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勒出生在一个贫民窟,调皮的他从小就有一种善于发现财富的非凡眼光。他把捡来的玩具车修好,让同学们玩,然后向每个人收取0.5美分。一个星期内,他竟然赚了回一辆新的玩具车。菲勒的老师深感惋惜地对他说:“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富人的家庭,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但是,这对你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你能成为街头商贩就不错了。”菲勒中学毕业后,正如他的老师所说,他真的成了一名小商贩。他卖过电池、小五金等,每一样都经营得得心应手。港口附近有一个酒吧,菲勒经常到那里喝酒。一天,当他经过几位日本海员身边时,无意中听到他们诉说丝绸给他…  相似文献   

2.
书架     
《成为更出色的经理》[英]迈克尔·阿姆斯特朗著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员工,那么本书会告诉你走向成功的秘密;如果你刚刚踏进管理层,那么本书一定是您走向成功管理的指南针;如果你已经是初步成功的管理者,那么本书就会告诉你如何使自己的管理更出色,如何成为一名超级管理者。  相似文献   

3.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  相似文献   

4.
《西部论丛》2007,(5):75-75
春风得意型 智商高,情商也高。这样的人领导者不用,那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你怕这样的下属会超过自己,否则的话就要重用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到别的部门、跳到别的公司,也同样受重视,因为他有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中考是孩子一生中面对的第一个重要关口,如果考上重点高中,等于一条腿迈入了重点大学的门槛,前途一片光明;如果进入的只是普通高中,要想考上重点大学,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如果考不上高中,上职高或中专技校的话,估计公务员、法官、高级职员等职业恐怕就与自己沾不上边了。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呢?日前,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正在备考的部分学生,走进他(她)们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少年闯英伦     
70年代,企业家们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内名牌大学,希望他们掌握专业的技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带回企业;80年代,企业家们把孩子送到国外名牌大学,获得海外高等学府的MBA,用自己学到的管理知识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90年代,企业家们让自己的孩子毕业后到国际大公司工作,把国际企业的精髓带回自己的企业;而现在,企业家们对孩子的要求更高了,让孩子们去开辟公司的海外业务,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再希望孩子回到自己的企业。人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在财富的压力下,富人家的孩子更得早当家,虽然看似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先天优势,但父辈的名声和财富对这些孩子有强烈的暗示:你必须比别的孩子优秀。 本文是彩棉大王顼同保的二儿子写的在英国留学时的创业经历。顼同保对二儿子说的话很耐人寻味:留学不是为了享受,是为了让你明白创业的艰难。[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1992年到2012年,是中国步入市场经济的20年.20年间,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巨大. 毫无疑问,时多数中国人而言,跟20年前相比,而令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人们感到更多的不满意——工作太忙、竞争压力太大、房价太贵、环境污染太厉害;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交通通勤和加班上,疏远了家庭和朋友圈;生孩子、养孩子、送孩子上学、给孩子买房,渐渐成为耗尽普通中国人及其家庭毕生积蓄的沉重负担;等到为孩子操完了心,老人就会发现他(她)们自己很难获得必要的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8.
最近,美国媒体爆炸性新闻不断,6月24日,在神秘失踪一个星期后,南卡州长山福德现身州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 本来山福德的失踪就足以吊人胃口了,失踪的一个星期里,没有人知道他去到哪里,就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也不知道。在6月2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山福德除了“交代”自己去了阿根廷一个星期外,他更扔出一个更大的“炸弹”.他有了婚外恋.他去阿根廷看自己的情妇。  相似文献   

9.
荏苒 《走向世界》2014,(13):74-75
老张,真名张骁睿,1983年生,跟大多数人一样,是一名企业的普通员工,也是一名资深旅游爱好者。张骁睿说他自己是个“皮”小子,从小就十分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都要仔细勘察一番。从小的性格决定了他与旅游结下不解之缘。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明显比同龄的人显得沧桑,但他仍乐此不疲地跟笔者说着他跟旅游那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他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摆动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欲望满足不了就痛苦,欲望满足了就无聊。他把世界骗了,他的人生过得可不苦,到死都没有为钱财发过一丁点愁,从小在蜜罐儿里长大,父亲去世后又得到一笔巨额财产,当别人在辛苦讨生活的时候,他在书房里思考什么是痛苦,且一点不理会自己的书能不能卖出去。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什么?复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问百个人会有百种答案,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据说这是在中学生中很流行的一句活.还有一条著名的幸福论是范伟说的: "我饿了,你有一个肉包子,你就比我幸福;我冷了,你有一个厚棉袄,你就比我幸福;我上茅房,只有一个坑,你蹲了,你就比我幸福."有人觉得可笑,他反诘--没上过茅房吗?  相似文献   

