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农村却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纵观世界各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普遍会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农村发展注入动力。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各类资源要素无法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等。因此,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是以低碳经济为引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特色建设之路。文章采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以低碳理念引领城镇化发展,在农村人口转移、基础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但由于区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城乡结构体系偏差大,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极大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鉴于此重庆市应坚持联动、绿色、创新发展路径,以产业集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基础产业的竞争优势;明确城镇生态化发展规律,做好生态区域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构建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格局;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其中,以形成健全的低碳型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有效促进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的目标;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在去年底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现场会",总结了广东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部署了今后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城乡体制改革、城乡居民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五大方面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行SWOT分析,论述了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即完善城乡结构,形成合理城镇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助推河南新型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加强城乡要素流动。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八大期间,"城镇化"、"城乡发展"等词被多次提及,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密切关注,而作为以能源产业发展为主的能源型乡镇的城镇化更是涉及了城市转型、城镇化、资源生态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采用的例子——长治振兴新区,依托企业优势,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因而分析其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学理优势,也为其他能源型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江苏农村经济》2014,(1):13-14
<正>近年来,苏州作为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发扬"三创三先"精神,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探索苏州特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路子,全面形成了城乡一体推进机制,着力构建了城乡一体政策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了城乡一体规划、富民强村、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五个方面的长效机制。2013年以来,苏州按照在全省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乡土社会内生的多样性来加强生态建设,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如果能够把投资重点转到"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维持过剩的城市产业,通过生态恢复和乡土社会重建来改善地方治理,农民就不至于背井离乡,农村也能增强吸引力。这种城乡体化当是未来方向。客观上看,城镇化确实有利于化解产业资本过度集中的城市形成的生产过剩压力。方面,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五通(电、水、路、电话、网络),提供给中小投资者和城乡劳动者"搭便车"  相似文献   

8.
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制度创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区域间城镇化水平悬殊、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显著、"四化"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广东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诸如城镇化粗放扩张、产业结构雷同、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重城轻乡等弊端。借鉴国内外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经验,广东新型城镇化应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构建城乡、区域间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四化"同步发展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镇万镇竞盛开。"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方针,为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特色小镇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特色产业所决定,是一种"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特色小镇"非镇非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重视城镇发展的动力培育,注重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沈阳市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良好互动协调发展,可采取的对策是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产业集聚要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以促进"产城"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正>田园综合体要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核心产业是农业,并不是"农村+地产"或"农村+旅游",绝不能将综合体建设搞成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也不能搞成大兴土木、改头换面的旅游度假区,确保田园综合体建设定位不走偏。城镇化发展的巨轮并不一定要辗压田园的诗意。建设田园综合体,以田园特色为基底,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在壮大农村产业的同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激化了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社会矛盾,城镇化逐渐成为"房地产化"的代名词。因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其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结合广州市从化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还存在缺乏充足的劳动人力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向不明确、农民返乡务农和创业率低等问题。对此,提出了推动产业融合、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等具体解决方案,以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二元结构理论强调农村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应当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农业一度被视为工业部门的"女仆"。回顾中国现代化之路,城乡如何发展始终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点问题,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以农养工"政策,到"城市反哺农村",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城乡融合"的发展战略,从"剥削"到"保护"再到"城乡等值",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先吞并后建设的道路,而是一条打破二元结构认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地位平等、逆城镇化发展的独特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和"美丽中国"构想的相断提出,美丽乡村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型城镇化是以产业演变和空间功能转换为主要特征,因而美丽乡村建设应摒弃过往的城乡差别化发展模式,通过完善建设规划、壮大农村经济、彰显文化特色和强化环境治理等路径,最终实现城乡的二元统一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意味着让农村凋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多、缺口大,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上海进一步改革国土资源管理思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推行新的土地综合整治的方式助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索了一条符合上海实际、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坚持城乡平衡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伴随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相对于中心城、新城的资源集聚,  相似文献   

17.
村域城镇化是建制村域经济社会结构、人口集聚规模、聚落建筑景观、农民生产生活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水平趋同于城镇的过程。随着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主轴,全域城镇化及城乡同步建设渐成市域和县域发展新潮,越来越多的村域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标志着中国农村进入村域城镇化新阶段;工业化的"引擎"作用由强到弱,农村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成为主动力,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及建制村撤并的推力作用逐渐显现,是未来中国村域城镇化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把村域城镇化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村域城镇发展纳入市域、县域城镇发展体系中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将有利于城乡融合,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的新取向与新思维,对其动力机制与实施路径进行明确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引。传统发展理念下,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巨大困境,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内容是经济效益、产业创新、城乡协调及群众生活质量等。建设与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规划、统筹发展,在产业创新的前提下建立起城镇化推动经济进步的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背景下,连云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消费结构日趋合理,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仍然存在城乡产业融合度低、城乡人才要素单向流动、城乡文化互动不足、城乡生态环境差距明显等问题。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为契机,提出强化城乡产业互动、打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建立城乡文化和信息交流互动机制、构建城乡"生态共治"体系等,以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各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江苏"两个率先"的必由之路。面对发展新常态,各地必须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利,以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增加城乡就业、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重点,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