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牌》2015,(10)
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资源保存完好,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因此,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民族文化的优势走生态旅游扶贫的路子成为了黔东南民族村寨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模式进行分析,建议应在加强政府主导、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对我国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阐述了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了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的困难有四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与创新、劳动力素质、资本、管理等条件的限制;二是市场机制、企业机制、社区居民参与制度等相关制度的约束;三是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失落、民族价值观的改变、民族文化庸俗化利用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四是旅游资源、自然景观等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提出了特色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升级,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克服传统观念的误区、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某一种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标识。民族村寨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依靠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民族村寨旅游,不仅需要商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需要商标来实现文化的资本化运作。  相似文献   

4.
<正>民族村寨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和遗存,作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重要的活载体,是最能体现其民俗特点的物化形式。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少数民族村落的原生态特色,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而现实中,一方面,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这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不协调与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袁涛 《中国市场》2013,(44):59-61
城市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但它对传统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极为强大,甚至具有毁灭性。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效地保护好少数民族村寨的原生态和传统乡村文化。保护的目的,保护的对策。以传统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为依托,开展对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动态保护工作,使传统的物质文化与时俱进,而非物质文化以其原生态得以传承。这需要强化少数民族村民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和政府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旅游资源使得民族旅游备受瞩目。而民族村寨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活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为当地旅游业带来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首先需要分析当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态势,寻找相应对策,如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苗寨借助SWOT战略分析法,明确自身发展态势,从"食、住、行、游、购、娱"几  相似文献   

7.
民族村寨以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但随着旅游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民族村寨当地环境、社会和文化带来消极影响.社区居民首当其冲便成为这些消极影响的主要被动承担者.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问题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文章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社区参与概念、参与方式、影响因素和应用价值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经济-文化人"假设作为民族村寨旅游管理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结合对朗德上寨的田野调查进行实证研究。郎德上寨"工分制"的形成和演化体现了村民在旅游活动中的经济行为既有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人"行为的特点,又有受民族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的"文化人"的特征。理清文化观念与经济行为的这种互动关系,才能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互动的原理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村寨是指具有长期固定的地域范围和自然资源,并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的行政单位。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保存有较丰富、较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至今尚能集中而真实地展现其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民族村寨旅游即是以民族村寨为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0.
村寨是指具有长期固定的地域范围和自然资源,并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的行政单位。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保存有较丰富、较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至今尚能集中而真实地展现其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民族村寨旅游即是以民族村寨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游览观光村寨及其周边和沿途的自然风光,用身心尽情体验其异质文化,从而满足游客追求返璞归真、获取知识、乐趣等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民族村寨旅游如开发得当,在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旅游统筹规划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文章以龙脊古壮寨为例,探讨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社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的保护地方文化,通过分析采用"生态博物馆"与"前台、帷幕、后台"相结合的开发模式,阐释民族村寨开发模式和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的确定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平台。作为助推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文化旅游加速发展的民族特色体育,具有丰厚性、广布性和地域性、多功能性、与其他资源的良好配套性等特点,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民族特色体育与自然风光、人文社会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旅游业,必将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是受自然保护区政策影响最普遍、最直接的对象,因此,从民族村寨的角度去审视、完善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是解决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民族村寨发展问题的关键。本文从分析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与民族村寨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与民族村寨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雀鸟苗寨为个案,就原生态民族村寨劳动力外出务工与传统家庭嬗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务工家庭成员聚少离多,家庭结构和生育观念改变,家庭养老抚幼功能缺失,劳动力面临枯竭,妇女和老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在改变;务工收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家庭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原生态民族村寨传统的家庭文化正在发生分解和碎片化,协调好劳务输出与原生态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民族村寨旅游在产权制度安排上存在所有者缺位、制度缺陷、资本遮蔽甚至剥夺文化资源持有者的财产权利等问题,导致了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产权困境,从而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根本性的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旅游社区的和谐构建。本文就此困境,提出了几点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向柯树 《致富时代》2016,(4):414-415
民族村寨旅游作为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陵山民族村寨脱贫致富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本文针对凤凰老洞村的社区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其模式的失败是由于:政府缺位、利益主体间矛盾激烈、原产业废弃、同质化竞争等导致旅游发展后劲不足,提出在民族村寨旅游应实施"科学性+联动化+保护式"的政府引导、四大参与机制完善、多元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特色融合这三个改善措施,这对片区内民族村寨社区参与的开发模式提供了现实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兰梓瑜 《中国市场》2015,(9):155-158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地区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如何有效发挥民族村寨资源优势,利用特色产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是一个意义重大且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对湘西州吉首市民族特色村寨优势产业发展进行了实地入寨调查,以期了解民族地区民族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振兴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特色村寨建设提供政策与物质支持;另一方面,特色村寨建设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为此贵州要抓住机遇全面推进民族村寨振兴,既要促进产业兴旺,也要加强文化建设;既要促进生态保护,也要提升村寨治理水平,以期为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旅游开发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民族文化的保护是重要的保障因素。研究分析了通道侗族自治县旅游开发过程中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通道侗族自治县为发展本县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外开放与对外联系也日渐频繁,打破了以往的落后、封闭的状态。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该县本民族的侗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此次研究中针对外来文化对侗族文化的影响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20.
民族村寨聚落景观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而要获得满意的旅游经历,旅游解说系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能够进一步加深旅游者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增加旅游兴趣。同时,旅游解说系统又是增强民族村寨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弥足村寨旅游产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分析景区解说系统"5M要素"的基础上,结合金竹寨的实际情况,构建金竹壮寨解说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