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去中国棋院之前,朋友又打来电话,再三叮嘱我这个“圈外”记者,“聂卫平的办公室在三楼的围棋队,二楼是围棋部的办公室,千万别弄错了,不能在二楼停留,去了二楼你就上不了三楼了。”其语气仿佛我不是去采访,而是要奔赴沙场似的。尽管我大不以为然,但到了棋  相似文献   

2.
声音     
家族企业的用人之道 在正大的发展历程中,最难处理的是家族问题。所以.我在用自己的几个孩子时.采取了这样的方式:给他建一个公司,再给他一笔资本去发挥。我的三个儿子现在被分配到了三个新领域,权力我也放给他了,让他自己发展,否则,他永远只能是小孩子。 有观众问,如果你大儿子经营的房地产严重亏损,马上就耍倒闭,而二儿子又做得很好,这个时候要不要老大去支援老  相似文献   

3.
巴渝子 《经营者》2001,(11):48-49
<正> 新世纪的年还没过完,多年不见的朋友华打来一个电话,请我抽空去一趟。华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青年企业家"。4年以前,在他居住的城市成为一颗经济新星:从1992年到1996年,他由经营副食到批发白糖到经营石油到开发房地产,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完成了核心能力确立,完成了从个体户到公司到企业集团的三级跳。到我1997年采访时,他已经拥有了3000多万元的资产,而流动资金竞高达千万。那时他曾将那些存款单据一张张地展示给我。我感到不可思议。我为他写了一部很长的报告文学。完稿后我也不可思议地给他写下了三个预言:到一个更大的市场去发展;下世纪初资产过亿;有失误,但不会破产。因为忙,过了一段时间我就把华的电话忘了。华却没忘,他又把电话打过来,他告诉我公司已经搬到武汉,不再是他原来  相似文献   

4.
有一位老板对我说,他的公司这几年没有得到发展,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才.他的产品是好的,市场也不错,客户也认可,但就是自己的员工不争气.好几年了,公司的规模还是在几千万徘徊.为了打破僵局,他正请一家猎头公司帮他寻找管理人才.他请我判断一下他的想法是否可行:他要找一个总经理,这样自己就可以放权了.还要找一个懂销售的副总,这样销售就能上去了.此外,还要找一个懂生产的副总,这样生产上的麻烦事就不用自己管了.这个老总深信,只要找到了这几个人,他的几个大问题就能解决了,他的公司就能再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5.
《秘书》2013,(12):24-24
案例于雪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秘书。最近公司有一个项目的煤气工程始终没有批下来,老总整天愁眉不展。这天晚上于雪和自己的叔叔闲聊,得知叔叔与煤气公司一位副总的关系不错,于是她请叔叔帮忙给那位副总打个电话,帮她疏通一下关系。对方听了个大概,说没什么大问题,并约于雪第二天下午两点半去找他。叔叔临走时,于雪还"逼"他专门给那位副总写了封信。第二天,于雪带着叔叔的信去了那家公司。下面有几种做法,您认为哪种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并对其他几种做法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6.
上海《赢在战略》课上,一个管理者问我:一个员工有一件事明明做锚了,但他是公司的一个骨干员工,如果我说他,他受不了不干了怎么办?但如果我不说他,他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办?我怎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7.
费霞 《楼市》2012,(18):126
我是出于工作原因来到这里的。当初听到公司迁址,要去那么远的地方的时候说心里话我是非常不愿意的。为什么要放弃大好的市区不待要跑去一个又远又破的地方,但公司政策变化,容不得我们愿意不愿意,在2008年的时候,我离开市区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公司新址是在工业园区的,来到这里以后并没有给我很大的惊喜,因为一切都像我想象的,到处钢筋水泥堆筑起来,零星的绿化也让我非常泄气。但是,一次会议的机会让我接触到湘湖这个地方,说实话,那是太大  相似文献   

8.
借力成事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善于利用他人力量者往往事半功倍,不会利用他人力量的往往事倍功半。 一、用授权术分身 A副总是个大忙人。投资部的项目可行性报告送到A副总处,A副总从每一个细处进行核实。这个项目是董事长感兴趣的,绝对马虎不得。A副总驾车去亲自调查,去国土局、统计局、图书馆去核实数据。工程造价似乎估算得偏低,A副总只好利用周六算出较可靠的数据。利润测算有税收漏项,而且没进行敏感性分析,A副总只好又牺牲星期日的休息。  相似文献   

9.
廖仲毛 《新企业》2001,(12):18-18
由美国市民评选出来的一百家最受员工欢迎的公司中,有一家英格拉姆计算机批发公司,其董事长斯特德有一个专用的24小时畅通的800 免费电话,供员工同他联络。公司13000多名员工有什么烦恼,都愿意和他交流,这个免费的800电话,被员工亲切地称为“谈心800”。  相似文献   

10.
没过多久,张副总辞职了.王总有些心寒,"别的不敢保证,最起码在同业公司中,我们公司的待遇绝对是中上等.我不是一个盲目扩张的老板,不会给员工太大的压力.对他们越好,他们越和我提条件,好人难当啊!"  相似文献   

11.
建春 《企业文化》2010,(2):83-83
一天,有家公司的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六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的员工都习惯了服从,谁也不去六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  相似文献   

