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在分别阐述任意说、象似说的主要观点之后,指出这二者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并存的。象似说是对任意说的一种补充;二者只是讨论的角度不一样。任意说讨论的是单个符号,而象似说讨论的是符号组合。并认为就单个符号而言,任意性是普遍的,对符号组合来讲,象似性是普遍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形式和其所指之间的关系,发现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重点研究了语音象似性、书写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接近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及隐喻象似性,进一步揭示语言现象与自然现象、社会行为和人类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象似性原则在英语语言的研究已广泛涉及到语音、构词、词序、语序和意义、语境、功能、语义特征、语用目的等诸多方面,了解语言象似性对英语语言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凡  陶珍丽  周芳 《经济师》2011,(11):132-132,134,135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观点之一,文章通过象似性理论中的距离象似、数量象似和顺序象似解释了英语语法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并举例分析,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原则,但由于其对任意性原则的表述简单而造成了人们对任意性原则的误解,因而这一原则一直都是语言学界讨论的热点。当我们对任意性原则进行研究与讨论时,应把它界定在索绪尔的范围之内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其真正内涵。本文从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自然联系"、"任意性"与"约定俗成"、单纯符号与合成符号这几个方面探讨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更注意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而忽视了它们中存在的共性,这就造成了翻译中长期的争论。人类在生存中都使用不同的语言指称同一世界,从而发展出共通的心理语言——语言共识性使用特征,在此基础上扩大不同语言的相互交往就会扩大语言之间的共性,最终保障翻译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语言使用过程的实质是语言模因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竞争、一相互选择、相互顺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积淀于人们大脑之中的语言模因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程式性模因。简单地回顾国内以模因论为视角对语用学的研究情况,然后以国内外模因论研究成果为依据,分析模因论中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以及对话的结果所形成的程式性模因,最后从礼貌语言的程式性模因论证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形式主义语言学注重任意性的影响下,二语词汇教学长期以来被禁锢在了所谓"固定搭配"的狭小空间里,从而使得二语词汇习得的发展受到了束缚。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语言理据性和多词单位等概念正逐渐渗透到二语词汇教学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文献综述,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二语词汇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多义词进行联想和分析习语和动词短语如何例证概念隐喻等方面开展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语言的流动性和二语词汇家族的庞大数量,理据性教学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从符号学角度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性、探索性的意义,中国“象”的概念为非言语的设计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象”的形式出发,以无锡太湖科技园中央商务区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抽象形式与地方意象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的结合,从图式思维、几何原型和空间形态3个层面详细解析了德国瓦伦丁事务所的设计语言。通过讨论指出设计语言的形式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意象的获取不局限于抽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时代,在经济的交流中,现代语言也空前发展,人们对于什么是语言,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探讨。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语言不但是文化的载体,而且也象文化一样改变,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在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时表现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高度的语言素养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审美性。教学语言的审美性要求教学语言既要饱含情味、充满趣味,又要富有韵味、突出风味才既能彰显语文教学魅力,又能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体,也是教员劳动的主要形式,而课堂语言艺术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语言培养人才的技能技巧,它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课堂教学语言要具备:准确性、启发性、趣味性、情感性和容量性。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模糊性与颜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颜色"以物喻色"和"以色喻物"的隐喻过程来讨论语言的模糊性与任意性。颜色理论包罗万象。对颜色的感知与划分是模糊的,将颜色投射到社会文化生活中,将颜色与人的性格、情感、智慧、甚至音乐,与医学等联系起来,产生的隐喻意义更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语言群体间之所以存在着收入差距,一方面因为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语言歧视,更重要的是因为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也具有生产性。实证研究表明,双语、多语及其语言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劳动力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本文是对语言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一个评介。文章回顾了语言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研究,梳理、总结了关于二者相关性实证研究的新进展,并讨论了语言技能与收入分配的内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反映其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总是与成功的教学语言分不开的,好的数学教师不但要在专业上有较高的造诣,还需要讲究语言艺术。本文就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通俗性、趣味性、情感性和启迪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交际法的主要特点 交际法又称功能意念法或语义——意念法,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交际法语言教学理论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法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系统成分学习而轻语言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局限性,真正体现了语言的交际作用。该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语言使用的恰当性。就是说,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系统成分的正确用法,而且还应学会在不同场景下如何恰当准确使用语言。正如交际法的创始入之一、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H.G.Widdowson所说的,掌握一门语言不仅意味着掌握其词汇、句法,而且要会在语言交际中进行恰当的应用。交际法强调教材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语言,真实的语言材料在使用时应注意材料本身的上下文语境,并且能为读者所接受。该理论的第三个主要特点是,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不以教师为主。Breen&Candlin曾指出,在交际教学法里教师充当两个主要角色:交际过程的促进者与参加者。教师应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开展交际活动,使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运用语言。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应以自己的方式在本人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之间进行协商。交际教学法强调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相互依赖的行为,应该在相互合作的环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从词性和成份的角度对不同层次的从属结构进行逐一研究,分别讨论其构成规则和句法功能,人为地割裂了从属结构间的有机联系。本在从属结构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从属化连续体”观点.运用象似性原则和认知语法进行论证和解释。  相似文献   

17.
借助CiteSpace的词频统计和突变词检测功能,对2000—2021年语言产业经济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结合文献检索与分析结果,归纳出语言产业的研究热点变化与前沿问题。“语言+”产业的复合发展、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下的语言产业升级、语言产业助力地区脱贫和乡村振兴成为当下和未来语言产业经济研究的重点。基于对热点前沿和主要研究问题的分析,针对我国语言产业发展的提出四点建议:注重学科建设的规划性,加强政策制定的引领性,推动技术进步的创新性,促进人才培养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18.
"立象以尽意"是一个哲学命题,它反映的是存在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经由哲学领域发展到文学领域后,这一命题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古典诗歌创作的范式。诗人们的创作遵循"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一思维模式,从语言之"象"、无形之"象"、有形之"象"三个方面,试图在诗歌中树立起一个大于语言本身的"象",从而来实现"尽意"的目的。正是这种创作范式,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隽永、意境深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广义的播音:电台、电视台等电子传媒所进行的一切有关声音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活动。 狭义的播音: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进行传播信息的创作性活动。  相似文献   

20.
张哲 《时代经贸》2007,5(12Z):73-73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语言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语言的经济作用日益显现,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去认识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语言经济学的产生。本篇文章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重点分析了语言的经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