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针对西宁市失业保险发展现状的阐述,说明西宁市失业保险缺乏促进就业保障力度和覆盖面窄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失业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保障功能、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理顺失业保险管理体制、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失业现象已经成为了当前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失业保障现状.阐述了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的必要性。剖析了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促进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扩大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的失业保险覆盖面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失业保险功能的发挥。文章在对失业保险覆盖面狭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飞速发展、产业更新换代频繁的今日,失业者越来越需要得到关注。失业保险制度是保障失业者权利的基础,实现失业者再就业是失业保障的最根本目的,在分析各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以失业不可避免理论和工资粘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失业保险金支付激励性不足、促进就业项目缺乏、就业培训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何晶 《中国报道》2009,(3):52-52
中国报道: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什么? 吕学静:应该说,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工作方向是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但我认为,从更长远、更宏观来说,我国失业保险改革的总体方向是要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大功能三位一体地完全体现。失业保险制度比较完善的情况,是在出现经济不景气时,能够成为稳定就业、预防失业的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下岗失业由此成为社会各方所关注的经验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此,借鉴发达国家失业保险制度的经验,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美国、瑞典、日本失业保险制度的经验及其面临的问题 1.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美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优点在于:一是具有稳定的资金资源。通过组织具有强制性的税收,即征收社会保障税,保证保险基金的稳定和增值。由于有立法保证,雇主和雇员也及时缴纳保险金。二是法律体系完备。美国联邦政府的失业保险项目和行为都是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的,无论政府部门、司法机构、民间组织都要接受法律监督的制约,具有保障的制度化、社会化的特征。三是实行“失业  相似文献   

7.
论失业保险制度模式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业保险制度模式的改革,应赋予其新的含义。未来的失业保险制度,应以关注失业人员个人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就业激励机制,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时代,结构性失业尤为突出,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不可避免,失业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对失业保险制度产生了怀疑。文章驳斥了废除失业保险制度的做法,提出了新的构想,即建立不同于传统的失业保险制度模式,强调关注保障长期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提供再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8.
为保障失业员工劳动权利,促进失业员工再就业,我市一九九0年实施失业保险制度,一九九六年制定《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费率按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一取。我市现行失业保险制度有以下特点:一是根据我市  相似文献   

9.
运用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失业保险运行效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失业保险仅纯技术效率值达到1.000,而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仅为0.382,处于DEA无效状态,说明我国失业保险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从各地区来看,仅0.3%的省(市、区)属于DEA有效,而99.7%的省(市、区)处于DEA无效状态且规模效益递减。对此,应通过扩展失业保险保障功能、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项目、探索失业保险发展新模式、科学投资运作失业保险基金等措施来提升我国失业保险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市长参考》2000,(11):44-45
我国从14年前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去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确立了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妥善解决长期积累的富余人员问题,切实保障那些因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在本企业已经没有工作岗位、又没有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也没有找到新工作的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近年来国家还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在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担负起保障职能。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美国如何对待失业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不断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变消极保障为积极保障 美国职业保障制度建立于30年代。经历数十年的曲折历程发展至今,它从主要依靠政府、群众组织及慈善机构发放救济金到逐步建立失业保险体系,从单纯进行失业保险到以适应经济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失衡与保障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熙凤 《改革与战略》2010,26(2):154-156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事例并非罕见。而当今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市场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如果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承受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状况,亦即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使得失业的大学生不至于影响社会安定,则市场的调节作用将是有效的。而目前的失业救济和失业保险制度都可以暂时解决他们的就业危机,但两类保障模式存在着差异性。文章从当前就业市场失衡的现状入手,论证了将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优于失业救济的保障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失业保险基金存在着大量结余,这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也面临着巨大的保值增值风险。究其根本原因,既包括制度具体设计的问题,也包括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失业保险制度的调整改革,逐步减少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做到费尽其用、应保尽保,真正发挥失业保险保障失业、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失业保险对失去工作从而失去经济来源的个人起到了保障其基本生存条件的作用,对社会则起到了重要的"减震器"的作用,缓解了因失业而引发的极易激化的社会矛盾。除对失业者的生存保障外,失业保险制度对社会就业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从实际状况分析,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对转岗再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可能由于保险水平过度或保险方式不合理,形成一定的消极因素,从而影响到失业者重新就业的积极性。失业保险制度对社会就业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主  相似文献   

15.
董兰英 《北方经济》2004,(10):56-57
一、失业保险的发展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遭遇失业风险而中断收入的劳动者在一定期间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的主体.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提出到确定经历了十多年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劳动者权益、减少失业和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失业问题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和新的特点,我国失业保险也显现出诸如领取条件苛刻、覆盖面窄、统筹层次较低等问题,严重的制约着失业保险的良性发展。面对我国失业保险所存在的问题我国未来失业保险的发展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7.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及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失业状况。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却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创新理念,从拓展失业保险理论基础、促进就业、扩大覆盖面、改进缴费机制、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等方面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8.
汪洁 《天津经济》2010,(7):50-52
天津市政府决定,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其医疗保障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是失业保险的新突破,这一新制度的制定能够改善民生,切实解决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本文阐述了失业保险新突破的特点,新制度的经验与启示,同时提出继续扩面,使更多的从业人员得到失业保障;完善调整政策,做好衔接与服务等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保障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但是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功能不强.本文探讨了失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以辽宁省为例,研究了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必然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如改革失业登记制度,实行企业征缴的浮动费率,实行递减式的发放方式和扩大失业保险的支出范围,以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概述了我国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介绍了美国、瑞典两国失业保险制度及做法。提出改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措施:正确认识失业保险制度的意义;努力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规范和完善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金的保值增值制度;推进再就业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