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是金融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健全与否会严重影响金融生态的和谐发展。然而,我国当前却缺乏规范、有效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特别是金融机构接管、撤销、破产三大法律规范存在严重缺憾,亟待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是一项法律性和外部性很强的政策行为,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尤其是被动性市场退出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缺乏市场退出时对存款的保障机制、金融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和危机机构处理的配套机制、以及市场退出运作中的相关人才等。为了保证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顺利进行,既要遵循审慎性、自愿性、适度性、适时性的原则,又要运用法律手段,制定和完善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各项法律制度,依法保证金融机构平稳地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仍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虽然国内外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可选择的方式很多,但哪一种方式更适合我国现实,需要在把握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形势,选择有效的方式。目前应以合并、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为主。同时,为保证各种方式的有效实施,还需配套建立和完善诸如法律体系、组织体系、政策保障、风险基金补偿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银行业市场退出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市场退出的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下不可或缺的内容。针对问题银行的倒闭危机,监管当局若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不仅损害存款人与债权人的利益,还将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随着国内银行业竞争加剧,完善有关法律制度,综合运用救助措施,建立多层次紧急援助基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等是现阶段应对银行业的市场退出机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存款保险具有双重性,根据我国国情,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十分必要,但现实障碍也不少。应通过立法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制定社会信用法、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健全信息沟通和披露法律制度;建立良好的监管法律机制;完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制定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依法设立存款保险机构。由此建立我国有效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并克服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是金融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金融稳定,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客观要求。我国已有的相关立法和实践,表明现行的市场退出制度尚存在诸多的空白和缺陷。笔者着重从市场退出制度的立法层次分析了市场退出制度的法律原则、主持机构和职责、退出方式和程序、债务解决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造成我国银行业大量不良贷款的深层原因是目前的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如对借款人缺乏法律约束力、地方政府的非法干预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法律环境。这些措施包括:严格企业的注册登记、年检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抵押登记制度,大力培育拍卖交易市场,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加强行业自律等。  相似文献   

8.
国有银行股权减持法律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银行股权结构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经营效率和减少不良资产。股份全流通背景之下,中国国有银行之根本顽症在于股权结构不合理与国有股份高度集中。国有银行股权减持法律制度欠缺清晰,而连续的"顶层设计"存在着法出多门、相互矛盾、相互冲突,制度设计欠缺系统性和整合性,无法形成稳定的规范结构,导致法律的虚置和适用的困难。政府应重构国有银行股权转让法律规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形成私人银行与国有银行公平竞争的良性市场环境,最后完成政府有形之手从银行业全部退出之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风险投资基金是我国风险投资的理想方式。但其目前发展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资金来源渠道不畅及退出机制欠完善等问题。因此,要遵循市场规律原则,借鉴国际经验,注重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我国风险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经历着一个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在维持社会经济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金融机构的社会特殊性和金融业务的高度关联性,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置成本,合理、公正地向债权人进行清偿,应根据金融机构行业特点,充分利用司法手段和相关配套机制,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现行市场退出机制。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对我国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专门立法,全面实行"司法监管、管理人执行"的市场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金融创新是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方式和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主要体现为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在银行体系、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金融领域,相关金融主体的组织模式和功能价值发生改变,金融创新活动以不同路径、不同方式对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既导致货币运行所依赖的经济金融环境更趋多元化、复杂化,又致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面临挑战。为更积极地发挥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正面作用,应理性发展金融创新,加快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改革,积极推行其他宏观经济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2.
在金融监督近代转型中,朝野从银行监督、证券监督、保险监督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官厅金融监督制度主张。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因政权更替等因素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力有强弱之别,但时贤官厅监督主张大体上均蕴含着国家权力与市场权利的价值诉求。这些不但为当年金融监督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舆论准备与智力支持,而且能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中实现"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提供某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当前,金融发展理论仍在不断深入、细化地向前发展.使用1998--2005年的截面数据考察股票市场和银行系统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利用广义矩(GMM)技术对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股票市场规模的狭小,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银行体系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没能有效地发挥其推动作用.金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以及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混乱,制约了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银行俘获—监管者声誉模型研究我国银行俘获行为和监管者声誉问题,理论模型的分析表明: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银行体系中,具有市场势力的大银行,更有动机和能力俘获金融监管者,并造成了监管者声誉的持续缺失。基于这一理论,本文多角度实证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俘获和监管者声誉问题,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银行监管者不但存在被俘获的现象,而且监管者一旦选择了屈服,其强硬声誉便会丧失,从而损害监管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我国金融监管者声誉、约束银行俘获行为、提升金融监管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为最大限度集中社会剩余资金支援工业化建设,建立一个高度垄断的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推动下,一个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逐步形成,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逐年降低。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进不能再遵循原来的路径,政府应积极引导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向"国进民进"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6.
关于深化我国金融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由、开放、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路径上讲,主要是加快国有银行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创新,以及金融管理体制创新,全面提高金融业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西部金融》2012,(7):4-7
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分配功效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系统总结有关金融市场结构理论研究进展基础上,选取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00个县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含农合行、农商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法和非结构法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西北县域银行业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竞争偏垄断状态,且垄断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在加强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放开县域地区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提高县域金融的竞争程度。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增长,伊斯兰银行特有的产业结构和宗教基础,使得对其监管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伊斯兰金融服务委员会倡导的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审查、市场约束、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五方面的监管标准和技术要求,对于防范伊斯兰金融风险,促进伊斯兰金融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伊斯兰银行业在监管标准和制度、多重身份混同等方面面临着诸种挑战,伊斯兰金融服务委员会及其他组织正致力于普通金融有益补充的伊斯兰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居高不下的成因,由此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改善银行业绩评价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加入WTO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力度,提高竞争程度,放松金融管制,加大金融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