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的爱情观念,都能在它的文学中有所反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礼节情,以道制欲”的儒家思想茏罩一切,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一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公式中演绎着。明代中晚期,城市商业的繁荣,社会心理的变化,导致对个人情感的尊重和宣扬日益突出。《牡丹亭》正是这一社会现象在爱情上的写照,它上承正统思想,下启现代风潮,集中体现了过渡特色。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三方面论述它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即它开创了长篇叙事诗的先河,开创性地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女性叛逆形象.开创了爱情文学中殉情主题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典雅爱情"的文学轨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精神恋爱"理论.此后经过阿拉伯人的英雄传奇、贞情诗歌、苏非派诗歌和一些理论著作的进一步发展,然后被到过阿拉伯地区(包括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法国普洛旺斯抒情诗人所吸收借鉴,并最终在安德烈·勒·夏普兰的论文<纯真爱情的艺术>中得以理论固化,在克雷蒂安·德·特罗亚的系列创作实践中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女性文学在"五四"运动中诞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但其产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知识女性中的优秀代表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第一次以群体的面貌登上了中国文坛,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哈代在其悲剧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充分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腐败.宗教撕下了虚妄的面纱,露出残酷的迫害面孔;教育本应给人以科学和光明,但钱却使之陈腐成为伪科学;婚姻不再是"爱情的高峰",而是毁灭爱情的武器;本然美好的人性却因"现实生活" 被人类自己毁灭.哈代似乎强调苔丝的悲剧原因是偶然的,但在<无名的裘德>中却用反讽手法更有力地揭露了社会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取消文学本体性为本质特征的栽道观经宋人提出以后,成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构成了明清文学选本生成与传播的基本语境.明清时期认同载道观的文学选本以宋人真德秀<文章正宗>为典范,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在国运兴隆时期,文学选本以"明义理"为己任,主动担负起教化使命;二是在国运衰微时期,文学选本以"切世用"相号召,主动担负起经世使命.而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这些选本都将一种外在于文学的价值置于文学自身,因而本质上都是对以取消文学本体性为特征的载道观的自觉认同.认同载道观的文学选本一直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推扬,却始终无法赢得大多数读者;在明清特定历史时空中,它们共有清贵而寂寞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地下文学"是"文革文学"中很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次握手>是"地下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把<第二次握手>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指出其复归传统与追求现代正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当代海峡两岸女性文学中作家作品比较,论述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对“五·四”以来现代女性文学的明显的现代发展衍进轨迹:承袭——拓展——超越。即由传统婚姻爱情主题、社会主题到哲学主题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商界小说是"商业的文学化"和"文学的商业化"相结合的产物.世纪之交商界小说在商业运作下呈现出一定的经济属性及独特的美学特征,呈现出商业社会文学生产的特点和规律,亦面临新的机遇和可能的危机.要把握这一新的文学现象,我们需要引入跨学科的视角,突破过去的研究中将文学与经济关系静态化、外在化和妖魔化处理的模式,在文学与经济的互动中寻求文学和商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巴黎圣母院》围绕爱斯美拉达展开多个爱情故事,并且无一例外地都走向悲剧性的结果。卡西莫多的崇高的、纯洁的、发自灵魂深处的爱以及他的表达方式是作者雨果所提倡的。虽然将卡西莫多形象寄寓了社会道德内涵,将其塑造为敢于反抗压迫的平民英雄的象征,但同时又将其染上宿命、悲剧的色彩。卡西莫多的爱情悲剧从文学根源上就烙上了宿命的影子,小说宗教元素也强化了爱情的悲剧色彩,同时强烈的美丑冲突意识更加导致卡西莫多只能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来完成爱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文学阅读与青少年个性和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下的文学阅读构建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新一代青少年的文学阅读具有突出特点: 文学阅读中突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80后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导力量;图像类读物对青少年更具诱惑力和吸引力等.青少年的文学阅读是一个以文学阅读为核心、多种社会、文化力量构成的文学和文化"场域"问题.