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对城市配送车辆高频率、小批量、多停站行为引发的交通拥堵、尾气污染及能源消耗问题,将“行为理论”引入城市配送领域,从出行链的角度研究城市配送模式,提出了四种配送车辆出行链模式,并建立配送车辆出行链模式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分析城市配送出行链特征与交通和环境影响的互动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非集计理论,以个人为单位,通过研究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分析性别、年龄、职业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然后应运效用最大化原理,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与出行方式选择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以南方某城市居民调查结果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并将研究结果应运于交通运输管理、划以及政策的制订,从而达到缓解交通拥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市为例,选取交通支出与收入比、出行时耗、站点覆盖率和公交线网密度等指标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交通出行现状进行评价,揭示出城市低收入人群在出行中存在经济上的贫困、时间上的贫困、接受服务上的贫困和安全上的贫困等问题。进而从降低出行经济成本、减少出行时间成本、增加公交服务供给和保障慢行交通安全四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制定更为公平的城市交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5.
居民日常出行既反映城市人口转移与集聚的真实路径,也体现着城市不同空间的使用强度差异。基于深圳第五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研究从出行规模、出行时间和出行目的三方面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SPSS的K-MEANS聚类方法将市域482个交通小区划分为高热、次热、低热三类区域;由此识别出全市三级出行中心,三条出行走廊和五个出行组团,并将深圳城市出行总结为"多心多廊组团式"空间结构;最后从中心城区与外围郊区出行空间模式、城市出行中心与建成环境中心体系比较、五大出行组团发展差异等方面总结了深圳城市出行空间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出租车是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准公共服务形式满足了城市居民特定时空特征的出行需求,发挥了补充性公共交通的作用。在价格管制与数量管制的双重约束下,出租车市场供需失衡、利益分配扭曲,因此造成了替代性的私人交通膨胀、非正规出租屡禁不止,交通基础设施资源紧张,并形成恶性循环。互联网变革催生的交通出行服务平台,发挥了平台经济的优势,以创新的商业模式调动碎片化的交通资源,引导闲置的私人交通进入准公共交通领域,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对立。行业管理者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处理传统产业与出行服务平台之间的矛盾,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建成完善有序的城市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住房市场化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中观尺度空间作为一种特定尺度的城市空间,其功能与空间结构优化对减少居民出行距离、提高交通效率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将出行需求作为核心因素,以减少私人长距离出行为导向,结合街区的空间布局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街区居民出行行为的数量、类型和频率,指出2km是居民出行活跃程度的临界尺度,该尺度在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大量长距离、高频率的工作出行。中观尺度空间的规划布局应注重2km尺度内匀质的功能混合,将一部分的长距离出行内化于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尺度范围内。最后,从交通与功能空间协调的角度提出大城市中观尺度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8.
提出通过建立顾客质量需求与运作系统目标之间的映射关系,从服务运作的视角构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移动服务质量评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基于顾客的服务质量需求设计了由25个指标构成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中国移动服务质量可以归结为过程质量、结果质量和系统质量三个维度,进而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企业从运作的角度分析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给出了提高中国移动服务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侍非  王晨 《价值工程》2014,(29):105-107
从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等各个方面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特征,探讨其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关系,结合居民出行意愿、路网情况、经济情况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宿迁中心城区居民出行优化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陈欢  冯川  于洁涵  赵骥  李莹 《价值工程》2019,38(27):98-100
为提高城市公交运营服务水平,推进公交运输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基于出行链分析了公交服务需求,从行程时间、出行换乘、非直线系数、运营均衡性、站点可达性维度构建了城市公交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针对性提出公交运营优化建议。研究有利于完善城市公交发展研究相关理论,对城市公交运营服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蕊  雷熙文  滕佳焱  毛保华 《物流技术》2011,(11):107-109,125
以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各出行方式的出行距离与出行时耗分别进行了分布拟合。研究发现,采用k阶爱尔朗分布拟合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在出行距离方面,小汽车与自行车的出行距离分布随机性最大,常规公交次之,城市轨道交通相对来说出行距离随机性最小;在出行时耗方面,自行车的时耗分布最为集中,小汽车与出租车次之,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时耗分布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出行信息服务能够便于出行者制定出行计划,减少其出行过程中的时空消耗。为了科学评价居民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对策,从出行者角度对居民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出行信息服务分为出行前信息服务、静态出行信息服务和动态出行信息服务三大类。依据出行行为特征建立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评价指标,通过居民出行信息服务调查来采集实际数据,并利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昆明市居民的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进行了评估。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市的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较差,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潜变量因素对大学生返程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综合考虑出行者对出行方式的评价建立混合Logit模型。首先,通过交通调查获取南京市大学生返程出行数据;其次,对各指标变量进行信效度检验并对心理因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然后,分别建立二项Logit模型、不考虑个人因素的混合Logit模型、混合Logit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模型计算的参数和边际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合Logit模型相较于传统模型具备更好地拟合优度。对出行方式舒适度要求系数可以设置为随机参数,大巴以时间和价格优势转移了部分高铁出行人群,大学生对于高铁的舒适性和可靠性较为认同。  相似文献   

14.
