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哲学,无论中西,都与社会实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哲学家,大多都是社会进步的先驱。例如,恩格斯曾用崇敬的口吻盛赞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思想家(包括哲学家)说:“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步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恩格斯还热情地歌颁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大多是哲学家)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就连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书斋里的黑格尔,也始终关注政治,他在作大学生时,就曾兴奋…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向省长、部长们推荐:“我在天津看到一个好工程,希望你们有机会都去看看。”结果,大家看后果然令人叹服。天津三建公司的项目经理、全国劳动模范范玉恕为老百姓建的每一幢楼都是放心楼,都是名副其实的“良心工程”。为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呢?范玉恕回答得好:“心正人才正,人正楼才正。”  相似文献   

3.
心经济     
人们在这个时代追求心理和精神的需求,经济也都围绕满足“心需要”而展开。“心”的需要已经成为人类的最大需要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懂你的心     
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你就必须用它整个的人:假如你要它整个的“人”;你就必须影响它整个的“心”。——一位管理学大师有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门上,有一个人拿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用怎样的力气都打不开。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往锁孔里一放,咔嚓一声,锁就打开了。等别人都走了,迷惑不解的铁棒问小钥匙:“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的锁,你轻轻一拔就可以打开呢?”小钥匙的回答是:“因为我懂它的心。”  相似文献   

5.
享受阳光     
笔者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喜欢蹲在一只木桶里晒太阳,一边天马行空地思考池的哲学。国王亚历山大屈尊礼贤,走近问他:“我能帮您做点什么吗?”“不识抬举”的哲学家竟睨而答曰:“我需要的只是请你走开点,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相似文献   

6.
河南油田离退休职工,1999年已超过880人,占职工家属总数的10%。像这样老龄化的油田,在我们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已占有相当的比例了。据河南油田某矿区对离退休职工群体调查,其心态集中归纳表现为“六气”现象——即“呆在家里生闷气,干家里活不顺气,收入减少生怨气,闲在家里少通气,精神不振光泄气,身体不好发脾气”。这对于离退休职工来说,确是个应正确对待和很好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以健康的心态,换来“夕阳无限好”。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经历着养于人,养人,赖人赡养的必然阶段。年轻,是每个老年人都曾有过的经历;老年,却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故说:“最美不过夕阳红!”然而,离退休阶段生活,对每个老年人来说,又是一个崭新的历程。一个人合法、合理的愿望,是生活不可缺少的源泉和动力,能使人积极、奋发、向上、开拓。但是,超出许可的范围的“私欲”,是有害的,是不可有的。离退休之后的所谓“私欲”,诸如占有欲、权力欲、物质欲、虚荣欧等等,若整天让这些牵着鼻子走,终日在患得患失的心态中生活,心神松弛,魂不守舍,只能使烦恼。忧虑不休,必然是“六气”上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新定义是:“不仅是疾病或赢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完全健康。”明确...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作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  相似文献   

8.
一位先生说他在泰国住酒店,清早酒店一开门就有一位小姐微笑着和他打招呼:“早,李先生。”“你怎么知道我姓李?”“李先生,我们每一层的当班小姐都要记住每一个房间客人的名字。”等他高兴地乘电梯到了一楼,门一开,又一名泰国小姐站在那儿,“早,李先生。”“啊。你也知道我姓李?你也背了上面的名字,怎么可能呢?”“李先生,上面的电话说你要下来。”在这位小姐的陪同下,李先生来到餐厅,  相似文献   

9.
陈润 《现代班组》2013,(4):22-23
1930年,索罗斯出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律师家庭,19岁考入伦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但他对经济没有太大兴趣,大学最后一年,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英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开放社会"理论研究,撰写不少哲学论文,并立志要做一名哲学家。可波普认为他根本不具备研究"开放社  相似文献   

10.
心荷     
说来也怪,从小在扬州长大的我,先后搬了三次家,每到一处都有栽满荷的池塘,虽说扬州的荷是挺多,但心里想能天天生活在荷的身边,我与荷前世一定修了很深的缘。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作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见于金文,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新和谐公社”,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  相似文献   

