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电子审计证据(以下简称电子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保存电子记录的计算机文件证据,这些证据以电子、光学、磁等介质为载体,表现为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有两个不同于书面证据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对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到冲击。本文试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分析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并以此提出提高信息系统环境审计证据可靠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传统审计模式下引致审计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忽视了对非抽样风险的有效控制。本文在阐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二层次审计证据类型决策模型,即将充分的证据数量纳入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中,以控制抽样风险。  相似文献   

5.
杨磊 《电子财会》2010,(2):28-31
本文对审计准则、审计证据和审计依据分别进行详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6.
绩效审计财务审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平 《山东审计》2003,(1):14-15
绩效审计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登上政府审计的历史舞台,到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审计关注的焦点和主要工作内容。本文旨在通过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较,来了解认识绩效审计,为我国下步开展绩效审计作好准备。产生的基础以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及管理层次化为基础而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既是财务审计产生的基础,也是绩效审计产生的基础。受托责任分为财务责任和经营管理责任。财务责任包括:(1)提供真实、正确的会计信息;(2)保护资产安全完整;(3)遵守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责任包括:(1…  相似文献   

7.
黄磊 《电子财会》2009,(11):40-45
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审计准则这三个概念极易混淆,彻底理清它们各自的涵义、特征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这可以促进我国审计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这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完成审计目标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三大审计主体,一主一辅一补的审计地位构建了我国的审计框架。怎样更好地掌握三个审计主体的宗旨、权限、职责、作用、所使用的法规体系、各自所具有的特点等,是学习好审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郑玉梅 《企业导报》2010,(3):157-157
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三大审计主体,一主一辅一补的审计地位构建了我国的审计框架。怎样更好地掌握三个审计主体的宗旨、权限、职责、作用、所使用的法规体系、各自所具有的特点等,是学习好审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审计证据     
宋慧 《湖北审计》2003,(7):25-25
  相似文献   

11.
审计证据     
1.实物证据 审计师亲眼所见的证据称为实物证据。然而,对一项资产的实地检查并不能最终证实与其账户有关的全部认定。一般来说,实地检查或观察可以为某些资产的存在与否提供证据,但是为确定这些资产的所有权、计价合理性及其状况仍需要补充其他种类的证据。对某些类型的资产而言,如应收账款或无形资产,资产的存在与否不能通过实物证据来验证。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审计事业中各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文章通过对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起源与发展、基本概念与审计目标、适用准则与审计技术等方面的比较,厘清两者的本质区别,以求两者并行不悖地得以发展.随着环境的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计算机审计的内涵与外延必将得以深入与拓展,而成功地开展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则是我国审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起步伊始的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应当多方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追踪国际惯例,并针对国情提出发展对策.当务之急,是制定切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审计事业中各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文章通过对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起源与发展、基本概念与审计目标、适用准则与审计技术等方面的比较,厘清两者的本质区别,以求两者并行不悖地得以发展。随着环境的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计算机审计的内涵与外延必将得以深入与拓展,而成功地开展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则是我国审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起步伊始的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应当多方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追踪国际惯例,并针对国情提出发展对策。当务之急,是制定切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玉梅 《企业导报》2009,(12):119-120
审计准则与审计标准是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审计标准的范围大,审计准则的范围小,对审计工作本身有制约性的法律规范、制度条文是审计准则,也可表述为,对审计行为有制约性的行为规范,审计标准是对审计对象进行判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内部审计之中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美内部审计相关方面的比较 (一)内部审计的产生及发展动力比较 在1919年前后,美国的一些大型铁路公司开始利用内部审计(简称"内审")人员对餐车进行财务及经营审计.20世纪30年代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进一步促使了美国现代内审的产生.1941年,美国第一本著名的内审专著--<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的出版以及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现代内审的正式诞生,内部审计师协会首次把内审职业引入了社会职业领域.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内审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与内审相关的管理规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内审才有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新旧审计准则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新旧审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对审计程序的理解。本文所称新准则,是指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审计准则,主要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旧准则是指此前适用的审计准则,主要指财政部发布并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  相似文献   

18.
沈仁 《中国审计》2005,(1):16-18
效益审计证据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效益审计事项真相,形成效益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收集充分、可靠和相关的证据,几乎贯穿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以便为审计结果和结论提供合理的基础。现场审计、调查研究是为了收集证据;进行分析是为了测试、验证证据;形成结论是在运用证据。效益审计证据是形成效益审计结论的基础。因此,弄清效益审计的特点,以及收集和评价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沈仁 《中国审计》2005,(2):9-10
对效益审计证据的分析,是对效益审计证据评价的前提;对效益审计证据的评价,是对效益证据分析的归宿和目的。分析是为了评价;要评价必须进行分析。这里着重介绍效益审计证据经济性、效率性能、效果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国防审计与我军审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3月31日,澳大利亚国防审计代表团来华对我军进行了有关澳大利亚国防审计的专题讲座,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国防审计的理念、体制以及所应用的先进技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澳大利亚国防审计与我军审计的不同特点做一简要评述。一、强调国防审计的独立性为了使审计部门能够超然地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审计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澳军有一整套完备的组织体制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根据澳大利亚财务管理和责任法案,澳大利亚国防审计管理局隶属于澳大利亚国防总监察长,而总监察长又隶属于国防军总司令和负责国防部内勤事务的秘书长,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