影响时空行为的建成环境测度与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成环境对时空行为的影响是国内外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的热点。然而,立足中国城市的实证研究多侧重在时空行为一侧,对于建成环境要素的测度和实证评估尚缺乏系统的分析框架。因此,基于"5D"指标体系,归纳了土地利用的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公交邻近性等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及其测度方法,并以不同建成环境要素对出行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为例,探讨针对建成环境与时空行为关系的中国本土实证与理论发展方向。当务之急是构建适用于中国城市发展特征的建成环境测度指标体系和分析尺度(如应对生活圈规划),同时更多实证研究需聚焦在比较分析不同建成环境特征与不同时空行为之间的多元复杂联系上。  相似文献   

15.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著名的拥堵城市之一,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出行与交通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影响.防堵治堵成为了全市在交通领域的研究重点,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其在机动车出行分担的比例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但交通拥堵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其他针对解决交通拥堵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各出行方式的出行距离与出行时耗分别进行了分布拟合.研究发现,采用k阶爱尔朗分布拟合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在出行距离方面,小汽车与自行车的出行距离分布随机件最大,常规公交次之,城市轨道交通相对来说出行距离随机性最小;在出行时耗方面,自行车的时耗分布最为集中,小汽车与出租车次之,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时耗分布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7,(21):215-217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迅速增多,人类正面临着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危机。绿色出行对缓解由机动车尾气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具有重要影响,引导城市居民形成常态化和主动化的绿色出行行为已成为必须有效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泰州市社区居民的调查和访谈,具体分析了影响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同城化背景下的广州和佛山两城市间具有城际出行行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社会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两城市间居民的出行目的、方式、频次、费用等出行特性与出行者的职业、年龄、收入等社会属性进行了交叉分析,研究了广佛城际出行的变化及空间分布特性。研究发现广佛同城效应形成了一种新的城际出行模式和新的"职住分离"群体,并且形成了以主城区地铁覆盖区域为主,以周边区县为辅的城际出行点集聚区域。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对交通间题的社会学研究还刚刚起步。笔者曾就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心理分析作过一些初步尝试,探讨了城市居民出行选择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居民出行选择过程中的行为心理表现(见参考文献⑥)。为了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实证分析,最近我们结合马鞍山市交通规划在该市作了一次社会咨询调查。本文是对调查成果的分析总结,期望能从中窥视到形成城市交通特征和问题的深层根源,从而诱导我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一、我国城市居民出行心理特征及其原因分析所谓居民出行行为心理实际是人们在出行之前和出行之中的一系列选择决策过程,它包括为什么要出行,在什么时候出行,采用什么方式出行,选择什么路线出行,是否需要同伴或选择什么样的同伴出行等。从广义上看,还包括家址、工作地址的选择和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出行数量与质量要求增加,城市的机动交通活动更加频繁,由此引发的能源消费增加和污染等问题愈加严重.通过对不同类型城市的交通调查数据与统计资料的分析,讨论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费现状,以补充现有交通统计的不足.并利用AIM/Enduse模型对未来进行耗能情景模拟,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