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7年美国爆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了重振经济,尽快走出危机阴霾,美联储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从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到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运用,超越了人们的想象,美联储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调整美国经济之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货币政策效果、政策走势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中国对此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造成较大的负面效果。本文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涵义入手,在着重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所应采取的应对之策,力争减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余晶晶  何德旭  宋贺 《金融论坛》2021,26(12):48-57
本文分析如何准确认识和理解负利率货币政策,探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中国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从理论机制看,负利率货币政策存在受限的操作空间;从实施效果看,负利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效果并不明确;从现实条件看,负利率货币政策更多是一种相机抉择的政策.中国目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仍然具备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条件,但应增强对负利率货币政策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4.
姚军 《金融纵横》2008,(8):23-26
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十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背景下被从紧货币政策取代,从紧货币政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纵观实施以来的效果,在收缩流动性、调整经济结构、合规配置信贷资金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作为贯彻从紧货币政策的主体—商业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和贯彻政策过程中,使得从紧货币政策实施面临着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不良贷款反弹诸多挑战。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正视现实,提高从紧货币政策应用的实效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5.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为解决经济危机困境而采取的非常规措施.对美国经济恢复效果微弱,对中国经济威胁却是强烈.美国多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深刻思考后就要实施必要的抵御化解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2011年,是中国货币政策转型,重新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第一年,而欠发达地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层,其社会经济水平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通常被人们所忽略。本文以喀喇沁旗为例,分析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与稳健货币政策传导的相互影响,以了解稳健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梅言 《城市金融论坛》2006,11(12):F0003-F0003
本书对货币政策的思想来源、基本理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基础进行了介绍,将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分为探索、改善、成熟三个阶段,用编年史的方式对1984-2005年各年份的货币经济背景、主要的货币政策内容、货币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及工具选择和传导机制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8.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也面临着经济增速降缓,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和前期经济刺激消化期的新常态。为此,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其中与13年之前的货币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不乏新意之举便是在2013、2014年中国集中运用了包括定向降准、MLF、PLS等多项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无疑在中国一揽子的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文结合了已实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和效果分析2013年至2014年货币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深,美国实施的货币政策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日益严重的冲击,科学测度外部冲击是正确研判形势并实施合理应对策略的前提。结合中美货币政策周期不同步特征,本文定量刻画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在中美不同利差区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模拟美国加息政策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研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和加息政策将导致中国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在短期内波动加剧,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因此,为应对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中国应坚持稳健适度的货币政策,增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透明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关注,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显得更加举足轻重。本文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特点出发,对当前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完善货币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