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清泰 《企业科协》2007,(10):10-14
(接上期)三、自主创新与技术依赖“陷阱” 改革开放后,遵循国家“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跨越战略,中国大多数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今天产业和企业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但是,当人们重新评估“以市场换技术”的历程时,发现国内许多企业尽管让出了市场,甚至让渡了部分所有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企业对产业技术空心化的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制定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并且涌现出了华为、海尔、联想等一批自主创新的“排头兵”,自主创新战略初见成效。然而,在创新实践中也有部分企业由于财务失控,而使创新计划搁浅。为此,结合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特殊性,对传统的财务控制体系进行改进,改善自主创新的财务控制环境已是迫在眉睫。[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许多到海尔参观过的人回来后都有一个感觉:“海尔的许多口号我们都提过,很多制度我们也有,为什么在我们企业没有效果,在海尔却这么有效呢?”很多人甚至认为:“海尔让人参观的都是‘公开部分’,还有许多管理的秘密是不公开的”。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海尔成功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相似文献   

4.
1、培育企业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海尔的企业文化只适用于海尔自己,而别的企业在学习“海尔”文化之后,盲目的嫁接到自己的企业,没有再产生一个克隆的“海尔”呢?其实这些企业学习的结果是企业管理者没有搞清楚:“海尔”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海尔企业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小企业》2006,(1):5-5
在日前举办的2005中国自主创新&;#183;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闭幕式上,青岛市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被授予同一称号的还有宁波。近年来,青岛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技术改造,先后以名牌企业为龙头,通过资产划转、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组建了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等一批名牌大型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6.
2003年10月号的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价:“海尔是中国在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正当我们惊叹于海尔国际化的速度及其辉煌的业绩之际,我们闻讯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健教授潜心追踪研究海尔十余年,在其著作中分别从海尔发展的各个不同方面深入地阐述了海尔集团如何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企业,成长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企业集团的历史发展过程,剖析与总结了海尔的 “OEC管理体系”、“市场链”、“联合舰队”、“源头论”、“斜坡球体论”、“激活‘休克鱼’”以及 “赛马不相马”、“三工并存、动态转换”、“80/20原则”等先进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7.
海尔和格兰仕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两家企业。在经营策略上,他们各走极端:海尔是中国最具品牌意识、品牌价值最高的企业之一;格兰仕则以低成本制造取胜,而且将其运用得极为彻底。无论它们的模式有什么不同,重要的是它们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在2000年中国家电出口排行榜上,海尔名列第一,格兰仕则紧随其后;在销售额的排行榜上,海尔以406亿元高居榜首,格兰仕也以56亿元位居第七。问题是,为什么看来截然相反的企业战略,一个强调品牌,一个宁愿“贴牌”,一个专营一业,一个多元扩展,却都能获得成功? 海尔和格兰仕选择了今天…  相似文献   

8.
在相关部门组织的中国市场优势企业品牌人气指数评比调查中,最大的意外是海尔一举超越微软、沃尔玛、可口可乐等世界500强品牌荣登“中国市场优热企业品牌人气榜”榜首。三项指标“知晓程度”、“综合印象”、“发展信心”,海尔均名列第一。事实上,海尔还没有进入“世界500强俱乐部”,综合竞争实力与这些国际巨头也还相距甚远,那么,海尔凭什么胜出呢?  相似文献   

9.
“品牌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名片”。在成功的企业品牌策略中,海尔堪称佼佼者。在首届中国名牌产品评选中,共评出57个全国名牌,其中海尔集团公司囊括了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空调器、微波炉、彩电等5种家电产品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是什么原因使海尔品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海尔是海     
诞生于实践和竞争中的海尔文化,代表着中国企业管理的最高水平。它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旗舰,是世界管理史上的辉煌篇章。中国著名管理学家、企业文化专家管益忻教授特别推荐首发著名管理大师海尔总裁张瑞敏的肖像及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许多到海尔参观过的人回来后都有一个感觉:“海尔的许多口号我们都提过,很多制度我们也有,为什么在我们企业没有效果,在海尔却这么有效呢?”很多人甚至认为: “海尔让人参观的都是‘公开部分’,还有许多管理的秘密是不公开的”。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海尔成功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相似文献   