12.
我是某公司的研发经理,有一个下属是我的直接上级--公司研发副总的亲戚,而且副总对这位亲戚还特别关照,但这位下属工作很不给力,不但自己的工作做不好,还与同事处不好,同事经常向我投诉他,我也跟他谈过多次,每次谈话他都应承得很好,但过后照旧。我该怎样管理这个特殊下属?  相似文献   

13.
万正和是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乡的一个农民,可他却常年住在美国做着柳编生意的大买卖。自从2000年去美国开公司后,万正和回家的次数就很少了,但是每次回国,他都要抽空到自家办的老厂看望那些昔日和他一块出来打天下的老员工。万正和对现场采访他的记者说:“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厂就是我的老厂。现在这个老板娘还有这个老板是我培养十几年的人。他们也在我那个厂干过很多年,他们有技术,所以,我把这个老厂发展成一个二级企业,所有税收、所有订单都是我给。我给纳税,他生产。”万正和这次又从美国带回了300万美元的柳编制品订单。今天的万正和已经…  相似文献   

14.
形象工程下的牺牲品 熊先生是某化工企业的技术主管,他从技术员做到主管再到车间主任,已有20多年的工龄.天有不测风云,老母亲一朝不幸摔倒骨折,他请假带母亲去医院手术治疗.护理了母亲一段时间后,熊先生重回公司工作,可是上班第一天早晨,他就被行政副总叫到办公室.行政副总告诉他,公司决定对他的年薪进行调整,由10万下调到8万.当他询问调整理由时,行政副总抛出四个字: "公司决定."  相似文献   

15.
上周五下午,和儿子一起去理发,一直为我们服务的理发师是一个来自南京的、服务号是9号的小伙子(我和儿子理发认人,是多次“试验”后的选择),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是老客户了,没等多久,儿子就开始享受理发师的服务了。轮到我时,年轻的理发师在征得我同意后,又给一位漂亮的女士吹完了秀发,等我开始享受服务时,已是下午5时多了,美发店已有员工吃完晚饭从外面回来,此时,又先后有三位女士到来等候他的服务。一旁的助理不断提醒我的理发师,他一边招呼客人先坐下休息或先洗头,一边还是一丝不苟的给我服务着,我有点“于心不忍”,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你还没吃晚饭吧?”“嗯嗯中午饭我也没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陈曦 《中国企业家》2014,(2):112-112
“你到北京怎么不打个电话?我们都很担心你。”我跟宋克家确认一个细节,他在电话那头问我。想起那日他坚持把我送上车并确认我有座位后才离去,有些过意不去。  相似文献   

17.
帮你说出爱     
我曾在一家公司做高管,35岁那年公司被转股卖掉,我只好离开.几次找工作未果,我索性和朋友开了个广告公司,一年后以失败告终.后来我又办了个公关公司,起初还不错,没想到在一个项目中被圈进去背上了巨额债务.我彻底蒙了,躲到家里不再出门.当我无意中得知员工一个都没走时,决心重新振作.经过调研,我决定干实体.这时突然想起签语饼. 签语饼是唐人街的发明,内藏各种箴言与祝福的纸条,有中英文两面,在当地历史很悠久.1998年,我只身到美国闯荡.远离亲友,加上文化差异,经历不少误会和挫折,整个人渐渐封闭起来.一次,我又和同事发生了误会.晚上,我沮丧地到附近的中餐馆吃饭.  相似文献   

18.
铿锵玫瑰     
如今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女性不计其数,从保洁、秩序维护员到客服、项目经理、总经理,她们构成一道道亮丽风景。我曾带学生去一家知名的本土物业公司见习,公司副总与我们座谈,我说女性好像很适合物业管理工作,他却皱着眉头说公司不愿招收女员工,因为女员工比较娇气,动不动就哭鼻子,而且发起脾气来比男员工更厉害。  相似文献   

19.
那一年,我在厦门打工。公司里不可能解决所有员工的住房,我们打工的,只好在外面租房子。我的房东是个大财主,一幢楼共8层,下面三层套房全租给外人住,我住在一楼,同一层另有两间卧室还空着没人租,这么一来,等于我一个人住一套房子,心里暗自高兴。不久,房东觉得太亏,可又找不到足够的理由解约,便对我说;“罗西,真对不起,你来时我忘了告诉你,这房子不吉利,过去常常闹鬼!”我明白他心里有鬼,便故作惊喜地说:“那么,你打算降多少房租呢?”房东只好无趣地上楼去踢椅子或打老婆出气了。  相似文献   

20.
那天中午我到邮局拿稿费,填写好一沓取款单交给邮局工作人员后,我旁边一位正在埋头填写汇款单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戴着安全帽,穿着沾有白灰的厚厚的工作服,脸上的胡须很长,看起来好久没有剃了。他粗糙的手指很用力地握住纤细的圆珠笔,我担心他稍微一用劲圆珠笔就会折断。他的指甲留得很长,指缝间黑黑的污垢清晰可见。我顺眼看了他的收款人地址,是江西的一个农村。这让我想起了远在家乡的曾经也是民工的哥哥。这人也许是由于急躁,写的字歪歪扭扭,像爬行的蚯蚓。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他填写了三张汇款单,填了又撕,撕了又填。看到我在注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