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着潮湿的海风,新一季的”美洲杯帆船赛和路易威登杯挑战者杯赛”赛事又如约而至。不同于其他竞技运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美洲杯环球航海赛事已经逐渐远离竞技比赛的运动精神,而“美洲杯帆船赛和路易威登杯挑战者杯赛”关注更多的是每个参与  相似文献   

2.
数字新闻29419人次和第四名 由悉尼的旅游期货国际咨询公司提供的数字显示:2001至2002年中国是澳洲第四大商务旅客来源地,入境次数为29419人次,在来澳洲商务旅客的429130人中占6.9%。澳洲最大的3个商务旅客市场仍然是新西兰、美国和英国。 统计数字显示,悉尼的中国商务旅客  相似文献   

3.
西域探险热已过去了100年,在这100年中,探险活动似乎是西方探险家们的专利,因为这种活动毕竟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做支持。尽管也有一些中国探险家们在丝绸古道、“死亡之海”或青藏高原从事探险活动,但他们势单力薄,许多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99年,恰逢西域探险百年之际,中国旅游杂志社与探险专家云集的新疆大自然旅行社联袂推出以纪念“西域探险百年”为主题的系列探险旅游活动。这些系列探险活动将把本世纪的探险活动推向一个高潮,也是对“西域探险百年”做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4.
翻开科学发明史卷可以看到,许多科学的发明创造,是和旅游结缘而成。 中世纪旅行家和探险家的科学考察和探险活动,增加了人们的见闻,为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自然科学冲破了经院的藩篱。英国科学家达尔文1831至1836年乘英国海军“贝格尔”号勘探船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此前,他还是一个“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者。在南美洲朋塔阿耳塔,他观察到大懒兽、巨树  相似文献   

5.
2003年8月25日至10月8日,由中央电视台、全国多家晚报的12名记者组成的中国记者西部荒原科考探险采访队,成功穿越罗布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藏北四个我国面积最大的无人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一次性穿越,被探险界誉为“中国第一险”。《西安晚报》记者李明,作为惟一的女队员,经历生死考验,成功走出无人区,为本刊写下了这篇精彩的纪实报告,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摘取穿越罗布泊的一段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6.
无论怎么看,他都是一个硬汉,一个有型,有性格的男人。在别人眼中,他的经历几乎难以令人相信,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这十年的生活就是,“坚持将近十年在认真地玩着,这是需要毅力的。”十年前郭川毅然离开了待遇优厚、工作稳定的航天部,开始认真地做起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之后,从来就喜欢冒险和刺激的他开始尝试各种挑战极限的运动,滑水、飞行、滑雪、登山……几乎所有上天入地的事他都做过。直到有一天,当他发现自己爱上大海之后,他便开始了驾帆船航海的生涯。曾经有很多次,帆船在大海上遇到危险,甚至漂至不知名的小岛,郭川仍从没有放弃过,硬是独自在小岛上休整,等待下一次的扬帆。其实,他更像是一个孩子,执着地追求着自己心爱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海魂 《山西旅游》2006,(1):57-58
2005年6月15日晚上,12米长的"吉尼斯"号游船驶离澳大利亚墨尔本已经23天了,它正横渡太平洋驶往巴拿马运河,它此行的目的是过巴拿马运河后横渡大西洋过好望角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澳大利亚,做环球一周的探险旅行。46岁的船长成廉·萨利姆年轻时曾在海军服役,复员后又当了20年的远洋船长,到过近50个国家,惟独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环球航行。此时,萨利姆在驾驶台掌舵,比他小16岁的助手比尔·南希小姐在船舱早睡觉。她这几天太累了,晕船呕吐, 这几天稍稍适应,还得轮班掌舵。这是一次浪漫、刺激又惊险的旅行。  相似文献   

8.
1993年一探险杂志召集了一次中国探险家的聚会,参会的每一个人都有着非凡的人生经历。一个极个性装扮的小伙子走过来,逼视着一位谈笑风生的中年人:“听说你是探险协会的?你都去过哪儿?你都干过什么?”中年人摇摇头笑笑、没有说话,转过身继续着朋友的话题,年轻人无趣地走开了。而那个8年前摇摇头笑笑的人,就是眼前的这位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  相似文献   