12.
李垣  徐强  沈灏 《经济界》2008,(3):44-47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中国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同时导致了许多企业创新的失败。而这些问题的根源于在于没有从战略高度思考创新,并对创新过程缺乏系统化认识和分析。针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所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系统”的概念,构建其概念模型并分析其要素作用机理,从而对企业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来.企业文化这个词不怎么频繁露面了,这也许是件好事。毕竟企业文化不是“话”.说说就行了。不过,当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所创造的文化的竞争。2000年6月、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及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深深浅浅话海尔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海尔是海”,海是无限的。海尔拥有职工1 8000余人、产品从白色家电到黑色家电,从厨房用具到药品共26大门类、7000余个品种。在海尔每一天半.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 海尔还是一本书。是一部创业…  相似文献   

14.
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在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研究和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企业在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中的比重已超过60%。现在,涌现出一大批如华为、海尔、奇瑞、长安、哈飞、吉利、福田(北汽)、中兴、宝钢等自主创新优秀企业。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很难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成了我国经济崛起、腾飞的“软肋”。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海尔列95位,实现了中国品牌“零”的突破;2005午8月,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联合调查推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名列首位;2005年中国名牌战略委员会推出的3个“中国世界名牌”,其中就有海尔;海尔品牌价值已经连续4年居全国品牌首位,2005年海尔品牌价值达702亿元,高出第2名222亿元;200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全球200个品牌,海尔在我国6个入围的企业中,再次名列榜首。  相似文献   

16.
张瑞敏领导的海尔公司 张瑞敏领导的海尔公司是家综合性家电制造企业,其产品函盖27个门类,7000多个规格品种,年销售额170多亿,是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首选企业。海尔公司高举“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旗帜,恪守“用户永远是对的”,“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信条,建立“先造人才、后造名牌”的机制,营造“慈爱团结、勤俭奋斗、务实求真”的环境,正在张瑞敏领导下向世界500强的行列挺进!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公布了“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名列第26位。这是迄今中国企业家在全…  相似文献   

17.
品牌拓展应紧系价值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靳羽西女士以“专为亚洲女性设计”为口号,推出了羽西系列化妆品,时隔8年,她又以“从娃娃抓起”为口号推出了“羽西娃娃”。羽西牌化妆品在中国已经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在用于娃娃品牌,虽与原产品毫无关系,但由于其品牌已深入人心,故很容易让人们接受羽西娃娃。这一点在品牌进入市场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拓展策略。 国内外许多企业都采用过这种策略。如海尔,最初的产品是冰箱,后来逐渐涉足彩电、空调、手机及家用电脑等家电产品,并仍继续使用海尔这一品牌,原因就是为了利用“海尔”…  相似文献   

18.
“海尔不是质量好,是售后服务好。他们理念跟我们不一样,所以在中国市场只有我们八分之一都不到。”在接受采访时,董明珠如是评价格力电器的竞争对手。在许多企业大谈“服务至上”的时候,这位商界铁娘子却反其道行之。去年五月底时,提出了“零服务”的理念,宣布一年以后,所有格力产品将不再有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教授认为,1998年中国企业在机制转换、管理转型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发展模式上的“海尔热”。海尔的“真诚到永远”,“永不对市场说不”,“用户永远是对的”等一系列理念在各类企业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海尔的发展模式引起众多企业的学习和效仿。主导机制上的“核心竞争力热”。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是98年的热点话题,现在形成的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关键在于培养“核心竞争力”。形象塑造上的“CS”热。在1998年的中国企业界,就形象谈形象的CI策划并不走运,而以CS(顾客满意)为内核的…  相似文献   

20.
《企业科协》2007,(6):42-45
“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是企业科技人员在企业创新发展中体现价值的一个平台,也是将企业科协工作落到实处的有效载体。中国重汽科协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在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不断求实创新,加大力度,为中国重汽的再铸辉煌作出了积极贡献。下面,我们把开展“讲、比”活动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