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以江苏省为范例,探讨了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范围的合作和共赢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指出省际间的经济合作,既是东部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措施。文章认为,省际间经济合作来源于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三个层面的驱动力,使省际间经济合作呈现多渠道、宽领域、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态势。最后对加强省际间经济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不仅将为长江下游东部发达省份提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水资源的涵养,还将使东部地区免遭自然灾害、疾病传播带来的巨大损失。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地区市场分割状态严重阻碍区域间经济合作。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江西省与长江下游发达地区间无限重复的合作博弈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除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服务外,作为承接东部生态补偿的补偿,江西可以用提供生态农产品和生态旅游服务等与东部加强合作。让东部地区既能分享短期的直接利益,又能以长远眼光注重长期的、整体的、国家的利益,积极主动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校产学研合作框架,从产学研合作规模、合作水平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个维度构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体系。以2011-2015年中部地区的湖北、安徽、河南和湖南,发达地区的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省市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省际间横向比较方法,比较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结果显示,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在3个维度上均好于中部地区, 湖北、江苏两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分别在中部地区和发达地区领先;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是中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制约因素。由此,针对当前主要问题提出系统性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胡雅蓓 《技术经济》2019,38(9):130-137
采用省市间细分行业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多边贸易视角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分析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规模与路径。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呈现出由中西部欠发达省市向东南部经济发达省市转移的区域空间路径,地理临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构成转移主因;省际碳转移的产业路径大致沿产业链由欠发达地区上游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下游产业转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是碳转出的主要产业来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我国省际流动人口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人口的跨省流动对不同地区人口负担的影响,发现规模庞大、地域集中和"年轻化"的省际流动人口延缓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负担,而经济发达地区却反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输出了人口负担的压力。为了弥补省际人口流动对我国不同区域间财政负担的影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并为我国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设计了基于人口负担的财政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  相似文献   

6.
金碚 《经济纵横》1991,(4):31-39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呈现为由东向西的梯度状态: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强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中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克服地区经济壁垒,积极实行全方位开放,后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封闭状态,大力开展地区间经济交流和合作。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虽然各异,但90年代的共同前景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实行对外开放,促进技术进步和资金积累,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和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当前,省际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各省区发展战略缺乏协同、定位缺乏错位、路径缺乏差异性等问题。应加强省际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协调,形成省内与省外、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点对多"、"点+点对多"战略协同多维互动模式,通过省际之间及同沿线国家或地区间的协调平台,形成中西部陆地经济与东部海洋经济多向开放的战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动性和市场主体的创造性,优化省际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路径联动。  相似文献   

8.
采用离散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及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台胞大陆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1994—2009年间省际、区域间、区域内分布差异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台胞大陆旅游在省际间、区域间、区域内空间分布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省际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内、西部地区内、区域间、东北地区内差异其次,中部内差异最小;台胞入境旅游在区域间与东北地区内集聚程度较高,中部地区内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在区域间、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内的首位度较大,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首位度较小。研究还发现,与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分布相对差异不断缩小趋势不同的是,台胞入境旅游的区域分布差异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且近年仍然保持高于2000年前的平均水平;经济的发展与开放程度、台商投资的分布、与台湾历史文化关系、地理区位条件对台胞大陆旅游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而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业发达程度对台胞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文章用网络接入和网络应用区分互联网低阶能力和高阶能力,经验分析互联网在经济区域增长和收敛机制中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省际和各地区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收敛特征,现阶段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不仅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收敛、缩小经济差距。对各地区而言,互联网接入水平的提升对西部地区的增长和收敛作用明显,互联网应用的提高则主要正向影响东部地区。由于竞争效应的存在,省际间相邻地区互联网接入和应用水平的提高都不利于本地经济增长。有鉴于此,政府推动互联网发展战略应具有层次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应继续致力于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对于中、东部地区而言,则应着力于提高对互联网的利用率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收敛。  相似文献   

