽>湖南>河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区域发展差异来看,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均不断扩大,呈不均衡、不协调的演化特征;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总体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  刘勇 《开放导报》2008,(3):32-37
2007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继续保持普遍加速高位运行态势,地区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增长速度继续呈"西部东部快、中部慢"格局,差距继续有所缩小;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总量比重结构差距呈"地带缩小、省区拉大"态势。2008年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可能稍有放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绝对差扩速放缓、相对差距略有缩小"态势。本文提出了2008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樊姗娜  彭鹏 《科技和产业》2022,22(5):307-313
数字经济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98个城市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数字经济水平增速大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均存在空间差异性,下游城市的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均相对较高,上、中游则与之相反。②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实现了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整体趋势。③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但随时间推移,空间自相关性减弱;耦合协调度的“高-高”集聚区域整体变动不大,“高-低”集聚区域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分布状态,“低-低”集聚区域保持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3~2011年浙江省69个县城的经济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勒指数、探索性空间统计等方法,从时空全局和局部角度测析经济总体格局、人均GDP增长、空间集聚度等.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逐年增大,城乡间收入不平等性呈逐年上升趋势;(2)县城经济存在显著的正空间关联,且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3)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其中经济“高-高”型县城主要集中在东部.  相似文献   

9.
张志恒  陈兴鹏 《发展》2016,(3):68-70
城乡收入差距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要问题,在甘肃省的问题则更为突出.通过研究甘肃省内各市(州)2004-2011年城乡收入差距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以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依据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04-2006年为差异增大阶段,2007-2009年为差异缩减阶段,2010-2011年为差异变化的另一阶段;且第一阶段空间格局是集聚的,呈“三片”的分布格局,在第二阶段开始出现不同值区的交错分布.基于此本文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应当尽量进行连片整治,建立在充分了解区域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00-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ARCGIS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趋势面分析工具,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的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格局进行探究,并对其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集聚态势不明显;收入差异空间集聚明显,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呈"Y"字形分布,冷点区分布于豫中和豫北地区,并呈连片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年份,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分异格局明显,中部、北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区较高,且随着时间推移,总体城乡收入差距在减小。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空间分异规律既缘于豫西、豫南和豫东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也与中原城市群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政策启示是县域经济今后应注重二、三产业的优化,发挥中原城市群区域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基于DEA-ESDA模型,选取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对江苏省各地级市的旅游效率及其空间分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旅游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只有4个DEA有效城市;江苏省城市旅游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由南向北阶梯式递减趋势显著,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规模效率处于低位水平是制约城市旅游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及区位条件都是造成其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钟琪  郭进利 《科技和产业》2022,22(2):202-210
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锡尔系数等测度指标,从县级、市级、地带3个空间尺度,衡量西江流域广西段2004—2019年的经济差异程度。结果证实:自2004年以来,县域人均 GDP 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上升后回落;整体经济差异呈现两极分化,经济结构呈“核心—边缘”特征;各县相对发展速率空间差异显著;宏观上,地带间差异是构成整体差异的主体;微观上,市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远超地带间和市域间,大体决定了总体经济差异的走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赋值法,对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1个区县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在地域分布上,空间分异非常明显,经济城市化的空间差异起绝对的主导作用.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三者之间共同存在着一种圈层结构;(在整体发展阶段上,整体协调性水平不高,基本处于(0.3 ~0.5)的拮抗阶段,空间分异不明显;(依据彼此间协调度主宰程度,将其划分为人口-经济、经济-空间、人口-空间、综合协调导向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地区的发展,只有控制符合经济需求的人口的数量,才有利于地区的和谐发展。安徽省虽靠近长三角地区但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相差甚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安徽省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极不均衡,皖北地区相对皖南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落后,落后地区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区域间经济差异逐渐扩大。在针对安徽省各地区2000-2015年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演变格局分析的基础上,用耦合指数对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进行测度,研究人口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为推动安徽省人口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雾霾污染问题自爆发以来,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居民对雾霾问题的关注度打破了原有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划分的区域界线,呈现区域性差异。拟利用百度指数和阿里指数,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雾霾关注度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雾霾关注度与消费者雾霾防护产品购买决策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雾霾关注度与受教育程度、环境空气质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关系显著。提出建议:鼓励公众参与,构建协同治理环境;加大对雾霾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升雾霾防护产品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王昊冉  周金城 《科技和产业》2023,23(24):245-254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地区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动态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两系统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耦合协调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沿海下游省市>中心省市>上游省市。3)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且绝对差异缩小,梯度效应减弱。4)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程度、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欣 《科技和产业》2023,23(4):192-198
从相对数和绝对数指标出发,测算中国31个省区市影子银行发展水平,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研究2008—2020年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水平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中国影子银行整体发展水平逐年稳步上升,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发展尤为明显,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影子银行发展速度最快;全国范围内影子银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程度未改善,其中东部沿海、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空间差异最明显,北部沿海、西南、西北综合经济区呈缩小态势。  相似文献   

18.
胡寅 《科技和产业》2023,23(18):207-212
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水平总体增长的重要途径。作为反应高科技水平的科技投入量,能极大地提升居民信息的可获得性,提升享受型、发展型产品的消费倾向,促进居民的消费。基于2015—2019年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检验,对科技投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的空间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投入与居民消费水平在我国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两者在全国范围内的差异明显,发展水差距较大,空间外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邹亚丽 《科技和产业》2019,19(11):80-84
为了研究在新的经济战略格局中,中部地区经济逐渐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市域为研究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市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呈"U"型的演变趋势;区域投资水平是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河南和山西两省应根据自身特点合理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各种产业协作促进经济发展;湖北省的地方财政支出政策有待改进和优化;湖南省需要合理优化市场规模和调整财政支出政策;江西省需要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经济产业和调整财政支出政策;安徽省应加强了财政收入对其区域经济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均衡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改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基础性保障。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全协调一致,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熵权法合成了覆盖七大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数,客观测度了我国2011-2020年省级基本公共服务的综合水平,同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了我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空间相关程度,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十年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显著提高,省际间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等因素的正向作用也较为显著。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均衡,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城乡和区域差距,改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