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全球和经济发展历史的角度看,每一个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会经历一个对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期.近年来,我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是总体上供大于求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短缺.2001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①均小于1,表明劳动力供给一直大于劳动力需求;而2004-2007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各技术等级②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技工需求一直大于技工供给,即技工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相似文献   

2.
伴随“平成景气”同步而起的日本结构性人手不足的问题,自1988年6月有效求人倍率突破1以后不断升级。特别是1989年以后劳动力在数量上的不足已降为第二位,在质量上的不足,即科技人材的不足已成为主要矛盾。海湾战争以后,这一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日本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因此而发生经营困难和难以扩大经营。据通产省预测,人材短缺的现象将长期持续下去。到2000年日本将缺乏高级技术人材、研究人员200万人。不言而喻,科技人材短缺已成为困扰日本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一、日本当前科技人材短缺的现状现在日本的各类企业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科技人员短缺问题。《日本工业新闻》在1990年年末对制造业的企业进行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日本劳动省9月6日发表的1985年3月毕业的高、初中学生就业状况看:高中毕业生的求职人数为477,000人。由于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认为丙午年生人不吉祥的影响,使求职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了5.9%。而85年的招聘人数事隔4年已增加到841,000人。求人倍率事隔4年上升为1 .76倍。  相似文献   

4.
日本总务省2004年1月30发表的2003年12月完全失业率(季节调整值)比上月改善0.3个百分点,达到4.9%,这是白2001年6月以来首次降至5%以下。厚生劳动省发表的12月有效求人倍率也比上月上升0.04,达到0.78倍,  相似文献   

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103个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搜集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表明: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338.5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347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98。与去年同期相比,2007年一季度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7.4万人和16.2万人,各上升了1.3和0.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农业发展状况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农地规模经营制度值得借鉴. 日本农业面临“后继无人”、耕地抛荒与生产能力下降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20世纪50-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1950年到1980年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从45.4%下降到了9.8%.期间,农业机械大规模应用,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农业产值在1984年达到峰值.此后,日本农民的农业从业意愿不断降低,农业劳动力数量加速下降,农业发展受到影响.1990年到2011年,农户数和农业从业人口分别从297.1万户和459万人下降到156.1万户和247万人,20年内下降了近一半.同时,日本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从1995年的59.1岁增长到2012年的66.2岁,65岁以上的劳动者占农业劳动力的60%,4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者比例仅为10%.  相似文献   

7.
城乡就业格局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西地区就业形势各异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2年连续四个季度对全国79个地级以上,包括东部36个、中部27个、西部16个城市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追踪监测显示,当前东部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明显好于中、西部城市;中部城市劳动力市场形势最严峻;西部城市劳动力市场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  相似文献   

8.
被日本人称做“时短元年”(缩短工作时间元年)的平成四年(1992年),在日本劳动史上可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该年3、4月间的日本劳资双方交涉中,工作时间的长短已取代低工资问题,成为劳资双方争论的新焦点。他们明确提出:“与提高薪金相比,应优先解决工作时间缩短问题。”这一口号,充分表现出企业员工意识的变化。这一年的劳资交涉,在日本被称为“时短元年春计”。1992年6月,在政府制定的新经济计划里,也提出了要在计划期间内(1992~1996年),使年总工作时间缩短至1800小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做一评述。一、问题的由来和背景1.经济结构转型与国际经济摩擦的压力进入80年代,从第二次石油危机迅速摆脱困境的日本,又面临日益加剧的国际经济  相似文献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的第二季度供求状况信息表明,在统计的81个城市中求人倍率约为0.74,即约4个求职者竞逐3个岗位.而就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同时,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工人尤其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0.
一、冷战中迅速崛起的日本经济从1991年春开始,日本经济出现景气衰退。“这次景气衰退是战后最深刻、持续时间最长的”。这次衰退当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由于经济政策上的失误,而导致泡沫经济肆虐,也是重要原因。这种泡沫经济后遗症,首先,表现在资产价格暴跌,连锁反应是税收下降、财政赤字增大。地价从1989年底到1992年夏下降了三成。其次,库存积压增加、生产设备等不动产过剩,从而使新的设备投资回升乏力。第三,股票、地价下跌时破坏了企业、金融部门及家庭的收支平衡,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债权”,从而导致银行经营恶化、连续亏损、引起金融体系不稳,使日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大幅度下降。第四,企业效益连年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一、“亚洲四小”经济面临的新问题1、内部因素(1)劳动力严重不足“亚洲四小”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急剧扩大,不仅大量需要新的劳动力,而且促使劳动力从制造业部门不断转向服务业部门,结果导致制造业陷入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服务业本身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亚洲四小”各国和地区的失业率日益下降,香港1988年第4季度只有1.3%。一般来说,因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人失业,所以失业率为3%即认为处于完  相似文献   

