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胜任力模型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峰 《企业经济》2012,(1):68-71
从胜任力的内涵、特征描述和高绩效核心胜任力的形成入手,论述并证明胜任力内涵与人力资源绩效的关系。在胜任力模型构建中强调建模意义的重要性,提出模型绩效结构性要求和建构方法,并对冰山模型进行特性描述。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内容,包括承诺对绩效目标的设定;构建体系组织核心胜任力;对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监控与评估等。胜任力的主导思想是加强模型构建和体系构建,以提高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肇始于麦克里兰德的冰山式胜任力模型,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现行诸多研究文献发现,麦克里兰德的冰山式胜任力模型是静态模型,无法严谨验证人力资本胜任力与其工作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此,Motowidlo&Scotter提出了基于任务绩效和情境绩效的双核心绩效行为的胜任力模型概念.基于任务绩效和情境绩效的双核心绩效行为的人力资本胜任力模型是一种人性化的人力资本管理模式,它不仅强调对企业组织构架如人力资本岗位特征、从事岗位的所需资格、岗位工作内容的描述,更多强调对企业文化、行业素养、人力资本担当等软文化的情景描述,克服了传统人力资本胜任力模型的缺陷,在知识经济时代,构建基于双核心绩效行为的人力资本胜任力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胜任力和绩效管理的有关理论,对构建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作了初步探讨。尽管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相对于传统的绩效管理系统而言具有诸多优势,但并非每个企业都需要或适合实施这一新系统。并且,基于胜任力的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实施企业具备相当的条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可和持久的投入资源的承诺,以使新系统在建立、实施和维持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资源投入,确保系统的成功建立和运行。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互联网技术时代下客服代表的岗位需求,广东电网客服中心借鉴胜任力模型对客服代表岗位绩效管理绩效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通过事件访谈、德尔菲专家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建立了客服代表岗位胜任力模型;然后通过专家会议讨论建立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客服代表岗位绩效管理体系;最终得出3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客服代表岗位胜任力的特征指标,并基于胜任力特征确立了客服代表岗位的绩效目标和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归纳了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其基本运作流程,介绍了该种模式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得以体现,使原有的绩效管理流程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将胜任力模型应用到绩效管理中来,为企业评价和培训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胜任力模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涵义,其次阐述了两大胜任力模型,并对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步骤做了说明。然后从传统培训体系的不足出发,提出了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的必要性。最后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7.
汪海伟 《价值工程》2014,(30):270-271
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对健全辅导员管理和考核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笔者从介绍胜任力和绩效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优势,进一步探索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胜任力和绩效管理的有关理论,对构建基于胜任力的企业高管绩效评价体系作了初步探讨;在构建了高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维度和要素、EVA综合计分卡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模型的实施步骤进行了描述;将胜任力特征导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解决了传统业绩评价指标只关注财务指标的缺陷,对新经济形势下的我国企业高管进行绩效的综合评价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员工个人综合能力,为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而且将个人绩效与企业的任务与目标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企业价值提供支持和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胜任力的内涵、胜任力模型,然后介绍了绩效管理的含义、意义和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员工个人绩效管理流程,试图为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工作胜任力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胜任力模型的建构使用得较多的两种方法是具体岗位胜任力方法及通用性岗位胜任力方法.当需要从事复合型岗位时,这两种方法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旨在介绍建构复合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方法及其过程:确定一套通用性基础胜任力,针对具体岗位定制这些胜任力,为每个胜任力定义绩效级别以及一种快速、低成本的建模方法.文章还讨论了运用这种方法建模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场所的发展趋势对这种方法建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任力是指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胜任力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成为国内外近三十年来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劳动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然而在我国,有关胜任力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将该理论研究引向深入,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企业发展和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组织绩效,本文首先介绍了胜任力理论的研究现状,再分析了目前胜任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阐释了该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的含义,分析了传统培训体系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的不同,提出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的具体程序,对企业选择培训途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胜任力”的研究,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热点之一。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使用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降低员工离职率,节约招聘企业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员工的潜、提高绩效。本文对国内外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胜任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本文从管理工程的视角出发,从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等相关理论入手,以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优秀绩效科研人员的关键胜任要素,进而构建优秀绩效科研人员的胜任力模型,以提高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招聘体系重在关注对应聘人员的经验、知识、技能等表面因素的考察,忽略其潜在动机及未来发展潜力,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体系能在这些方面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更有效的支持。本文首先阐述了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内涵,比较传统招聘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的区别,指出了基于胜任力模型招聘体系的优势,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体系,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员工内在素质与岗位的高度匹配。  相似文献   

16.
创业团队胜任力与创业绩效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创业团队胜任力的概念、特征维度、创业团队胜任力与创业绩效关系及创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创业团队胜任力特征维度、创业团队胜任力和创业绩效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7.
胜任力模型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本文在描述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胜任力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用的基础上,探讨构建和应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略,旨在促进我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技术开发》2015,(28):87-89
文章明确了胜任力的定义,提出胜任力是驱动个体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特征的集合,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体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并从企业管理应用角度出发,讲述了胜任力模型有利于推进企业核心岗位能力的构建,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合企业资源,分析出了胜任力在我国中小企业存在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前景,确有应用胜任力素质模型于中小企业之必要。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构建与价值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任力特征内涵为人力资源管理拓展了新思路。胜任力区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的特征表现,体现了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借此评述传统管理方式并寻找绩效卓越者,增强了人力资源管理特色。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的匹配关系,是深化研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基于"人能匹配"和"人本匹配"的研究,建立起"胜任力-人力成本匹配"的成本模型。通过人力资源价值分析,给出了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计量的估算式。  相似文献   

20.
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广西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中小企业运用目标管理(MBO)、关键绩效指标(KPI)及平衡计分卡(BSC)等绩效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构建了基于胜任力的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