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别和社会性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与生俱来的.后者则发展于后天的社会生活。社会性别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存在决定了两性使用语言时存在差异。本文着重阐述社会性别的发展,及其在语言性别差异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有关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性别差异研究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但是人们过分强调了这种差异。差异是相对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女性语言和男性语言的差异也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3.
性别差异研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然而片面关注性别差异的研究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造成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应该从新的视角把性别这个变量放置到更大的语境中去全面客观地发掘性别与语言的关系,不仅要关心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而且应该关注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校社会性别教育面临着理论支撑的匮乏和现实脱节的复杂状况,同时大学生有着急迫的社会性别教育需要。要解决这对矛盾,可以从认识论层面着手,主张性别平等、突破社会刻板印象、在认识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性别协调;同时还可以从方法论层面着手,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开设社会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着眼于细微并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政策设计的60年发展与变迁,社会性别意识贯穿始终。以性别视角对社会政策过程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了解政策的社会性别价值目标、实现手段和靶向效果。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为参照系,对某省域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其政策运行进行系统检视和评估,藉此观察我国社会政策的性别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6.
《窈窕淑女》是由萧伯纳的著名戏剧《卖花女》改编而来,是奥黛丽·赫本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该片所表现的语言行为充分体现了语言对人们地位或命运的影响和社会对人们语言行为的影响。本文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从语言与性别、社会阶层、地域等角度分析该片人物会话。  相似文献   

7.
论文在阐述社会性别理念和分析视角的基础上,用系统论的观点,描绘出公共政策制定系统模型;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中存在的社会性别缺位所造成的问题,提出了把社会性别视角引进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切入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古典时期的社会学大师,虽然迪尔凯姆没有对社会性别进行过专门研究,但他在对自杀、劳动分工以及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中却体现了其社会性别思想.通过对性别与自杀、性别与劳动分工以及性别与宗教信仰关系的探讨,对迪尔凯姆的社会性别思想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性别教育通过对两性传播平等的性别观念,提供更宽广的社会角色发展方向,为女性建立性别自信和完善人格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通过梳理文献,对我国不同时代的家庭模式和婚姻伦理进行探讨,总结出符合时代特质的性别教育观念和婚姻模式。研究认为推广科学的性别教育有助于我国先进性别文化的传播和良好的性别秩序和环境的建设,并推动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女性主义性别理论为视角,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体小说《奥兰多》进行分析与探讨:小说中的异装/混装现象与性别、异装/混装与性别身份以及君士坦丁堡的象征意义。作者认为,伍尔夫是通过异装/混装来解构和颠覆关于性别与性别身份的主流文化规则,并借以讽刺和批判菲勒斯中心文化社会。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与妇女群体相互作用,而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性别平等的互动,需要宪政制度作为中介,以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12.
性别在言语交际上存在着差异,究其成因在于社会分工、社会偏见和社会权势等,性别言语差异表现在 男女交际话题、交际风格和交际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性别和贫困的关系研究是建立在贫困对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影响的认识基础上。旅游扶贫是消除民族地区居民贫困尤其是妇女贫困的重要途径。在探讨旅游业发展、性别和削减贫困等复杂关系时,要从性别视角分析广西旅游扶贫背景下,个体家庭出现的经济、资源等动态变化,从而揭示旅游扶贫在实现经济脱贫的同时,女性所面临的多重困境。据此认为广西旅游扶贫领域需要纳入社会性别视角,制定有利于消除妇女贫困的倾斜政策,启动社会性别预算项目试点,建立分性别的旅游就业统计指标,从而深入研究和理性选择未来广西民族旅游扶贫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地区6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就业意识性别差异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增强,但就业意识较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责任。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对于未来在职业与家庭间的定位较为迷茫;男、女大学生在职场存在不同的性别利益。因此,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与化的角度,分析英语中性别岐视产生的原因,阐述性别岐视的具体表现,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个体从出生起就开始了性别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对不同性别有着不同的角色要求,每一个成员都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按照符合自身性别的社会期望来形成相应的态度信念和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形成一定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儿童的社会发展中,性别刻板印象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会体现在他们对玩具、活动的选择偏好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具有典型代表的媒体广告作为分析和说明的对象,以社会性别相关理论为指导来审视大众传媒广告中落后的性别歧视文化及消极影响,从社会性别视角的层面探讨如何构建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理论界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极少文献从社会性别视角关注出生性别比偏高现象。通过对大冶、鄂州和武汉三地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相对男性而言,女性的男孩偏好意识也很强,而且女性的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女性的性别偏好意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除培育新型生育文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外,更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以弱化女性的性别偏好意识。  相似文献   

19.
婚姻习俗涵盖了一个族群的宗教、观念、习惯法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核心内涵,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其群体的人生态度、性别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都有很大影响。彝族的婚姻习俗是这个古老民族在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精华,是彝族传统文化及彝族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彝族的婚姻制度、说媒订婚、婚姻缔结等方面完整地把彝族"原生态"婚姻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彝族婚姻习俗存在与演进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独特的和谐观、道德观与审美观的承载,提出新时代婚姻观、性别观及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当代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应树立双性化教育观,构建一个新型的幼儿性别教育模式,形成一个由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完整的性别教育体系,从而为培养兼具两性品质、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