12.
“复关障碍”:中国十年后果真世界第一? 1992年,美国兰德公司及其他一些学者使用购买力平均法,评估中国的经济实力,不禁大吃一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美国快3倍,十年以后,在经济总量上将居世界第一位! 按照购买力评价法评估中国经济实力,低估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前景,高估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和经济实力。这样一个评估方法,竟然与历史上“黄祸论”联系起来,演变成“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日本、东南亚鼓噪了两三年。——中国远远没有那么强大,国际社会为什么要高估中国?——他们是害怕中国迅速强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检验了日本1980.Ⅰ-1991.Ⅳ和1992.Ⅰ-2001.Ⅱ期间名义GDP与货币存量(M2 CD)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前一时期,1991年之后日本货币存量的变化在统计上已不能成为影响名义GDP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泡沫经济“后日本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金融结构的不稳定性导致货币乘数下降,预期通货紧缩导致在名义利率下降的同时实际利率却在上升,“流动性陷阱“的出现,金融自由化的完成,日元汇率政策,都是导致1991年后日本货币政策效应减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西方报刊认为,战后日本经济出现了两个奇迹,第一个是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第二个是日本比其他国家更好地渡过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第二个“奇迹”的问题。石油涨价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更加激化,使资本主义经济更加陷于困难之中。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矿业生产,毫无例外地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下降;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各个国家的工矿业生产都下降了,唯有日本例外。1980年日本的工业生产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保持了65%的高增长率。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战后的日本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然而,笔者认为,经过长期稳定增长之后,如今也相继出现了许多难点。这些难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今年、明年乃至一定时期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汽泡”经济影响余波未尽1992年7月25日,东京股市暴跌,创历史记录。这说明日本“汽泡”经济影响尚没有完全消除,日本经济难于立即走出“不振”的谷底,步入新的增长时期。自从1986年开始,日本经济步入稳定高速增长时期,同时“汽泡”经济也进入狂热时期。“汽泡”经济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地价暴涨,远远超出实际价格运转规律范畴。据统计,1985~1990年,东京商业地价上涨1.8  相似文献   

16.
在职培训的投资风险与技术短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就业问题备受关注的同时,却出现了技工短缺的现象。就连辽宁这样一个人才大省和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较严重的技工短缺。2003年沈阳市企业缺口最大的10个岗位,技术工种就占据7个。其中数控操作工的求人倍率为4.49,广东省的求人倍率已达到1:9。技术工人在现有职工中的比例不到30%。其中高级、中级和初级技工的比为5:30:65,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比例关系刚好相反。技工短缺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的合格率和企业的竞争力。关于技工短缺的原因,现有文献更多地认为是观念问题,本文将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角度,分析技工短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长会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不到3年间,日元对美元比值由250:1升到121:1,升值幅度达1倍以上。日元升值给日本企业以巨大冲击,使得日本经济出现了“日元升值萧条”。然而,日本经济自1986年11月就已走出谷底,开始回升,并迅即形成了“日元升值景气”,体现了日本企业的高度应变力。本文试图通过日本企业在克服日元升值冲击中,变危机为机会的对策分析,来探讨日本企业的应变力之所在,并进一步探寻其对我国企业当前摆脱困境,焕发活力的启示。一、日元升值给日本企业带来了什么困难1.日元升值引起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相对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出口受挫。如  相似文献   

18.
1992年的日本经济无论是在下滑速度上还是在萧条波及的广度上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在这一年,“泡沫经济”崩溃,一度疯涨的股价和地价急剧下跌,平均股价一度跌至1.5万日元,跌幅创战后纪录,股价仅相当于高峰时的45%;消费市场萧瑟。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经济在1986年12月至1991年11月出现了58个月连续增长的“奇迹”。日本经济白书阐明,通过这次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平成景气”,日本已经进入国民生活多样化、产业发展信息化和知识技术集约化、经济运行全球化、国内外资产规模巨大化阶段。但是,正当日本人为之陶醉,全世界都为之瞩目之时,日本经济却逐渐出现了许多难点。这些难点不断扩大,最后终于在1992年初影响了日本经济的继续增长。研究日本经济的这些难点及其对策,对于认清日本经济及世界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一、日美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张日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对日本产生多大影响。1991年末,由于日美经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初,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困境,1991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由上年的2.2%跌至1.1%,1992年降至0.3%,1993年再降至0.29%,1994年则为0.6%,伴随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企业经营形势严峻,破产比率上升,效益滑坡,由此累及宏观金融环境。1995年6月庞大的银行坏帐总额首次超过40万亿日元,占GDP的8.6%,不履约率占贷款总额比例不断上升,银行及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层出不穷,面对不利经济形势,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振兴计划,而其核心是财政政策,本文拟就90年代以来日本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实质,得失做一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