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大贤 《金融博览》2010,(16):35-38
当下,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俯首可摘的牡丹,也可能是长满了尖刺的玫瑰。这几年发生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就是最好的警示。那如何善用门道购买理财产品呢?  相似文献   

2.
晓峰 《金融博览》2008,(4):40-41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门”事件,最早是由网上论坛引爆的。今年年初,一位网友发贴称,去年购买的浦发行发行的某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到期日前被通知收益率为零。之后,民生银行、深发行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出现零收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投资管理》2009,(3):32-32
一.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最终收益率。银行产品推销员的口头宣传不代表合同内容,合同才是对理财产品最规范的约定。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切莫陷入“预期收益”误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家》2011,(8):158-159
201l年作为“十二五”开局年,上.半年金融局势跌宕起伏。 关键词:加息,银行理财产品井喷2011年不断的加启、,实实在在的让银行火了一把,银行理财产品大放异彩,不论是发行量还是收益率都突飞猛进。中国建设银行的理财专家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以稳健为主,投资工具的风险较低,所以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的比例很低。  相似文献   

5.
2007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异常火爆,使其成为各行稳定存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业务。然而,投资者对收益的过高预期,银行出于竞争压力用高预期收益率吸引投资者的做法,为双方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如今,随着不少理财产品的陆续到期,部分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成为部分投资者的“伤心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议论。  相似文献   

6.
2004年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开元之年,当年12家商业银行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123款。时至2010年,就有约90家商业银行共发售10000余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速度可谓“超常规”。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和高额负债等现象,却似乎在暗示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投资者之间正经历着“七年之痒”。  相似文献   

7.
一向颇受大家信任、被认为收益非常可靠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近期爆发出一股“零收益”的风暴,预期收益30%最终变0、浮亏近70%……“零收益”理财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在不可控制的市场波动因素之外,隐藏在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此时,似乎已经到了我们为银行理财产品把脉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轮番上演,在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银行理财产品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信任危机。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博士,就“零收益”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希望能为投资者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9.
《现代金融》2012,(12):55-55
首先,正确理解“预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最终收益率。在当前弱市环境下,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切莫陷入“预期收益”误区。其次,关注产品期限。  相似文献   

10.
客户遭遇“零收益”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柏 《金融博览》2008,(3):18-19
从2007年年底开始,各家银行陆续公布了2007年推出的各款理财产品收益,多家银行的挂钩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近两年发售火暴、势头强劲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面临一场“信任危机”。一向被认为风险较低的保本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何频现零收益?银行该如何面对?客户应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1.
王奇 《投资与理财》2014,(11):51-51
有业内人士建议,对于中长期不用的大额资金,选择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划算,即使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下降,以前发售的产品大多会实现其预期收益率。对于平时随时会用的零钱,“宝宝”类理财产品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们很好地兼顾了收益性和流动性。  相似文献   

12.
《安徽水利财会》2009,(2):43-43
很多人认为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小,收益稳定,完全可以放心投资。其实,理财产品也需要仔细鉴别和掂量。如何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建议投资者首先应该遵守“三大纪律”:  相似文献   

13.
“冲时点”银行理财产品隐退江湖了,随着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季末冲高的现象的弱化,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也越来越少,银行为保存款,从而拉长了理财产品的期限,开始主推收益高的中长期理财产品,致使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收益率普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会财会》2006,(3):50-50
银行对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进行市场营销时,往往强调产品的收益率高低,对产品的宣传多是正面的,风险揭示往往不足。面对花花绿绿的宣传单,客户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多问问,多算算。比较理财产品看年收益“累计收益”是部分银行在宣传理财产品时的常用字眼,例如某外汇理财产品号称3年累计收益超12%。其实,“累计收益”这个指标没有多大意义,只不过看上去数字大一些,客户在比较各种产品时应使用“年收益率”指标。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时被某些银行用来“打马虎眼”。例如某两年期的外汇理财产品号称保底收益为3%,其实这个3%指的是两年期满后的…  相似文献   

15.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4):35-35
在个人理财工具选择上,银行理财产品是最为常见及收益稳健的理财方式。即便如此,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2013年不仅意味着上了个台阶,而且这一年顿不平静,发生了不少“囧事”。  相似文献   

16.
王丽萍 《理财》2013,(11):65-65
在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中枢出现下移的2013年,为了赢取-投资者的“芳心”,此前一直不为银行青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似有重新“受宠”的迹象。普益财富的最新统计显示,除了传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大户外资银行外,中资银行正逐渐开始加大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力度,其结构性产品的占比由2012年的28.86%上升  相似文献   

17.
唐元春 《理财》2013,(7):58-59
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说明书越披露越完善,但是产品在运作中的收益及到期收益情况少披露甚至不披露,却成了投资理财者心中永远的硬伤。尽管银监会理财产品“8号文”(即《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点指出要银行披露部分类型产品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18.
刘锋 《理财》2011,(11):61-62
一段时间来,结构性理财产品开始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前几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大量出现零收益、负收益事件,再加上产品结构复杂绝非普通投资者能轻易读懂的,以至于此类产品在投资者的心目中就是“不靠谱”的代名词。普遍印象是,最高预期收益就是忽悠人的,几乎不可能实现。零收益和负收益,遭遇清仓、展期的产品开始大量存...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多国经济在2008年底2009年初步入衰退期,在这样的宏观大环境下,银行理财难善其身--今年初外汇理财产品近乎“腰斩”,各大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发行量一度降至冰点,转眼至6月,外汇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产品收益都开始回暖上扬,人民币理财产品也逐渐走出“危机阴影”,一甩前期“中规中矩”的稳态,开始蓄势逆转。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回暖、金融系统维稳助力银行理财产品价值重现,好景可盼。  相似文献   

20.
从2009年起。本刊将携手国内知名家庭理财杂志《理财周刊》每月联合发布“银行理财产品星级推荐榜”。 “银行理财产品星级推荐榜”的推荐对象为《中国外汇理财》与《理财周刊》共同监测到的银行理财产品,由《理财周刊》与《中国外汇理财》的专业编审人员根据各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投资方式、到期收益等特点进行测评。并最终进行推荐评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