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大股东变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一般来讲,第一大股东的变更往往与并购、重组、控制权的转移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带来的将有可能是主营业务的变更、产业的转型等等,而市场基于对这些公司重组后业绩增长的预期和想像空间,公司股价往往能有不错的表现,因此比较容易成为市场的热点。为此,在各年份的大牛股当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大股东发生易主的上市公司身影。那么,近五年来我国第一大股东变更的上市公司到底有些什么特点?业绩的持续性如何?股权转让方式有哪些变化?对公司的股价有哪些影响?这里我们主要从  相似文献   

2.
以2008—2009年沪深A股市场上业绩预告发生"变脸"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逻辑回归相结合的实证方法研究了业绩预告发生"变脸"日的市场效应。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变脸"日市场股价波动剧烈。已发布业绩预告的公司其业绩预告是否会发生"变脸"与其第一次业绩预告类型、公司行业类型、非经常性损益和公司规模具有相关性。业绩预告"变脸"破坏了证券市场稳定性,影响了业绩预告制度提前释放风险的作用,给中小投资者带来损失,因此中小股东权益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3.
<正> 自1997年以来,资产重组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接连不断的重组题材,给日益壮大的中国股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像空间。特别是自1998年10月下旬以来,上市公司的各种重组公告又骤然增多,每天少则4~5家,多则7~8家,或收购兼并、或联合投资、或租赁托管、或股权转移、或资产置换,令人目不暇接。1998年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的真实状况如何?真正有多少上市公司进行了重组?它们的重组有什么样的特点?它们为什么要进行重组?本文在通过对1998年1月~11月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来阐述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志军 《经济管理》2006,(10):59-63
本文采用会计研究法,对2001~2003年我国28个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从全部样本的综合检验结果看,样本公司经营业绩呈现非持续性,整体上说重组并没有改善公司的经营效率;从不同公告年度的重组来看,2002年的重组绩效要好于2001和2003年;从不同的重组类型来看,资产置换型的重组明显要好于其他类型的重组;从股权转让的内部检验来看,股权有偿转让和无偿划拔两种重组方式并没有显著区别;从股权结构看,房地产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综合得分差值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实施前后两年进行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研究债务重组上市公司重组绩效与证券市场监管关系问题。结果表明,2006年发生债务重组收益公司重组后会计业绩显著提高,股票回报率与市场总体无显著差异,2007年发生债务重组收益公司重组后会计业绩无显著变化,股票回报率显著高于市场总体,说明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扭曲导致资源的严重错配。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岁末年头既是上市公司盘点经营利润的时候,又往往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多发时期,原因显而易见:根据现行的相关法规。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两年将作ST处理,亏损3年将暂停上市,亏损3年半将终止上市!对于那些已无法靠改善经营完成扭亏的上市公司来说,尽快进行资产重组,提高公司业绩,成了保住上市资格的惟一选择。重组的方式之一,也是提高上市公司业绩效果最显著的方式之一.就是通常所说的“资产置换”。即将能够为公司带来利润的优良资产置入,替换掉公司带来亏损的不良资产,对公司实行“换血”。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2年发生重大资产重组的37家上市公司的长期业绩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重大资产重组整体上没有成功地改善企业长期业绩。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跨行业的重组、ST公司的重组使得长期业绩改善显著;而行业相关重组导致了业绩的长期下滑。民营企业主导的重大资产重组业绩改善要比国企主导的更好。  相似文献   

8.
生命力快车     
<正> 湖北地区上市公司曾经是全国经营业绩最好的上市公司,在1997年度,湖北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及其他一些经营业绩指标在全国位居首位。但是,从1998年开始,湖北上市公司出现了整体业绩下滑的局面,特别是以湖北兴化为首的一批人们公认的绩优上市公司沦落为亏损企业,极大地影响了湖北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值得欣慰的是,在当时并不很引人注目的四家上市公司——武汉电缆、武汉长印、湖北中天和六渡桥,却已经悄悄地开始了重组之路。几年来,这四家资产重组公司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且分别更名为火箭股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宇  陈新强 《经济师》2007,(3):103-105
我国目前的股市经历了狂热投机转向理性投资阶段,很多学者对评估上市公司的业绩纷纷发表了意见,但缺乏系统的研究体系。文章用实证的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做出了初步探索,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一套多元化指标体系来客观地描述一年来各个上市公司的业绩比较,为投资者转向理性投资提供参考,也为股票市场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政策刺激和市场调动下,上市公司的转型扩张战略使得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持续活跃,并引发了商誉泡沫。随着业绩承诺的到期,高溢价并购产生的巨额商誉带来了巨大的减值风险。以上市公司减值现状为基础,立足商誉减值测试案例,剖析减值测试实务处理中的相关问题,尝试规范商誉减值测试。  相似文献   

