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迎来的检查也逐渐频繁起来,不可忽视的是,一种并发的“被检查”依赖症开始蔓延。所谓的“被检查”依赖症,即随检查而动,它像一剂麻药,麻醉了检查的真实内涵,麻醉了企业的日常管理长效机制。产生的后果往往是: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  相似文献   

2.
一个身强体壮的男子汉,在一个早上突然暴病身亡,人们会油然发出“可惜可惜”的叹息,并可能自言自语:如果死者在健康时,就到医院去检查检查身体,也许能尽早发现潜伏的疾病,不至于落得这么个悲惨结局。企业经营又何尝不是如此:无病须防病,有病得早医。 有的企业过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娇生惯养”的日子,一旦离开母亲的怀抱,投入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的怀抱,“爱哭的孩子”无人给奶吃了,“依赖症”便  相似文献   

3.
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中央施工企业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前,由于旗下众多企业是以"堆积木"方式拼在一起,集而不团,定位不清,导致在管控上时常摇摆不定,左右为难,管少了害怕被架空而失去对成员企业的控制,管多了又担心控制太死而影响成员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往往有个弱点:温柔的话比耿直的话入耳,恭维比批评容易听得进。作为领导干部,受到恭维的机会很多,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被恭维所陶醉或麻醉,就有可能摔跤,跌进泥坑。  某企业连续接待上级前来视察的领导,有的既不吃饭,也不接受企业的"心意",经理赞之"不吃不带,政治挂帅";有的吃了饭,但拒了"礼",经理称之"只吃不带,作风正派";有的不光吃了饭,喝了酒,临走还带了"土特产",经理谓之"又吃又带,为人实在"。要想恭维,何患无辞!当领导干部的经常处于被恭维的氛围之中,对恭维应清醒认识,正确对待。  恭维领导的人不一定都…  相似文献   

5.
2006年,笔者对部分企业、驻外办事处及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大量的反映是建筑市场混乱、行业管理的政策对企业利润的压榨.一种是从上往下压,大家深恶痛绝的目前普遍实行的最低价中标办法,以标底价下压15%~20%,已经被麻木的默认了,更有甚者压到20%~30%,使利润空间被压得干干净净.不是为了公司那么多人要吃饭,谁还去接这样费力不赚钱的活?另一种是由下往上挤压,这主要是指"前清后欠""明清暗欠"的拖欠工程款以及许多地方出台的各种名目保证金.上压下挤,难怪企业被人戏称为"压缩饼干"了!  相似文献   

6.
7月,江苏、浙江市场面料销售进入了淡季.从商家了解到,目前,江苏、浙江织厂、印染后整理工厂的开机率严重不足.一些企业、区域的废水排放已超出了他们的处理能力,废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部分废水直接外排,江、浙地区从上游原料到织造再到后整理企业都被列入检查范围,大部分企业被要求开一天工停一天工,给不少企业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产品订单不能按时完成,客户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补贴政策的初衷是培育初期市场,实践证明,这项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但长期执行消费补贴,容易让企业患上补贴依赖症,会紧盯政策生产产品,造成行业盲目扩张,形成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风险。因此,补贴政策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调整完善。"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针对补贴政策逐步退坡,楼继伟认为,这能够倒逼企业向市场发展。"2020年以后补贴政策将彻底退出,到那时,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在市场中找准定位,在残酷的竞争中‘九死一生’,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当前建筑业的六大参建单位(建设投资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劳务和施工企业)中,施工企业处于最劣势的生存状态,甲方以质量、工期相催逼;设计院一遍一遍地更改设计,让施工企业疲于应付;监理、勘察也是唯建设方马首是瞻;劳务方更是惹不起.施工企业简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不仅如此,地方政府也把施工企业当成了唐僧肉,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 "旧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转变成"新三乱"(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这些现象的存在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等负担,施工企业直言"伤不起".  相似文献   

