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而在书法中,力既包括书写过程的作用力,点画形态和笔锋运动所产生的艺术上的"力",也包括墨韵变化、章法结构的产生在整幅作品的气韵上、以及视觉感觉所形成的审美方面的"力"。赵昌林正是一位以"刚劲有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公共艺术和审美的具体分析,认为审美力下降主要在于“人”的因素。提出了加强和培养审美力的措施,以利于艺术作品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协调,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要从中国人才素质培养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倡导鼓励人文与职业兼济、审美和技能融通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大力营造校内外审美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积极搭建学校开展审美教育的平台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提高审美教育实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4.
丰子恺的文艺审美教育观,恪守以文艺审美知识的普及开启民智;寓"温柔敦厚"之审美教育精神及"人性美"之教化于艺术教育实践中;其独树一帜的文艺审美教育观和强调艺术教育"三鼎足"的理念,关涉人的"类本质教育",于当下反思我们的文艺审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反思借鉴价值。同时,丰子恺先生在文艺审美教育及其他艺术理论开创的话语实践中,融中西话语资源为一体,形成自我文论话语的写作范例,也值得成为我们今天文论话语重建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陌生化"美学效果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对文学何以具有审美魅力的解答,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文学之所以具有审美魅力,乃是由于文学语言相对于日常语言,具有一种时延性的"陌生化"效果.笔者认为,"陌生化"理论从艺术技巧上解答了文学具有审美魅力的原因,但是文学相对于现实世界的"陌生化"效果的产生,艺术技巧上的"陌生化"效果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从根本上说,还是作者和读者积极的审美参与的结果.由此,本文提出,文学的审美"陌生化"效果,是通过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二级累加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祝云霏 《嘉兴学院学报》2003,15(Z1):150-151
该文试图从中国传统艺术中艺术美对"丑"的接纳和消解入手,阐释"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从而推演出"丑"具有独立的生命价值和艺术价值及审丑这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之时,人们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已超越了纯运动技术,具有了精神上更高的追求。根据美学原理中"吸引"和"愉悦"是产生美感的两项不可或缺的条件的理论,要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努力克服审美限制,提供审美保障条件,分析审美层次等体育与美学相互联系的思想,从而构建具有审美元素的高水平体育课。  相似文献   

8.
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审美“趣”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传统延续与"时尚"结合所带来的审美需求是什么呢,现代包装怎样迎合这种审美需求。文章认为,现代包装设计师应当熟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设计适合于社会美、大众美和时代美,把握住现代消费者求新、求奇、求趣的视觉审美与心理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9.
音乐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渗透德育 ,惠世利国 ;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调节情感 ,培养审美力。使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我们应该经常对它进行探讨与研究 ,把真正的美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10.
审美需要是人类天赋的高级需要之一,作为人类的一部分,罪犯也有这样的"本能",罪犯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和审美需要的激发在人格改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罪犯审美需要弱势分析,阐述对罪犯进行审美教育、开发培养罪犯审美需要的必要性,探讨罪犯审美需要得到开发培养的可能性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1912年在《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认为"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距离"说从美学角度可以分为时间、空间、情感等,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粗浅分析,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产生美感的原因之一也在于距离。  相似文献   

12.
"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是指在"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能将绩效表现优异的学生与绩效表现一般的学生区分开来的个体特有的和内在的特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技术对10名"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并辅之以开放性问卷、一般访谈、胜任力特征核检表等手段,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括专业素质、人格特质、身心素质、成就动机、认知特征、适应能力、情绪特性、管理能力与外界支持9个胜任力特征因素群,涉及18项具体素质胜任力特征,其中核心素质胜任力特征8项,基本素质胜任力特征10项。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新经济引导着社会生活的转型,人们的经济需求由经济价值、经济消费为中心转向以心理、社会及审美等价值为中心,文化导向凸现在首位,这昭示企业要顺应社会的主流思潮,强化"文化"软实力建设。本文从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现状出发,初步探讨企业文化、文化力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们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期望我国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新的竞争中能健康发展,基业长青。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界在"审美"、"实践"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深化了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在"实践取向"中促进人的成长,多元文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以育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建东 《嘉兴学院学报》2012,24(4):30-32,99
王国维作为近代中国提出"美育"并倡导美育教育的第一人,从美学原理的高度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本质做出分析,总结了音乐艺术的审美规律,并提出普遍性的音乐审美理论。他倡导的"音乐审美诉求理念",是我国近代音乐美育理论的一块界碑,并科学指引了我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圃,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审美观照,就构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因此,"竹子情结"建构的景观境界不只是有限的亮丽风光,而是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审美情趣,并激发游赏者突破有限时空而跨入无限的自由联想.从而升华了"竹子情结"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7.
"诗与哲学之争"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却又历久弥新的话题,诗与哲学的论争中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诗与哲学,无论谁主沉浮,都是指向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当下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古老命题,不论是哲学对诗的压制,抑或是诗对哲学的反抗,都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当下,艺术与审美则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地承担了对身处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进行心灵"审美救赎"的重任。诗歌可以说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实现着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8.
努力提升基层央行学习力,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素质,是加强央行队伍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进一步落实总行提出的建设"五型"干部队伍,创建学习型机关,促进人民银行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提升基层央行学习力过程中,职工个体学习力的培养和单位整体学习力的发挥是提升基层央行学习力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力向工作力的转化是提升央行学习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音乐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渗透德育,惠世利国;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调节情感,培养审美力。使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我们应该经常对它进行探讨与研究,把真正的美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肩负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拥有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以产教融合为背景,阐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必要性,并依据"双师型"教师的新界定,提出当前高职类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具体内容,进而给出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