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勇 《山东经济》1999,(2):32-35
如果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重合,那么企业经理的报酬制度就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经营者本人对于企业收益具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于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是统一的。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只要企业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经理的报酬制度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就...  相似文献   

2.
一、明晰产权关系,强化对国企经营者的所有权约束。按照现代企业理论,所有权约束是指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完成各项合同之后的剩余收入索取权。它是产权清晰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应针对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的情况,建立新的国有企业产权组合模式:一是实行国家最终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拥有对资产的法律上的终极所有权以防止发生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融资契约的股权融资契约和债权融资契约具有不同的企业所有权配置特征.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当企业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务人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破产的方式介入企业.取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将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权转移到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4.
叶敏  张微 《特区经济》2005,(11):172-173
一、问题的提出1.“股东”治理的逻辑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股东天然地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管理者仅仅拥有合约控制权和合约索取权,而所谓公司治理就是一套关于股东如何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制度规则,这就是所谓“股东”治理的逻辑。2.商业银行“股东”治理逻辑之批判商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归属与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和企业控制权,既有其必然合理性,又有其现实可能性。只不过,人力资本参与分享的“企业剩余”,能且只能是企业的价值创造部分。谈判能力较强的人力资本群体拥有相对较强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给予企业家企业所有权,使企业家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达到有机的统一,有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价值趋向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郑新忠 《中国经贸》2014,(8):150-151
本文主要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就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的缘起、企业财务治理中的财权配置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构进行了论述。财务治理结构是关于财务剩余索取权和财务剩余控制权的制度安排。股东分享更多的财务剩余控制权是对股东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经营者拥有财务剩余控制权源于其拥有的经营决策能力及信息优势。围绕财产所有权这一核心来建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是财务本质对财务机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日本企业中的相互持股、“稳定股东”和虚拟大股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企业,彼此之间持有对方的股票是非常普遍的,脱离开相互持股无法把握日本 企业的治理结构。相互持股创造出了大量的不行使投票权的“稳定股东”,而且在日本 企业股权法人化,经营者作为股东代言人的条件下,这些“稳定股东”实际上是由一个个的企业经营者来扮演的。从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角度,日本企业中的经营者已经成了虚拟大股东,在企业中最具发言权。  相似文献   

8.
G-H-M理论扩展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扩展G—H—M理论,将剩余控制权区分为名义剩余控制权与实际剩余控制权.强调实际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存在高度互补性,据此分析国有企业内在机制的缺陷,一方面国有产权的实际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另一方面名义剩余控制权缺乏完全性,因而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以消除制度设计内在矛盾为目标的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理论关于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含义和相互关系的综述,总结了两者合理分配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各自对职业经理人所表现出的激励效应.作者认为剩余控制权带来的控制权收益往往对职业经理人产生更大的激励效应,而这些效应同时会对企业股东带来负的外部性,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尤其明显。因此。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是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对经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最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企业的产权、治理结构和绩效现代企业是以两权分离为特征,以委托———代理为基本形式的公司式企业。现代企业应该被看成是由出资人、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组契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都以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但是由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大量情况不可能被全部预见到,因此,这种契约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备性,从而产生针对契约中未载明的情况而言的所谓“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企业的所有权指的就是对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是指对在企业的契约中未加以规定的情况的…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的业主制企业经历了管理革命、资本革命与创业革命后,出资、创业与经营管理"三位一体"的企业形式让位于三者分离的现代企业,从而使得企业剩余的分享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独占转变为权益资本所有者、管理者及其工人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这一企业所有权问题成为企业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企业剩余的界定及剩余索取权问题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私有却无法转让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内在矛盾的结晶。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使然。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契约中外在表现为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称性制度安排,是激励与约束企业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张志华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42-145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私有却无法转让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内在矛盾的结晶.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使然.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契约中外在表现为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称性制度安排,是激励与约束企业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张行 《魅力中国》2011,(14):24-24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H/S,MBO)作为企业产权改造的一种手段,在国内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被得到应用,通过经理对公司的收购,实现经理人对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实现了企业产权的整合,本文从管理层收购MBO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MBO后产权整合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增设独立董事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这样一种机制:它“规定着企业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等)的关系,特别是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合同对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配,从而影响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关系”(张维迎,1988)。简言之,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有关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件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决定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进行公司制改革、实施公司治理时存在一些不太规模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控制”的企业剩余权细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流企业理论“股东主权”的先验性逻辑与经济现实明显不符,致使其落入以果为因的论证陷阱。从历史与逻辑的起源来看,企业家是本原,资本家是派生的,而企业家承担不确定性决策的特征及其专有性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家控制的企业更具适应性。“企业家主权”模式下的企业合约对企业剩余的配置与“股东主权”模式的差别在于企业剩余权利的进一步细分:资本家获取剩余优先索取权和监督控制权,企业家掌握剩余最终索取权和经营决策控制权。  相似文献   

17.
企业产权理论 1.企业产权的内涵 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表明,企业产权包括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两个方面.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律虚构,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企业理论学者认为,“企业所有权”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它由谁拥有依存于企业经营的不同状态,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实质是企业中存在的产权而不是真正的企业所有权;真正的企业所有权是指企业出资者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张志华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85-89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私有却无法转让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价值实现的装置。这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核心应是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剩余控制权)如何合理地转化为物质资本(剩余索取权),以此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天然私有却无法转让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价值实现的装置。这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核心应是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剩余控制权)如何合理地转化为物质资本(剩余索取权),以此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