10.
从省际角度出发,对1954-2010年我国省际商品市场周期的同步性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结果显示:1954-2010年我国省际商品市场周期波动特征在70%-80%的时间内是相同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商品市场周期同步性程度都在不断提升。另外,基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地区间地理距离越短,双边经济规模越大,它们商品市场周期的同步性就越强;地方政府支出差异因素阻碍了同步性的形成;地区间对外开放度差异也对区域商品市场同步性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间的动态关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双向的正向影响关系,但相互影响效应存在一定滞后性;长远来看,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贡献大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贡献,而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情况却与之相反,且整体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考察地方官员在中央调整经济结构时的增长行为。在理论上,本文证明了,当中央可信地从做大蛋糕转向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时,将采取偏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政策,地方官员会策略性调整经济增长目标;当调结构政策受惠面足够大时,发达地区官员会选择相对放缓辖区经济增长目标。在实证上,本文采用2001—2012年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所报告的增长目标和1996—2015年间五年规划所规划的增长目标,发现增长目标主导着省际差距的变动;当中央大规模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后,发达省份开始相对放缓辖区增长目标。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为中国经济增长近年所呈现出的新现象——东部经济增长放缓、省际经济差距缩小、中央实施偏向内陆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1995—2010年三次人口调查数据,考察我国省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演变及经济合理性。结果表明,1995—2010年我国省际劳动力流动数量上呈现出规模趋大,流入流出分布均呈空间极化和时间惯性,典型流入省区的流出增幅趋大,流动重心北移等特征。结构演变则表现为省际流动劳动力年龄分布趋于集中,纵比中年化与横比年轻化并存、受教育水平趋高但增幅趋小、经济型流动为主且日趋明显、中西部短期化流动倾向增强,东部和东北部则渐趋长期化、就业集中于二三次产业,且东部更趋向集中等。计量结果显示,1995—2010年的省际劳动力流动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缩小省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具备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间的动态关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双向的正向影响关系,但相互影响效应存在一定滞后性;长远来看,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贡献大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贡献,而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情况却与之相反,且整体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地区间技术合作能够有效地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合作和技术扩散活动往往离不开一定的运行环境,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技术合作环境,关系到技术合作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和健康运行。在我国大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大环境下,对技术合作环境的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及合作模式的建立并能加速技术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和转移。  相似文献   

16.
省及省以下财政分权与省际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重点检验了省及省以下财政分权对省际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发现省级财政分权和省以下财政支出分权对省际人均GDP增长率影响为正,省以下收入分权和财政自给率对人均GDP增长率具有负向影响。根据不同区域地理状况,本文同时将总体样本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检验了财政分权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样本研究也支持了省级财政分权和省以下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的观点,省以下财政收入分权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正相关,与中部和西部地区负相关,省以下财政自给率对中部地区具有正向影响,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17.
贸易隐含碳减排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平合理的贸易碳排放责任分担及补偿机制是缓解贸易“碳泄漏”问题及推进合作碳减排进程的关键。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省际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责任与收益对等原则出发,提出贸易碳排放责任公平共担方案,并结合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成本因素,设计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研究发现:2017年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46.6%,且碳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省份之间。人口稠密及经济体量大的省份具有较高的贸易碳排放责任,不过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责任结构有所差异。工业发达的内陆省份具有较高的生产侧责任,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具有较高的消费侧责任。因此,碳补偿方向主要表现为发达省份向欠发达省份补偿,同时补偿量受双方贸易产品碳强度差异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的补偿标准差异,省域间的碳补偿量与碳补偿额并非完全一致。最后,基于碳补偿方案,本文从补偿方式、运行模式及监督保障等方面建议构建中国省际贸易碳补偿机制,推动区域间合作减排进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省区间细分行业的投入产出和碳排放数据,构建多边贸易视角下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分析中国省际隐含碳排放的空间转移和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路径。结果表明:省际碳排放呈现出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向东南部经济发达省区转移的区域空间路径,地理临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是转移主因;省际碳转移的产业路径大致沿产业链由欠发达地区上游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下游产业转移,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是碳转出的主要产业来源。  相似文献   

19.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等资源密集地区;省际贸易引致隐含碳转移规模差异显著,隐含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转移在空间上分离,有逆向转移的特征,印证了"损益偏离"现象;通过进一步的损益偏离分析发现中国省际贸易中普遍存在损益偏离现象,偏离程度以中度和轻微偏离为主;高度偏离关系发生在东部与中部省区之间、东部省区内部及东部与西部省区之间.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影响变量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政府消费增长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净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缓,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