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曹勇 《西南金融》2011,(8):55-56
影子银行体系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关联密切,其高杠杆业务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放大经济顺周期性,由于监管相对不足可能诱导监管套利。应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影子银行管理的微观机制建设,强化功能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管理,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披露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理财、民间金融等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快速扩张.以及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之一.置于银行业改革与监管热点问题。由于影子银行定义模糊.易导致监管的缺失。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尤为显得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特点及运行机制的分析,提出监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影子银行的市场功能、表现形式、业务特征、监管属性等四个特征,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概念以及国内外影子银行的区别,并重点研究了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和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对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的不利影响。在理清学界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误解后,本文提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将更多的影子银行纳入到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以加强信息披露,并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具体形式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改革。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普遍关注的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刺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然而,危机过后,美国并未简单地采取抑制金融创新的办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而是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及提高微观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办法,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这种市场化的监管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全面强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加强微观金融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完善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疆金融》2011,(8):86-90
G20首尔峰会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在2011年提出"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根据这一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1年4月12日发布了《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Shadow banking:scoping the issues),系统阐述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风险成因、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最新观点。现编译全文,并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影子银行内生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资产与负债相互交叉渗透,在会计账户之间形成风险传导,从而成为系统性风险发生和传染的重要渠道。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2010—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负债表,以会计账户风险传导为基础,分析了影子银行部门的风险生成机理,测度了影子银行风险程度,在此基础上厘清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做好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和治理,根本上要加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及时识别、管理与隔离影子银行风险,建立一套适度、完整、有效的影子银行审慎监管框架,构建包含影子银行的广义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对安徽省铜陵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影子银行机构的调查分析,指出影子银行发展主要存在经营不规范、风险管理不足和内控机制薄弱等问题,影子银行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向正规金融体系的传递金融风险以及加大宏观调控难度。应从探索建立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外部监管、加强影子银行体系与正规金融体系的风险隔离以及完善自身内控风险管理四方面防控影子银行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8.
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的广泛讨论。由于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并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影子银行超常规的发展最终引发了系统性金融危机。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具体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潜在的挤兑风险及其监管问题。同时还结合国际社会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举措以及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范应胜 《时代金融》2014,(11):250-251,257
当前,影子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促进融资,活跃市场的同时,大量的表外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隐患,对传导货币政策、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执行宏观审慎管理也带来了挑战。然而,国内对于影子银行及其风险程度的认识却相对不足。本文在对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影子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监管的发展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简述了中美两国影子银行发展历程与特点,以此为基础,着重对比分析了两国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体系、模式及其优势与不足,以美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经验为借鉴,结合我国自身的监管缺陷,提出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正规金融发展不足,但也可能放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悖于宏观审慎原则。本文以《资管新规》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15-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影子银行监管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监管优化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机制检验发现,影子银行监管优化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降低投资风险,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支持了“影子银行风险观”假说;异质性检验发现,促进效应在国有企业、创新密集度和治理水平低的企业,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影子银行发展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不仅证实《资管新规》政策监管有效,还揭开了降低影子银行风险在微观企业创新层面的价值,为国家贯彻落实宏观审慎目标、引导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杜晓旭 《时代金融》2012,(18):53+55
文章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归纳了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影子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期,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还在初级阶段。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主要表现出融资职能,在我国主要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以及一些民间借贷性质的变异式影子银行等形式。由于影子银行在监管上几乎处于真空地带,因此文章在归纳了目前银监会对于影子银行采取的措施后,又对未来影子银行的监管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强调要使影子银行"无影化",加强金融各个产业融合后的宏观审慎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3.
李鹏 《新金融》2017,(6):48-52
监管套利是我国影子银行过度膨胀的重要诱因。金融机构通过横向交叉套利和纵向资本套利达到了规避资本充足性监管、绕开信贷规模限制、逃避流动性约束和弱化存款准备金限制等目的。为遏制影子银行监管套利活动,本文建议在资本监管中引入预先承诺制,建立资本充足性区间管理的弹性机制,强化影子银行业务的微观审慎监管,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尽快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  相似文献   

14.
杜晓旭 《云南金融》2012,(6X):53-53
文章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归纳了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影子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期,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还在初级阶段。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主要表现出融资职能,在我国主要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以及一些民间借贷性质的变异式影子银行等形式。由于影子银行在监管上几乎处于真空地带,因此文章在归纳了目前银监会对于影子银行采取的措施后,又对未来影子银行的监管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强调要使影子银行"无影化",加强金融各个产业融合后的宏观审慎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5.
晏晋凯 《时代金融》2014,(27):20+23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影子银行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诱发危机的重要原因,遂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关注。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角度出发,通过构建VAR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的方法来研究我国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影子银行体系的壮大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加强对其监管。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给出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国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系统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各国正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比较了中关两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影子银行”体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集聚了大量金融风险。在我国,一些已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业务,尚游离于监管之外,其发展壮大的同时.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形成不良影响,亟需加强引导和规范。本文介绍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及其风险,详细阐述了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监管真空、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监管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规范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胡利琴  常月  陈锐  黄琨 《保险研究》2017,(10):29-41
基于机构关联的视角,运用TVP VAR模型和网络模型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重要机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进性,其从发展初期银信单一渠道模式逐步演变为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以及互联网金融多机构合作的多渠道并存模式,机构之间关联性不断增强,风险传染效应显著。同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重要机构在不同阶段下有所不同。因此,为防范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动态性和实时性,对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采取“穿透式”监管,并对系统性重要机构进行针对性监管和差异化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机构之间的高度关联性,还应明确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职能范围,加强监管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19.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提高了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并加强监管,实现影子银行在我国,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积极、有序和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舒洛建 《征信》2014,32(11)
影子银行一方面满足了社会上日益增多的闲置资金对高收益的追逐,另一方面弥补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但由于其利率较高、杠杆率较高及监管空白等原因,影子银行的发展存在着很大风险.要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增强影子银行相关产品透明度,削除利率双轨制,探索建立适合中国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