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调控制度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也在逐渐提高,土地资源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我国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在逐渐扩大,主要体现于:人口数量逐渐增加,而人均占地非常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质量差,后备土地资源欠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各种违规批地、违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是否可以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规划设计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土地整理工作近些年的陆续开展,土地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因此对土地进行有效确权工作,不仅可以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陆地面积和耕种面积世界第三。从自然资源情况看,我国的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但是由于我国13亿人口,人均占有资源的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在世界范围内属于较差的国家行列。特别是土地资源,组合结构不科学。土地的效益是任何一种资源都无法代替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是指能够在维持不断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能够顺势发展和提高土地资源的效益,使土地效益不断提高,并且能够做到更新和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4.
刘玉忠 《房地产评估》2004,(3):24-24,41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践中对新问题、新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对农用土地分等就是一项全新的有益工作。  相似文献   

5.
对土地的日益重视,推动力土地工程科技的创新以及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地球的土地资源有限,人类可以用的土地资源也是屈指可数.就中国而言,地大物博,土地资源也是相当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化,可利用土地与不可利用土地的比例失调,而且一算到人均上,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则变得非常少,只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目前我国利用土地发展的行业包括农、林、畜牧、渔业等,由于资源有限,人地矛盾也逐渐突出,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如何让科技在其中发挥作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成了本章课题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本文通过影响土地资源恶化因素的分析,指出了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9):218-2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人口日益增长,导致了土地的稀缺,居民人均占地面积大幅度下降,人地矛盾紧张。因此,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应当采取现先进的测绘技术,获得较为详细的土地资料,为制定开发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土地资源开发管理的效率。本文在对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与土地策划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土地测绘在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最后举出了相应的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8.
陆红祥   《上海土地》2007,(1):19-20
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紧缺程度日见突出。因此,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既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土地合理利用与配置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3,(10):69-70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一面土地资源紧缺,一面土地资源的浪费,一面对土地无序开垦,一面对土地抛荒弃种,面对这样的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管理,这也就成为当代人必须承担的重要工作。本文就针对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高层建筑的建设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由于人口的增多,为城市各个产业提供了人才的积累,但是,同样给城市带来了人口负担,使房屋建筑面临极为严峻的压力.同时使城市各项资源消耗严重,造成生态环境的压力.高层建筑的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缓解人口数量增多的问题,还能够减少土地的利用面积,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支持.探讨了高层建筑的主要特点,以及高层建筑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控制的主要要点,研究了其施工中技术的应用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但随之也带来了土地资源供应短缺和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本人作为唐镇土地管理所的所长,在土地管理战线上已工作奋斗了二十余年,亲眼目睹了本地区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土地供需矛盾的突出。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如何用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土地这个客观条件对发展的刚性约束?如何把保护耕地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李嘉 《上海房地》2008,(9):56-58
我国人多地少,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我国只有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才能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土地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与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是土地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用什么样的机制去配置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3.
李海姣  杨会东  徐霞 《价值工程》2015,(13):177-180
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呈现出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的趋势。只有基于土地伦理观,重视土地资源生态价值,才能改变当前土地污染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本文采用成果参照法、市场价值法、分解求和法对南京市土地资源生态、经济、社会价值进行测算,得到南京市土地资源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使承载着人类各项生存活动的土地资源能够被有效利用,我国需不断探索正确的土地资源管理途径,利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来缓解当前的人口与土地矛盾,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为此,为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可以发挥其最为理想的作用效果,我国需加强对提升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水平路径的不...  相似文献   

15.
高霞 《上海土地》2005,(2):31-34
土地是稀缺、不可再生的资源,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浪潮不断高涨背景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建设用地以批租的形式有偿、有期限使用(除法律规定可划拨的部分除外),从理论上来说,应是基于土地的有效利用。随着部分土地出让期限的逐渐临近,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的续期问题日益成了社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数量的41.48%,农民最实在的资本便是土地,把土地资源转化为资本,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逐步发展,但现代农业需要高投入,解决农民融资“门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为此,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推行的基本步骤为政策先行—部分试点—最后立法。2018年最新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分别成权,这一改变为土地进行流转抵押带来了更多法律上的支持。但是在土地抵押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法律上的相关问题,文章以西安高陵区为例,分析土地在抵押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当下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只有有效地对土地资源做好规划,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如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着众多严重的问题,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分析并认清当下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努力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才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举措。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社会、科技均获长足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多种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却早早地亮起了红灯。 分析我国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叶,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人口增长高峰时期。在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还不高的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使得本来就显得短缺的土地资源面临更大的压力。专家研究表明,城市用地规模增长速度与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速度之比即城市用地系数为1.12是比较合理的。然而,我国1951~1980年和1981~1995年城市用地系数分别高达1.31  相似文献   

19.
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紧张程度更是日见突出。土地的集约利用既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土地合理利用与配置的要求。在刚刚闭幕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应抓好资源节约工作,“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土地》2008,(3):F0002
为宣传我国土地资源国情国策,提高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6月24日,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土地学会在房地大厦中心会场联合召开纪念第18个全国土地日研讨会。市局副局长陶校兴、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领导赵凤江、上海市土地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民、副会长陈耀铨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