9.
′98中国天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考队即将启程之即,广东中旅组织了一支名为“斧标探险团”的队伍已率先赶赴大峡谷,将大峡谷的神秘、美丽先睹为快。 这个探险团由3名领队、8名记者和25名广东普通游客组成,人员平均年龄33岁,最大56岁,最小23岁,其中女性队员15人。 1998年10月15日-21日,该探险团在林芝旅游局5名工作人员及向导的陪同下,徒步近130公里,用6晚7天的时间,完成了进入雅鲁藏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对于热爱探险的人来说,是值得回忆的一年。他们攀登冰雪皑皑的高山、涉足荒无人烟的沙漠、穿越人迹罕至的丛林……当然,那几次江源的探险考察也许更令人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瓶中船     
一次在英国伦敦牛津街闲逛,看到商店橱窗摆着这只瓶中船,标价8美元,便毫不犹豫将它买下。船的底座上嵌着一块小铜牌,上书“CUTTY SARK 1869”的字样,历史上确有此船。 “CUTTY SARK”号造于1869年,是英国19世纪最富盛名的运茶帆船,无数次航行于远东和西欧之间,成为英国辉煌航海史的象征。船名的意思是“短裙女人”,来自苏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连续两年登上背包圣经 LonelyPlanet 最受欢迎的旅行地点榜首,它的北岛被列入全球五十个必去的地方之一。其实,新西兰最美的风景在南岛,约瑟夫冰川、绝美的米尔福德海湾、新西兰的最高峰库克山、西海岸沿海蜿蜒而行的公路……无不令人神往。为了能一饱南岛的壮美景色,我和家人开始了驾驶房车绕南岛而游的行程。我们开一辆房车,在新西兰南岛的东西海岸、阳光沙滩、雪峰冰川旁边行走,就像一只背着重壳的蜗牛在新西兰广袤的原野上奔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也即中国古代的航海贸易大致有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神山奇水     
1998年10月29日~12月3日,中国天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在西藏登山队的协助下,首次实现了人类全程徒步穿越大峡谷。 考察队共有57人,实际徒步穿越考察37天,行程近600公里。取得了许多不同专业的科学考察成果:水文方面发现了四处瀑布群并采集水样50余个;植物方面采集标本1000余号并发现了珍贵稀有的红豆杉;动物方面采集昆虫标本4000余号;地质方面采岩石样品100号…… 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工作虽早已圆满结束,科学家和记者们也都分别回到了各自岗位,但他们永远也忘不了在大峡谷中经历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5.
在重庆市旅游区万盛城东21公里处的白龙湖畔,有一个号称“西南第一洞”的磨子溶洞,洞内除有千姿百态的石笋、石幔、石钟乳、石柱、石花、石帷幕、石南等景观外,还有许多国内目前尚未知晓的神秘奇特之处。磨子洞究竟有多深,多年来一直是个谜,近年来,许多中外洞穴探险专家、学者和教授曾多次前去“造访”,都因无法走到尽头而叹惋。规模最大的一次探险是1992年夏秋之交,由英国、澳大利亚探险专家和我国国家以及四川、重庆等旅游部门组成的探险队进行的近十天的探险。每天早上七点钟进洞,下午六点多钟出洞。进洞时,探险队员一人背着一…  相似文献   

16.
登山旅游的发展与接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在我国旅游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登山旅游也锦上添花。围绕登山活动所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如高山探险、滑雪、山脊纵走,骑马、徒步、自行车、摩托车旅游,中尼公路大纵走等形式多样,吸引着国外游客。1980年中国登山协会接待了30多个登山队和旅游团;1982年接待了81个团队,663人;1985年接待量上升为团队114个,1200余人(其中登山队37个)。为了适应登山和体育旅游的发展,成立了国际体育旅游  相似文献   

17.
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近年来,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探险旅游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先界定了探险旅游的概念与分类、探险旅游的特点,进而对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探险旅游中的重点问题,即安全管理,从探险旅游风险评估及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研究主要热点和盲点,以期为探险旅游后期研究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徐霞客:中国古代的旅游圣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圣人的概念界定切入,参照徐霞客对中国旅游文学的独特贡献,提出他是中国古代的旅游圣人,是把毕生献给中国古代旅游事业的第一人。进而从徐霞客的旅途生活,论述了他最可贵的三种精神,即吃苦精神、探险精神和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帆船(板)和拳击、篮球、棒球一起被评为四 大观赏价值最高的体育项目。在许多著名景点,只要有沙 滩水面,就可以看到色彩鲜艳的风帆在波浪里滑行,回旋, 跳跃。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帆船帆 板高手们将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一决胜负,这也是中国 首次举办奥运帆船帆板赛事。2008年,青岛将以什么样的 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本刊记者为此特别专访了青岛奥帆 委梅春涛先生。  相似文献   

20.
是担心安逸富贵的生活消磨了意志?是不愿日复一日的工作麻木了神经?在这个新的世纪,中国的企业家们开始热衷于各种探险活动,登山、极地探险、滑翔……他们有着如日中天的事业;他们是中国企业家中的优秀人物,驰骋商界的菁英;他们有着一般人梦寐以求的舒适的生活。为什么要“自讨苦吃”,为什么要到最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去?为什么要去自愿接受危险的挑战,承受极限下的心理压力?在冰天雪地,空旷无人的极地,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