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我国信用卡市场的不断拓展,信用卡信用风险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根据博弈理论,要防范信用风险,必须按"重复博弈"的要求对信用建设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即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运行,将个体之间的单次博弈变为申请人与发卡银行整体之间的重复博弈,对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存在信用体系覆盖面小,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不全、质量不高、更新不及时,欠缺准确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等问题。因此,应加大信息采集力度,加强数据库信息管理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2.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该数据库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提供有关信息服务。但是,个人“非恶意”造成的不良信用记录却客观地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里,并影响个人今后的信贷活动。如何避免不良记录,提高个人信用意识,完善征信系统,已成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一、提高系统功能的有效性。针对金融机构、企业及社会三个层次的不同需求,建立和完善企业及个人信用数据库,加大硬件投入,达到系统操作灵活便捷、网络运行畅通无阻的标准,对发现的问题能及时修改完善,充分发挥信用信息数据服务功能,把系统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征信档案资料库,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社会信用征信体系的共享,有效解决征信系统服务面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和分析了我国征信数据库建设概况、意义以及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与应用的实践,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体系建设模式和加强信用标准化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应用方面存在着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缺乏相关的法律保护、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存在不足等问题。今后,应加快征信立法,改进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规范企业和个人信息采集及使用权限,全面综合分析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等,以切实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为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信用局个人信用评分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已经建成,开发信用局个人信用评分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信用局个人信用评分特点、意义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信用局个人信用评分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举措。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征信业务及其监管的重要性,对加快建立征信体系提出了现实要求。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新疆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如何从服从和服务于新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从服从和服务于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打造"诚信新疆"的高度,加强新疆征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值得深入调查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非银行信用信息作为信用信息采集的重要内容受到关注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其采集的可持续性、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以及是否可以在采集、应用和管理之间达到成本和资源的经济性。分析当前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与应用状况,认为非银行信用信息要根据金融机构的实际应用需要实现规模化的采集,同时,必须从采集初期就要特别重视数据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9.
当前,多数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难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银行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及企业自身条件限制等,主要是银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在人民银行推出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征集的项目和中小企业数据库功能,提高信息质量,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与贷款卡管理系统对接,创新"以用促征"的征集模式,搭建银企高效融资平台,开展信用培育工程,建立信用孵化培育机制,实施基于征信背景下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长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开发区因其分布范围广、对经济贡献率高及所受社会关注度较高而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开发区为依托,打造企业征信极点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将逐步显现。充分发挥开发区分布范围广和园区企业数量多的优势,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可作为未来企业征信系统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个人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加强个人信用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个人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信用缺失现象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为了推进个人信用建设,必须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育社会信用意识,加快信用立法工作,尽快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档案库,健全失信约束惩罚机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才能真正向信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个人信用评价是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中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个人信用评价指标设置的一般原则,可从个人的基本素质、守信意愿、守信能力三个方面对我国个人信用指标进行设计。为促进我国个人信用评价,应坚持立法先行,广泛宣传,并增加守信效益、提高失信成本。  相似文献   

13.
社会融资规模于2011年成为中国新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其可控性一直没有得到有力证实.利率作为央行宏观调控手段,在宏观金融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研究中发现,理论上三个层次利率能够对融资规模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实际中,三层次利率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控制能力有限.结合中国政策实际提出有关提高融资规模可控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机构信用代码管理系统作为中央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工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困境。结合基层实践,从机构信用代码推广及应用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提出现行制度条件下推进中央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路径:以"四个一核心"为建设主线和行进路线,通过"一套编码体系、两级数据库建设、三大推进步骤"的制度设计,围绕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进社会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最终建成包括统一的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平台且高效对接社会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融资规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指标,是指实体经济(即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量。在金融回归本源和服务实体经济问题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研究尤为重要。文章选取2002~2017年增量和存量数据,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发展趋势和结构变动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对影响因素建立了Adaptive-Lasso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量化了新时代下进出口金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信心指数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效果,最后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年刚过,收录有3.4亿位公民信用记录的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在通过这个数据库了解某个人信用状况的基础上,银行可决定是否给他贷款。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抵押品少、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大等特点,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以2002—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两种渠道对企业融资的差异,采用DID方法分析金融发展程度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充实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微观基础。研究表明,越依赖于外部融资的行业,在银行发展程度高的区域,中小企业成长相对较慢;而在风险投资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中小企业成长快。进一步实证研究表明,银行贷款倾向于发放给规模大、抵押品充足、收益确定的企业,而风险投资则对规模和抵押品不敏感。相比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区域经济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库定位问题 我们在着手进行区域经济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经过大量的调研,结合大区分行工作实际,将区域经济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库定位为:区域经济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库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及实施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中央银行获取经济金融信息的基本渠道;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工作条件.它将在中央银行职能行使及业务活动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以来,社会影响面不断扩大。在发挥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部分金融消费者对系统记录的有关信息提出了异议甚至诉讼。对一起因不良征信记录引发诉讼的案例进行了剖析,在当前征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加大对金融消费者信用权益的保护力度,促进征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运行以来,在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信用信息数据缺乏准确性,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难,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持系统,未完全实现信息共享与自动校验功能,社会公众对征信系统的认识不足,信用报告容易被伪造和篡改等.因此,应提升信用信息数据准确性,做好非银行系统的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实现系统信息共享与自动校验功能,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征信系统的认知度,在信用报告上加盖统一印签,更好地发挥征信系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