9.
余华飞 《冶金财会》2021,(5):35-36,39
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赞许,这也成为参与国携手同行,越走越宽广的"阳光大道".凭借着"一带一路",众多企业走出了国门,进行海外投资.随着中外合作越来越密切,对企业而言更多的潜在风险慢慢浮出了水面,税务风险就是其中一个影响较大但是又不容易被发现的风险之一.本文将具体分析我国企业在"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军形篇》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孙子指出,对于打仗来讲,不被敌人打败是首先要考虑的,接下来再考虑如何去战胜敌人。这是一种稳中求胜的战略思想,现代企业在成本与利润的管理上也更多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当然,这跟"人生难得几回搏"、"风险越大、利润越大"的拼搏思路并不矛盾,因为在某些时候,企业因为拼搏而出现的一点风险和损失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例如联想的创新文化、华为的"狼文化"……然而,企业文化在公司内部能否真的深入人心,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如何使企业文化不流于形式,不沦落成"昙花一现"的流行术语,还需要我们做很多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 笔者在企业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国内很多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相当粗浅的水平上,尚未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根本作用.比如一次,笔者与一位公司负责人聊天,该负责人主动谈到公司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当被问及其所在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时,他回答说:"都写在我们企业文化大纲里了.""那具体是什么内容呢?"他沉思片刻说:"一时还真说不上来."我说这不奇怪,美国人花了一个多世纪才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热衷于撰写企业文化宣言也是最近一些年的事情,国内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应该是一个耐心和持久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认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理解的"认真"有两层含义:一是源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无须赘述:另一方面是为企业的生存考虑.如果我们所在的企业认真,那就比不认真的企业添了几分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检查是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检查太多,也会让基层头疼.近闻不少施工企业的领导在部署工作时,要求集团职能部门到基层"要检查,更要调查",这一做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具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员工队伍建设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特别对基层"三高人才"的培养,是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培养"三高人才"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依据"二八定律"优秀员工的人数虽然只占员工总数的20%左右,但却创造了80%的利润.优秀员工被称为"三高人才",即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工人技师.航空工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建立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三高人才"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必须对这类员工加强培养和善用,落实"三高人才"教育培训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步尘 《董事会》2014,(7):103-103
正个别互联网企业喜欢使用"颠覆"这种带有暴力色彩的词汇,实际上是不自信的表现,真正的自信是不怒而威。中国互联网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2013年以来,中国掀起阵阵互联网热潮,"言必称互联网"成为一道风景,谁要敢说互联网半个"不"字,立马被人兜头一棒:"旧势力"。  相似文献   

16.
"忽悠"这个词已经流行很久了,可是面对严谨的工程技术工作,千万不要"忽悠".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不难发现个别人以"忽悠"对待工作.比如做工程技术工作的测量放样,这个标高差不多就行了,这个坐标点位置大概就是了;检查监督落实整改没做没改,给上级回复却是"落实到位""整改验收合格";现场技术主管只听工人口头说的好,盲目签字验收不做认真检查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忽悠"别人或被别人"忽悠".  相似文献   

17.
五、关于国内经验的总结进入80年代,国家加强了对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发布,极大地促进了千万工厂企业的专业实践,为创建新体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条例》已被肯定为我国设备管理工作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和重要发展,这样就把《条例》中概括的"一个为主"和"5个结合"摆在我国现阶段设备综合管理体制的理论和实践的核心位置,笔者认为这一成果必将是我国新型设备管理体制的主要脉络.不理解这一观  相似文献   

18.
垫资承包已成潜在行规 关于垫资问题,有这样一个流行的判断:10个工程9个"垫",垫到正负零是客气的,垫到结构完工也不稀奇.垫资已经成为建设领域一项公开的秘密,施工企业也已视垫资施工为潜在"行规",是否垫资或垫资的多少已成为衡量施工企业资金实力的标准,并且"传染"开来,施工单位需要向开发商垫资、向政府垫资,分包单位和材料商也需要向承包商垫资垫料.垫资的多少有时候按工程造价的一定比例而定,有时约定按工程的形象进度付款,几乎没有哪个项目不垫资,没有哪个施工企业不"被垫资"的.  相似文献   

19.
2008年的冬天真冷呀.而更"冷"的,是一纸"限塑令"使他的企业"寿终正寝". 他原在一家橡胶制品企业工作,15年的摸爬滚打,使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但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的技术上去了,而工厂却垮下来了——企业破产了.对它有着很深"情结"的工人们,都不愿意合弃它啊!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舶来我国已经二十多年,给我国企业界带来了全新气象。特别是随着2001年我国被批准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文化被推上了许多企业重要的管理地位。然而,不同的企业家和研究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不相同,在不同企业的实践也千差万别。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