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经济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我国城乡中经济收入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具有农民身份的经济活动人口组成的群体从其人口范围看,主要是指绝对贫困农民和相对贫困农民,它包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农村老年人群体、农村残疾人群体、农村病患者群体等四大特殊群体。从其基本特征看,农村经济弱势群体除具有社会弱势群体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就业产业的落后性、制度安排的边缘性、经济贫困的难扭转性、文化生活的贫瘠性等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崔瑛  刘青 《全国商情》2007,(3):84-85,83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关键时期。本文根据对云南省富源县农村的调查走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探讨新形势下的农村贫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部生态脆弱区与经济贫困有很强的相关性,并表现出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这里的农民长期在日益边缘化的空间系统中生活,贫困状态得不到改善而形成一种落后的文化形态,导致环境持续恶化与贫困恶性循环。这种顽固性贫困按照一般经济和技术的方式扶贫很难奏效,不考虑贫困农民出路的生态建设也往往事与愿违。应该充分考虑文化救助的问题,吸取秦文化的精华,建立生态补偿与文化救助的促动机制,把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4.
农村住宅集约化为农村生活方式重构提供了最基本的硬件设施条件;是实现集约高效用地,节约土地资源,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住宅集约环境下,可实现农村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这将推动和加快和谐农村建设的步伐.使农村经济与自然环境及社会文明共同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下去实现劳动生活方式现代化、消费生活方式理性化、闲暇生活方式文明化和政治生活方式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张军 《西部金融》2003,(7):10-11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发展中国家向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的以数额小、期限短、分期偿还为特征的金融服务方式,是一种服务于经济及社会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适应我国农村贫困户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的金融制度安排.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信贷政策,有效地解决了正规金融体系难以辐射的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村多年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使贫困地区的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并走上了发展之路.为了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的情况,笔者以点带面,对府谷县小额农户贷款推广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排斥"与农村"新贫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趋于缓慢,农村"新贫困"现象严重.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新贫困特点,运用"社会排斥"理论着重分析了农村返贫致贫的制度性原因,在于农民经济、政治、社会权利缺失.  相似文献   

7.
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涵盖诸多方面内容。有效治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机理在于有效治理可以形成“一核多元”的协同共治格局、发挥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的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从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本文梳理我国乡村治理的实践后发现,在乡村治理领域中,无论是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治理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集体经济较薄弱、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民生保障不充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有效治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建统领的核心作用;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础;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把农村卫生作为保护农村生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手段,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和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欠发达地区农民成为长期忍受经济贫困、文化贫困和生态贫困的弱势阶层.实现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应重新设计乡镇政权的职能与机构,以制度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人的思想观念素质之所以是人力资本的内容,是因为其同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要素一样,总是依附在人身上,与人身不可分离;并且其通过支配人的行为,进而使人获得或失去经济机会(经济机遇),最终促进或阻碍家庭脱贫致富、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切导致家庭贫困和社会经济不发展的人口素质低下的原因都可以在人口思想观念素质低下那里找到终极原因;"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新时期反贫困实践应注重各种反贫困手段的综合并用,即不仅要注重物资、资金、技术、教育、文化、福利、旅游等反贫困措施,也要重视基于贫困者自身思想素质提高的"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农村思想反贫困就是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农村思想反贫困是"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是涉及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区域,因此,农村扶贫的难度也远远超过城市,且返贫现象极其严重。从包容性视角来看,我国农村贫困外在表现是经济贫困,而更深层掩盖的却是基于可行能力被剥夺的权利贫困以及所遭受的各种社会排斥。包容性增长作为农村反贫困的新范式,核心要义就是要消除贫困者的权利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这一新范式的确立,使我国农村贫困群体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均衡。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既不是在已有的行政村基础上另辟新村,也不是消灭已有的行政村,而是在保留农村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让农民的生活方式更加接近于城市;新农村建设不完全是政府的"多予少取放活",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更主要的则是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真正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是要促进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当农民的合法权利和自身利益不能完全通过制度化参与途径得以实现,农民常常会通过非制度化参与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趋势不断扩大,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后果。本文主要分析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形成以及扩大的原因,使农民政治参与走向制度化的轨道上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手段和途径。本文在对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内在联系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要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下养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河北省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幅度加大,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农村劳动力老化趋势日益严重,传统的家庭养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的威胁。因此,加快发展河北省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和贫困问题的当务之急;政府加大投入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6.
撤村建居是城市化发展的方式之一。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撤村建居过程中,很大一部分青年陷入了经济富有与文化贫困间形成的困境中。一方面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迅速富裕起来,另一方面因长期的农村落后保守思想、较低教育水平等历史性因素影响,加之现实中优秀传统文化消失、新建社区文化项目缺乏、部分青年安于现状等因素,导致了其文化上的贫困。本文基于杭州市江干区的实证研究,提出帮助青年走出困境的路径在于政府引导,加大宣传教育,改变青年传统观念,建立文化学历提升工程,加强文化活动场所和项目建设等,以期使广大青年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中。  相似文献   

17.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是连接政府和农民的桥梁,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发展了农村的经济,是一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有效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18.
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手段和途径。本文在对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内在联系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要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在教育方面的根源,即绝对贫困农民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和心理素质较差。并阐述了教育是提高贫困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教育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促使农民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对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有重大作用。进而提出了加强农民教育以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建议:普及基础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办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强化农村成人科普教育的手段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行动中,媒介在信息传播、生活方式引导以及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年农民在当前媒介消费中的选择,能比较真实地体现各类媒体在农村的认同度和影响力,他们在媒介消费方面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则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拓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媒介市场从内容到形式强化贴近性提供了具体的导向。面向农村媒介市场,主流媒体应该树立起提升青年农民素质、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