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导体行业是整个电子行业景气度的领先指标,今年下半年电子行业迎来高景气度已是大概率事件。 半导体产业持续向好 近期半导体产业发展表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台积电与联电8寸与12寸厂订单饱满,晶圆交货期由正常的一个季度增加至五个月以上,预估此轮晶圆代工供不应求的情况要到今年底才有望缓解;台湾封测厂正向看待下半年产业走势,部分台厂调高今年资本支出规模,包括日月光、矽品、京元电、南茂、景硕、南电、华东等台厂出货强劲;  相似文献   

2.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调整,全球芯片设计企业巨头,代工厂纷纷进军北京市场,北京芯片市场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IC产业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据台湾《经济日报》报导,由于爆发全球金融海啸,冲垮了台湾岛内原定建设DRAM内存芯片制造厂、液晶面板厂、台积电与联电晶圆厂及台塑大钢厂等合计高达1万亿元新台币的投资计划。由于近来世界半导体产能过剩,导致DRAM价格频频破底,台积电放缓了位于南部科学园区的12英寸厂装机计划,联电也决定南部科学园区的12英寸厂延后半年装机,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近年来半导体产业所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并针对我国半导体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10月10日,海力士——意法半导体公司内鲜花似锦、彩旗飘扬,来自海内外800余名嘉宾汇聚一堂,共同庆祝该公司8英寸和12英寸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竣工投产,海力士这一世界级IC产业“航母“在“太湖硅谷”正式启航。  相似文献   

6.
针对产业链转移成本驱动机制问题,以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例,通过实证分析产业链转移的成本驱动机制,深度剖析产业链转移的原因,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发展提供经验指导。研究中应用产业链成本管理、成本驱动机制理论,系统性的分析了日本芯片产业链转移的原因及内在的成本驱动机制,然后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成本驱动机制实证模型,收集了2012年到2022年期间日本主要上市半导体企业数据,对日本半导体产业链转移的成本驱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在半导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成本驱动机制从促进产业发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并且劳动力成本的高低是驱动产业链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制造成本和土地成本共同影响着产业链转移的差异性,税收政策会对半导体企业的营收和利润产生直接影响,政府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来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相关企业应根据变化趋势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同时,加强和深化国际合作,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近日,两大全球行业巨头——美国美光科技公司和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先后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户。这不仅创下了陕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外商投资项目纪录,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半导体产业“四极一条龙”格局已经形成。[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上海国资》2005,(3):63-63
3月15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在SEMICON China 2005活动上进行了产品展示,该活动是中国半导体行业中的盛会之一。此外,同 去年一样,中芯国际高层代表出席了"半导体市场峰会"并发表了演讲。 作为今年本次活动的亮点,产品展示区今年增加了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服务专区,该专区由无厂房半导体协会(FSA)、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 (SCA)以及SEMI共同主办。该专区吸引了约100家本土设计公司、IP/Lib及EDA工具供应商、芯片代工厂以及封装测试厂。中芯国际在展区中展示 了公司的众多先进产品,包括90纳米的光掩膜版、铜制程硅圆片、0.13微米至0.35微米的动态存储器及逻辑电路产品以及在中芯北京四厂中产出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我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新发展,十分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发展趋势,正确推动产业发展。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战略,一是从战略定位上确立半导体产业在我国电子工业中的龙头地位;二是构建我国强大的半导体产业投融资平台,运用多元融合的投融资机制为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推动力;三是在半导体制造、封装、测试和设计四个产业板块中,率先形成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设计优势;四是加强对国产化半导体设备制造的支持,半导体专用设备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础之基础,我国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半导体设备的制造能力;五是提出了我国半导体产业未来十年的超越发展目标。全文从战略定位、战略发展推动、战略重点突破、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及未来十年的具体战略发展目标等系统提出和论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IC产业已经成为影响全球IC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截至到1999年底,台湾IC产业营业额达新台币3608亿元,其产值已进入全球排名的前4名。同时,由于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以“代工”制造为特点,成为全球半导体生产体系分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如此迅速,造就了一批如台积电、联华、旺宏等世界著名企业,并非偶然。其中有些做法值得研究和借鉴。纵观台湾IC产业发展的历程,有很多因素推动了台湾IC产业发展,但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发展思路对台湾IC产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以下从4个方面进行阐…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美国的半导体工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目前拥有全球70%的芯片生产能力。半导体工业为美国创造了26万人的就业机会,并已成了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密  相似文献   

12.
正半导体照明是一场成功的技术革命,在照明产业的变革中确立了主导地位,已经得到了全球的公认。在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被视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虽然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当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制造基地,也是全球潜力最大的半导体照明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半导体产业是台湾的主导产业,也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2001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市场低迷,出现 32%的大幅度衰退。台湾的 IC业受其牵连, IC制造业产值出现有史以来第一次的衰退,衰退幅度高达 35.4%。  相似文献   

14.
《宁波经济》2005,(2):37-38
围绕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加速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宁波钢铁、宝新不锈钢、吉利汽车FC系列、白纸板三期、宁波中宁半导体、波导公司TD-SCDMA手机等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906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000万吨钢铁,100万吨不锈钢,60万辆汽车,300万吨白板纸,48万片8英寸芯片及144万片6英寸芯片,360万片4-8英寸硅抛光片,2000万部GSM手机和50万部高端3C手机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经济发展能级,海宁将培育与发展泛半导体产业作为海宁经济质量提升的新动能,本文在阐述海宁在推进泛半导体产业举措与取得的成效基础上,剖析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并提出突破瓶颈桎梏助力产业跃升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海宁的泛半导体产业迭代升级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半导体是台湾最引以为自豪的产业之一。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已成为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根据台湾半导体协会发表的报告,2007年台湾整体IC产业产值(含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达到1.47万亿元新台币,约占台湾同年GDP(11.93万亿元新台币)的12.3%。  相似文献   

17.
正半导体照明是照明光源又一次成功的技术革命,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的第一个突破口,是推动节能减排,拉动信息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该领域的发展,2003年我国启动半导体照明工程,并将半导体照明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创造了年复合增长率35%的产  相似文献   

18.
<正>曾几何时,人们还依稀记得在2002年,当时的台湾领导人兴冲冲地向全世界宣布,开始实施名为"两兆双星"的扶植重点产业发展计划,提出建设"绿色硅岛"的目标,积极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此,台当局在税收、技术移让、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种种补贴和优惠措施,大力支持这些高科技产业(包括后来增加的LED半导体发光照明、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LED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培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半导体照明这个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两个领域都涉及到的产业,各部委已形成了一种联动机制,都在加紧部署。从政策面看,当前的政策环境对LED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LED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产业规划等方面最热门的产业之一。LED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入了正式启动甚至快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LED产业将迎来哪些机遇和挑战?过去几年的发展为产业积累了哪些经验?围绕这些问题,半导体照明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李晋闽日前接受了《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的专访。  相似文献   

20.
半导体产业是台湾新世纪选定的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产业。该产业目前已跻身世界前列,值得我们对它进行了解和比较。本文就当前台湾发展该产业的重要措施和选定的重点发展领域,阐述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