12.
“擎天柱”———纳拉亚·穆迪在印度软件业“圣地”班加罗尔 ,无人不知纳拉亚·穆迪的大名 ,他被誉为印度IT界的“擎天柱”。1946年 ,纳拉亚·穆迪出生在一个有8个孩子的普通印度中下层家庭。生活的艰辛和对下层人民生活疾苦的深切体验 ,使纳拉亚·穆迪从小就立下了发奋努力、彻底改变命运的大志。长大后 ,纳拉亚·穆迪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次机会来了 ,他远涉重洋 ,受聘到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国际机场工作。凭借自己的真材实学和埋头苦干 ,他很快就成为了一名运货系统的设计工程师。经过在法国3年的磨砺 ,纳拉亚·穆迪志存高远 ,眼界也更…  相似文献   

13.
《宁波通讯》2014,(13):81-81
<正>这部书稿最大的好处是,他不是要指导谁,更不是要探索什么理论,而是真实地记述自己教育孩子(该说是带孩子)的一思一虑、一招一式,讲清此中的原委。只会给你启发,而不会造成滞碍。——韩石山本书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社会在快速变化中家教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中产阶级的家庭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易晓波  相似文献   

14.
在象山县西周镇,他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华中农业大学,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人,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为救溺水同伴不幸献出了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以舍己救人的壮举带给人们不平凡的感动——他就是象山籍大一学生张瑜。  相似文献   

15.
他很普通,普通到在人群中你不会注意到他;他不普通,在工作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让很多人都敬佩不已;他很严厉,严厉到有时不近人情;他很热情,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总能伸出援助之手……他就是集团公司制铁公司高炉作业区作业长,  相似文献   

16.
《发展》2014,(2):61-61
正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大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夫人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1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上站起来,凑近了专家说:"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大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  相似文献   

17.
高继生  赵清 《中国西部》2014,(32):58-59
<正>老师,请保重自己……莫让虚无的"光环"蒙蔽你,更不要相信你就是上帝,灵魂的救赎要依靠自己,你也救不了没有信仰的教育空虚。量力而行,不要企望以一己之力能够净化污浊的空气。小小的你,三尺讲台,方圆百米,你最多是一个安贫乐道、辛苦养家糊口的平凡子弟,不需苛求自己,恪尽职守,于心无愧,已经足矣!你用心教你的学生好好学习,从未昧心让孩子的错  相似文献   

18.
蒉伟良 《宁波经济》2010,(10):57-57
我出身在农村,从小家境并不是很好,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所以,肩上的担子比别人要重。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很早就在社办厂当学徒挣工分。后来凭着自己的胆量,办起了小小加工厂,专门给别的公司做加工业务。我性格比较坚强,对看准的事情就会抱着满腔的热情去做,就是遇到挫折也能够表现出不折不挠的精神,加上自己善于思考,有一股闯劲,所以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19.
大人也叛逆 最近接连有家长在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我的孩子到了叛逆期,怎么总是这么爱发脾气?不好打交道.问这个问题的,有四五岁孩子的家长,有六七岁孩子的家长,有六年级孩子的家长.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天啊,这叛逆期到底是几岁啊? 我只问了他们一句:"家长都比较急躁,爱吼人吧?""是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我从不失手,这个我很确信. 我想起了作家王朔在《致女儿》里说自己跟妈妈的关系一直磕磕碰碰,哪怕到了自己四五十岁了,都对妈妈的话极为反感.有一次清明,他跟妈妈约好了要去八宝山公墓给爸爸上坟,刚要出门,妈妈打电话来询问他是否已经出门,他心里立刻就不耐烦了,放下电话,把穿戴好的衣服鞋子都脱了,在家里磨叽了一个小时,才重新穿戴好出门.你说他怎么这么逆反他妈妈,四十多了,还在逆反期啊?去看看他的书,看看他描述的他的童年生活,你就能理解他为何是这样有偏激言行的作家了,在他作品里为何有那样一些很虐的情节了. 我还认识位家长,三十多岁的男人,十几岁就离家独居,为了离开具有武则天气质的妈妈.现在,对于妈妈的话,他的自我评价是"对人不对事",不管话好不好,在不在理,要是从妈妈嘴巴里说出来,一概反着干.所以,他现在过生日,他妈妈想他回去吃顿饭,都不敢亲自给他电话,而是让保姆给他打电话,这个逆反还真是够逆反的吧!  相似文献   

20.
箴言     
《中国经济信息》2011,(12):11-11
魔鬼对浮士德说:兴趣比爱更强大。爱好是最强大的力量,再穷再丑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一个悲剧。如果你真的爱什么东西.加以适当技术培训.你就能成才。——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