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个人信用报告应用范围的拓展,个人征信异议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个人征信异议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个人征信异议产生的原因来自客户、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等;异议处理目前存在缺乏事先提示和告知制度,异议处理监管乏力,银行对异议处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异议运行模式亟待改进等问题.因此,应建立个人征信善意告知和提示制度,建立健全个人征信异议处理机制,完善征信系统建设,继续提高个人征信数据质量,更好维护信息主体权益.  相似文献   

2.
金融消费者是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信用消费经济和征信体系运行的实际,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中享有知情权、受教育权及被救济权等诸项权利。个人征信系统是商业银行客户信用信息的共享平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工具。但商业银行在应用个人信用报告判断客户信用状况中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而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和推广,接入征信系统的金融机构将个人信用报告作为办理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业务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为更好地服务商业银行和全社会,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有必要进一步利用数据库资源,研究开发个人信用评分产品.介绍美国个人信用评分产品开发和收费的情况,分析征信中心信用评分面临的现实障碍,借鉴发达国家信用评分产品开发的经验,提出征信中心开发个人信用评分产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个人信用报告的应用查询已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析个人信用报告应用和查询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今后应完善个人信用报告相关制度,健全个人征信系统功能,加强征信知识宣传和培训,规范使用个人信用报告。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存在如下问题:缺乏相关立法保护消费者及规范征信行业发展,个人征信数据分散、收集难度大,消费者个人征信产品供给与需求双重不足且个人征信机构发展困难,个人征信体系重复建设,个人资信评估技术有待提高等。因此,应完善个人征信的法制环境,走市场化的个人征信体系发展模式,加强个人征信的行业监管与自律管理,加快个人信用标准化建设步伐,完善商业银行个人信用指标体系并提高个人资信评估技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商业银行违规查询使用客户个人信用报告、侵犯客户信息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对商业银行侵害客户征信信息权益的表现形式、深层原因等进行分析,借鉴国外征信业成熟国家维护信息主体权益的经验做法,从加强对商业银行监管的角度提出如何维护客户征信信息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个人信用报告异议处理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商业银行都依托个人征信系统建立起了个人信贷风险审查制度,把个人信用报告作为贷款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和贷后风险跟踪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个人信用报告信息和个人现实情况不符等现象,容易引发诸多异议处理事项.本文在对个人信用报告异议产生的原因和异议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个人信用报告异议处理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在个人征信系统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导致借款人异议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公信力和权威。这主要源于部分商业银行对相关制度学习不透、理解不深,对业务人员相关培训没有落实到位,部分业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细致度不够。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个人征信系统的业务培训,并将征信工作纳入考核;人民银行要对商业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管理进行日常性检查。  相似文献   

9.
随着企业与个人信用报告运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公众对信用报告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商业银行受理客户异议的次数也随之增加.通过对辖区基层金融机构征信异议处理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异议处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异议申诉流程复杂、处理效率低、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因此,基层金融机构应尽快制定征信系统异议处理操作规程,简化异议处理手续,提高异议处置效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宣传工作的深入及其效果的逐渐显现,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查询量剧增,较好地发挥了个人信用信息服务社会的职能,但也同时给基层央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应明确基层央行和征信中心各自的职责,加速其他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加快推广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依托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开辟绿色查询通道。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积极组织北京地区商业银行,根据公众查询需求,推广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验证试用服务和商业银行网银查询渠道,开设个人征信代理查询网点,并以布放自助查询机为切人点,建设北京地区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网络,方便公众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目前,已在全市的8个区设立了12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点,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网络。公众可通过互联网、商业银行网银、自助查询和柜台查询等四种方式查询个人信用报告。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应用方面存在着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缺乏相关的法律保护、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存在不足等问题。今后,应加快征信立法,改进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规范企业和个人信息采集及使用权限,全面综合分析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等,以切实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为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该数据库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提供有关信息服务。但是,个人“非恶意”造成的不良信用记录却客观地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里,并影响个人今后的信贷活动。如何避免不良记录,提高个人信用意识,完善征信系统,已成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个人信用制在我国存在着征信数据的开放仍受到封锁、个人资信评估及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联合征信制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资信中介机构的商业运作模式缺陷等问题,应通过发挥政府在建设个人信用制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个人征信机构的数据库建设、加快个人信用法制建设、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配套制度建设及培育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提高供给质量来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个人信用制在我国存在着征信数据的开放仍受到封锁、个人资信评估及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联合征信制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资信中介机构的商业运作模式缺陷等问题,应通过发挥政府在建设个人信用制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个人征信机构的数据库建设、加快个人信用法制建设、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配套制度建设及培育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提高供给质量来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6.
目前,商业银行已将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作为审办信贷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来自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监督层面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部分商业银行在征信制度建设、用户管理和信用报告查询使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为规范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应加强对个人征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商业银行征信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征信业务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个人征信业务的检查.  相似文献   

17.
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包括个人征信的指标体系、个人信用调查、个人征信信息系统及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等多方面内容,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是其关键,它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决定了个人征信系统的效率。自从1941年Divid Durand建立了经典的消费信贷评分标准后,个人信用评估一般都采用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18.
蒋卫方  安青云 《西部金融》2009,(5):77-77,79
2006年1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的全国联网运行。几年来,海东地区各商业银行通过个人征信系统的查询使用,不仅体现了该系统在减少信贷人员贷前调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而且有效防范了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贷后管理等方面都充分利用个人征信系统数据作为判断标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个人征信系统的查询量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银行的个人信贷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个人征信系统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分析2011年安徽省个人征信系统运行的特点,指出系统运行中还存在着覆盖面不够广泛、查询功能不完善、异议和纠错信息处理机制存在风险隐患以及银行专业版信用报告尚未有效试运行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情况的调查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1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的全国联网运行.几年来,海东地区各商业银行通过个人征信系统的查询使用,不仅体现了该系统在减少信贷人员贷前调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而且有效防范了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贷后管理等方面都充分利用个人征信系统数据作为判断标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个人征信系统的查询量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银行的个人信贷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