12.
企业如何赢得客户已成为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能否以客户为轴心,做足市场以外的工作来拴住客户的心,成了企业和销售商能否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一、“拴”住客户就是赢得了效益计划经济时代的营销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导向,生产、销售都由国家和政府统筹安排,这导致企业往往“以我为主”,不考虑客户的需求,不注重客户的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是企业的效益源泉,因此,企业“拴”住了客户就等于赢得了效益。拴住客户与赢得客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赢”大多是指与需求方建立新的供求关系,而“拴”是指将企业的客户发展成为固定客户。有…  相似文献   

13.
高清海教授的观点摘录:我们理解中国哲学时,受一个框框的影响,这个框框就是:对待哲学的不同观点和见解,不管具体思想状况如何,必须把它纳入“不是唯物论,就是唯心论”的先验模式。似乎这是对一个哲学家“思想本质”的分析,按照这种理论模式,我们只要为某种哲学观点贴上唯物论或唯心论的“标签”,也就算给这个理论定了性,它的思想属性和理论价值就都不言自明,于是也就“完事大吉”,无需再做深入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敬畏之心真的不能丢吗?大家可以“信马由缰”地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人真的都没有了敬畏之心,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  相似文献   

15.
“争先恐后”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褒义。形容战士奋勇冲锋、工人努力工作、运动员全力拼搏,都可用“争先恐后”喻之。但是,最初它可是纯粹用于贬义的。“争先恐后”出自《韩非子·喻老》:赵襄主向他的家臣王于期学习驾驶马车的技术。学了一阵子之后,两人比赛。赵襄主不能取胜,就和王于期换马。换了多次都不能取胜。于是赵襄主埋怨王于期没有把驾驶技术全部教给他。王于期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您的失败,不在技术,而在心理。驾驭车马最重要的是,马的身体要与车驾协调,人的注意力要与马的动作协调,人马车融为一体,这样才…  相似文献   

16.
有感敬畏心     
<正>敬畏心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先民对神灵的敬畏,让人感到敬畏心更是一种精神戒律,起到了规范人们门言行的道德底线的作用。领导干部在各自的岗位都有一定的权力,应该懂得持有敬畏之心。敬畏客观规律。就是说要敬畏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运用,但不容被忽视甚至违背。因此无论是定政策还是做决策,都需要经过严谨的论证,遵循科学发展期律,才能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甚至灾害。而懂得敬畏规律当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务必自省的。  相似文献   

17.
“临渴掘井”这句流传很广的成语,形象地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才想办法;常常用来形容见事迟、动手晚。如果以此来激励人们增强预见性,遇事争主动,其寓意显然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人强调其“晚”,而不愿去“掘”,则是一种惰性的反映。目前,全国乡镇煤矿生产超前发展,管理工作和技术水平严重落后,突出的问题是工程技术人员奇缺。据不完全统计,在乡镇煤矿  相似文献   

18.
王曙光 《中国纺织》2007,(3):168-171
萧伯纳曾经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科学。”我不知道他是在何种意义上对经济学做出这样的评价的。不过,与哲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在幸福这个命题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知识贡献。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跟物质财富、社会环境、公共制度、心理感受等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哲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之后,经济学家也开始关注起幸福这个命题,这个变化本身,也许透露出一些对于经济学的变革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管理学第三次革命的“心本管理”,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企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心本管理”即把“心”作为根本来管理,它不仅要求尊重人的内心感受,而且善于影响人的心灵;从人的本性和内在精神需求、期望去关注关心、引导激励员工,最终使员工“一切都出自内在的自觉”,向最好的方向去努力,从而获得最大幸福及最大超越,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逍遥葫芦心     
在《八仙过海》传说中,葫芦跻于“暗八仙”亦即“八宝”,获“宝葫芦”之誉,并“葫芦中岂只存五福”之谓,包罗了“应有尽有”“法力无边”。在我的身边,也有一位痴迷葫芦之人,他就是国网冀北玉田县供电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王秀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