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创业投资企业声誉机制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声誉机制对创业投资企业长期激励作用的基础上,利用重复博弈模型对创业投资企业声誉机制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创业投资企业声誉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借鉴KMRW声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单一制造商和n个销售商关于低碳产品交易的非完全信息重复博弈模型,针对销售商之间存在声誉信息共享和不存在声誉信息共享两种情况,分析了声誉对制造商和销售商合作的激励效应,针对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笔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实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以来,民营企业通过竞标等方式从政府手中获取特许经营权,凭借其垄断地位和信息优势降低服务标准,导致垃圾处理行业陷入质量规制的困境。本文针对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问题,先是构建以规制机构与垃圾处理特许经营企业为参与者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声誉激励和社会监督对博弈参与双方损益及其策略的影响;然后构建纳入举报机制的由社会民众、规制机构和特许经营企业三方参与的序列博弈模型。研究得出四点结论:(1)减少规制成本,增加对违规垃圾处理企业的惩罚力度,可减少企业违规概率;(2)声誉激励和社会监督均可减少垃圾处理特许经营企业违规概率;(3)社会监督有助于节约规制成本,减弱规制机构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规制效率;(4)规制机构的检查行为与公众举报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行业质量规制效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委托代理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相结合,分析学习型组织中组织管理者与学习型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通过讨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是否信息对称,利用博弈理论构建两种情况下的博弈模型,最后根据模型最优解提出了几点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在风险投资融资过程中加入了风险投资家的声誉效应对风险投资家行为的影响,借助运用博弈论多阶段动态融资博弈模型,在完全且完美信息的条件下,建立了一个风险投资家考虑声誉的两阶段动态融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一些经济变量的变化会影响风险企业家的努力程度,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风险投资家在两阶段的努力程度受到声誉效应的影响,在第一阶段考虑声誉效应时的努力程度要大于在最后一阶段不考虑声誉效应时的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经理与行政组织的重复性博弈、经理与企业组织的一次性博弈研究 ,提出了国企经理的双重博弈假说 ,指出了行政组织作为强激励主体是导致国企经理在长期关系中出现短期行为的制度性根源 ,以实证数据验证了这种假说。进而给出了在企业组织与行政组织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激励资源与权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博弈论的核心员工激励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对核心员工的特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借鉴博弈论和目标设置理论的有关理念,提出了一个针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模型。本激励模型型从激励主体与激励对象两个角度出发,在核心员工和企业各自所拥有的信息基础上,双方进行博弈,最终达到均衡,并以契约的形式实现,以此为目标来更好地激励核心员工的行为,使得核心员工和企业双方利益达到最大化,进而达到公司与核心员工的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的员工激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金龙 《技术经济》2005,24(11):5-7
建立战略性的员工激励制度,对于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和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战略性员工激励实施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战略性员工激励的功效,提出应以组织文化创建为先导,并保持组织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高度一致,来构建完善的战略性员工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9.
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余津津 《经济纵横》2003,(10):60-63
从 2 0世纪 80年代发展至今 ,经济学界对于声誉的研究是纷繁而散乱。本文在对文献进行一番梳理之后 ,根据研究内容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标准的声誉理论经济学中标准的声誉模型是由Kreps等人(1 982 )创建的 ,旨在解决“连锁店悖论”(Selten ,1 9 78)并对有限重复博弈中的合作行为作出解释。“连锁店悖论”告诉我们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有限次重复博弈不可能导致参与人的合作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不存在对于声誉的解释 ,因为参与人都没有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声誉。Kreps和Wilson(1 982 )指出 ,“在多阶段博弈中 ,参与人试图…  相似文献   

10.
心理契约作为激励员工的一个有效因素,以及组织和员工之间内隐的相互期望,已经成为组织行为过程中员工和组织关系联系的纽带。对于员工来讲,他们在组织中期望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契约来达到他们的收入目标和个人发展空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组织行为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营造一个理想的工作氛围。对于组织来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