这既是文学领域的问题,又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如何使家长、学校、媒体对青少年文学阅读发挥有益而且有效的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2.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的悲剧是由南方盛行的父权社会和传统妇道观所致,父亲把爱米丽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惜葬送了女儿的青春、爱情和幸福,爱米丽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失败而告终,她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小说不仅描写了爱米丽的悲剧,同时也反映了福克纳的内心矛盾.一朵玫瑰代表了作者对爱米丽悲惨一生的同情和对她勇敢、大胆和自由精神的钦佩,表达了作者对南方社会的眷恋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博客文学作为文学的一支新生力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宽松的创作环境、时尚真实和娱乐休闲使它成为走向大众的平民文学,同时它还以其平民特有的真实感受了传统文学的魅力,让人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和谐共荣.它的出现让文学不再遥远,让创作更加朴实、贴近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文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池莉文学态度上的平民情怀和关注世俗人生的市井文化视角,对池莉一系列小说的婚恋现象进行剖析,站在体验者、观察者的角度,从对爱情婚姻的想象、诗意的表现中。回到了对现实爱情婚姻的审视和表述。池莉的爱情文本与所谓高雅文化语境中的爱情话语迥然不同。对爱情的描写是对高雅文化所营造的理想主义爱情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介绍了"生态与美国文学"文库。以"文学与自然"为主题的文库由自然文学、生态批评、超验主义文学和相关重要学术期刊等构成。文库将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中,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无疑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文学开始逐渐商品化.以影像艺术为代表的"视觉文化"正越来越占优势,对以"文学"为代表的"书写/印刷文化"构成强有力的冲击和挤压.文学作家们为了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与影视"联姻".影像化叙事成为消费时代文学与作家生存发展的一种策略,但其负面效果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7.
法国文学在20世纪新中国的译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十七年有计划、有体系更有选择的译介,"文革"期间译介的中断以及新时期法国文学翻译的高潮。纵观五十余年法国文学在中国的"历险",可以看到政治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操控和巨大影响;进入新时期,当我们以开放的姿态迎纳多彩的法国文学时,它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与社会思潮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因特网的诞生,使信息传递变得异常简单了.网络改变着世界和人类的生存方式,给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强劲的冲击.人们在享受着因特网带来的便利之余,也对它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而随着因特网的产生,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也随之产生、兴起,正以迅猛的速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波及开来,这种文学现象是值得研究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会不会消亡"这个问题的出现并非无缘无故,而是随着当今时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尤其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电子媒介的革命性变化而提出来的。这些大变革的确对文学造成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冲击,现在仅仅是开始。应该正视电子媒介时代由于令人难以想象的技术发展和惊人进步,由于社会历史实践、政治、经济、文化所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如米勒所说文学的存在和成活的条件被改变,因而文学似乎被12级地震震得房倒屋塌、晕头转向,文学显得很狼狈,常常不知所措;但是,并非如米勒、德里达所说"文学的时代"走到头了。文学不会消亡。文学不死的理由,事实上牢牢掌握在它自己的手中——因为决定文学命运的终究是它固有的、特定的人文本性和人文价值,特别是它拥有自己的特点:内视性,即文学的内视的审美情景,内视的审美形象。这就是文学不能够被其他的东西,被图像,被影视完全取代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陌生化"美学效果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对文学何以具有审美魅力的解答,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文学之所以具有审美魅力,乃是由于文学语言相对于日常语言,具有一种时延性的"陌生化"效果.笔者认为,"陌生化"理论从艺术技巧上解答了文学具有审美魅力的原因,但是文学相对于现实世界的"陌生化"效果的产生,艺术技巧上的"陌生化"效果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从根本上说,还是作者和读者积极的审美参与的结果.由此,本文提出,文学的审美"陌生化"效果,是通过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二级累加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