11.
袁碧  石婧琦  李轶鸥  张洪珍 《时代经贸》2012,(24):264-264,266
研究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经营业绩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客观评价注册会计师的质量,更有利于促使审计意见真正为投资者提供积极的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统计回归模型对沪市A股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确利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进行了盈余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避免亏损,从而避免退市,规避证券市场监管。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不是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只是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变化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动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手动收集了2009—2012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并购重组公告以及对应年度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证券公司业绩排名信息,通过使用Probit模型发现:目标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收购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增长率、同属管辖、独立财务顾问的并购重组经验与并购重组的成功执行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资产规模、收购公司所属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对并购重组的成功执行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横向并购对并购重组成功执行的影响为负但并不显著;并购类型、并购目的、收购公司资产回报率及权益回报率等指标并未对并购重组的成功执行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盛娜 《经济师》2014,(9):18-18
轻资产化战略是公司经营的一种模式,通过轻资产化可以实现少投入、多利益的目的。轻资产化公司经营业绩如何?其经营效果是否优于重资产公司?文章选取了2011-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比分析轻资产化经营战略公司与重资产化经营战略公司的业绩,为学术的研究提供不同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以1990年以来甘肃省有过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活动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结果表明:不管是从募资前与募资后一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对比,还是从募资后若干年度具体的经营业绩分布与变动趋势来看,募集资金的获得虽带来了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张,但募资后公司的经营业绩却持续大幅下滑,上市公司未能有效利用其从股票市场所募集来的资金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即上市公司募资使用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6.
王永海  章涛 《经济评论》2012,(3):130-134,155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许多"分拆"上市的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新股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现象。整体上市不仅可以延长上市公司的产业链,减少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降低交易费用,产生规模效应,还可以减少集团公司内部的同业竞争,带来管理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增加股东财富。本文采用沪深证券交易所2006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间已实施整体上市的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检验了整体上市对公司经营业绩及股东财富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市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增加股东的财富。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上市公司行业业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亮亮  商鹏 《经济论坛》2007,(9):117-119
2005年是我国实行股份分置改革的启动之年,对于经历了证券市场有史以来最深刻、最根本的制度性大改革的中国股市,评价上市公司业绩,并注重研究上市公司的行业业绩,分析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调控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用多元统计分析这个对多变量进行综合评价最有效的方法,对2005年上市公司的行业业绩进行较为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理论层面的分析,讨论了盈余管理给不同类型定向增发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同内部控制质量,给实施盈余管理的定向增发企业业绩波动带来的影响.发现,无论定向增发企业采取何种盈余管理方式,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都能有效改善企业业绩水平以及市场反应.进一步验证了高质量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以及各方投资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非市场化重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波 《资本市场》2002,(9):63-66
<正> 近年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已成为中国股市最大的热点,许多公司在重组消息的刺激之下,股价或一飞冲天、或上蹿下跳,几起几落,让市场投资者叹为观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改善业绩,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本来无可厚非,如果真能通过市场化重组,实现公司内在质量和投资价值的提升,对广大流通股股东也是一大福音,但几年的资产重组大潮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真正通过资产重组使上市公司旧貌换新颜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利用重组手段提升公司的投机价值、炒一把就走的过路客和为实现上市公司“保壳”、“保配”目的的“资格”重组。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固有的制度性缺陷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上市公司生存环境,上市公司非市场化重组现象十分普遍,并已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上市公司非市场化资产重组的表现根据资产重组行为是否符合公平公  相似文献   

20.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较旧准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分析了债务重组新旧准则的差异,对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具体分析了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并简要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为债务重组戴上"紧箍咒",使市场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