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是缓解建设用地需求与经济增长压力间矛盾的必然途径,也是构建和谐人地关系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战略。在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测算了2000年、2006年和2011年的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剖析了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相对偏低,区域间的效率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相对较低;城市群土地要素投入的非集约值大、非集约度高,与综合效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开发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城市群作为人口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区域,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必须通过加强空间管制,进一步优化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有效协调城市间空间拓展冲突,促进以生产空间为主导的国土开发方式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的国土开发方式转变,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域之一,但承载压力和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其综合承载力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足。本文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经济、资源、科教、医疗卫生、交通和环境承载力6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城市群内13个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天长市为研究对象,从开发强度、投入水平和产出效益三个角度构建了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014-2020年天长市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探究天长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0年天长市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先升后降趋势,但整体上仍处于较低的集约利用水平;城镇建设用地利用边际效益递减,出现了城镇建设用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的问题;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涉及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强度这三个因素影响最大,其它评价指标影响相对较小。最后,针对天长市城镇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和结构失衡,从科学编制空间规划、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完善监督监管机制等维度,提出提升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6,(24):47-51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的8个主要城市为样本,构建了包括资源承载力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个方面的18项指标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为三个等级类型:西安、宝鸡和渭南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咸阳、铜川和杨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中等,天水和商洛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较低。并根据各样本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势和劣势因素,提出优化和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标:测度并研究2006~2019年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研究方法: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发展指数;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来源;运用核密度估计和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最后采用SAR、SEM、SDM模型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向下转移的概率高于向上转移,但珠三角呈现“异质性”——向上转移概率高于向下。城市群间高质量发展水平极化现象突出,存在东高西低明显梯度,但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内存在显著的β空间收敛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贡献率。研究创新: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衡量指标体系,从时间、区域及空间三个维度评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研究价值:有益于客观衡量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动态水平,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承载力是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城市承载力状态并探寻其制约因素是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建立的蕴含自然资源支撑、区域环境压力和城市建设调控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结果表明,新疆城市承载力总体保持稳定并趋向改善,但承载状态级别较低,区域环境压力较大,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建设调控的差异正成为城市承载力空间分异的主因,其政策蕴意在于可通过提升落后地区城市建设水平缩小城市间差距。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城市群绿色物流进行探讨,并构建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要素系统;然后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物流特点,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Fuzzy-AHP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物流发展绿色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发展总体水平为良好,但在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9.
庞燕  夏扬坤 《物流技术》2014,(21):227-228,393
首先对城市群绿色物流进行探讨,并构建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要素系统;然后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物流特点,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Fuzzy-AHP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物流发展绿色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发展总体水平为良好,但在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0.
罗迈  张路 《中国房地产》2014,(10):41-47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率的基础性工作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率评价。随着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用地矛盾日益凸显。通过构建PSR模型,选取湖北省1996-2011年数据,对湖北省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集约度虽保持上升趋势,但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偏低,而且集约变化波动也较大;集约度省域分异和行政区域分异都比较严重;全省用地结构合理性较差。最后从行政制度管理、市场机制完善、土地政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四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率的基础性工作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率评价。随着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用地矛盾日益凸显。通过构建PSR模型,选取湖北省1996-2011年数据,对湖北省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集约度虽保持上升趋势,但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偏低,而且集约变化波动也较大;集约度省域分异和行政区域分异都比较严重;全省用地结构合理性较差。最后从行政制度管理、市场机制完善、土地政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四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白一帆 《价值工程》2022,(21):16-19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土地开发失衡指数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2019年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土地开发均衡性进行测度。结果:(1)珠三角城市群的国土开发规模总体差异较小。(2)珠三角城市群国土开发规模与城市经济效益整体处于协调发展阶段。(3)珠三角城市群国土开发均衡度差异较大。建议:控制严重过度开发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在指标上对于严重开发不足的城市予以倾斜。  相似文献   

13.
企业关联网络视角下中国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75家全球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据为基础,运用网络互锁模型,从全球、全国和区域三个空间尺度,比较研究了中国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研究发现:(1)由多个省份、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组成的城市群的多中心网络特征更为明显。(2)城市群的多中心度是高度尺度敏感的,空间尺度越小,城市群网络的多中心度越高。(3)在2006-2015年,部分城市群在三个空间尺度上的多中心度出现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尺度敏感的。(4)从多/单中心和双/单核两个维度对各城市群进行聚类分析并比较了类型变化。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与国土利用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耦合度评价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我国16个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与国土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耦合度评价表明,我国城市群总体耦合水平较高,呈现出明显的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变化,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发现了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和国土利用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国土开发带来资源消耗,支撑着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形成与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群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大幅提高了国土利用效益.因此,推动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提升,应当重视与资源环境条件与国土利用效益的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资本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健康化和民生福祉化6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拉格朗日函数优化综合权重法对2013—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26个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利用系统动态方程实证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生态化、生态资本化和资源集约化水平总体较低。(2)生态文明指数相对领先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广东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生态文明指数相对滞后的地区基本位于西北地区,宁夏一直处于倒数第一位置。(3)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创新能力不足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政府管理和开放发展分别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核心驱动因素,城镇化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首要驱动因素。基于补短板的考量,应提升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加快东部地区生态资源网络化、产业化步伐,强化中部地区环境治理,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城市群中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水资源承载力城市群的发展影响,南方城市群承载力高于北方城市群,承载力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呈倒U分布等承载力区域差异,并且诊断出五大城市群发展中的短板.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优化承载力结构、稳步提高城镇化进程、合理引导资源需求、实施空间管治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经济》2017,(6):111-119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保障六方面构建了城市群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演进格局进行了测度,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进一步对各城市群产业融入份额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初中级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分维度过程不仅体现在整个城市群发展的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各个子城市群的空间分异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经济总量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次产业内部竞争不仅体现在竞争份额不同上,而且体现在发展潜力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成立跨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建立跨区域合作共享机制、拓展城市群产业链融通机制、推进产业一体化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重点城市数据验证了基于“胡焕庸线”测算的生态承载力,构建并测算了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确定了合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进而对三大城市群可承载的人口经济规模阈值、生态效率目标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生态承载力呈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及发展潜力也大致呈此趋势。(2)京津冀城市群多数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超过当前生态效率水平下可承载的规模阈值,尚未达到阈值的城市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3)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均大致呈中心城市高、其余城市低的分布格局。未来应针对各城市群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基于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状况,确定其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剖析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型高职区域物流人才培养方式与路径,分析出为实现培养生态文明型高职区域物流的人才,应从三个维度培养路径入手:第一维度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第二维度是物流专业课基础课、核心课的课程思政,第三维度是生态文明型区域物流实践、实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