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助学贷款工作是一项诚信工程。在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应当积极探讨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加强针对贷款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教育,增强其诚信观念,并内化为一种心理行为习惯。在实践中提高诚信的自觉性.有的放矢的做好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信用缺失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背景下,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问题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巨大挑战.传统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只是从道德层面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规范,并以此唤醒他们的诚信意识,缺乏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约束.通过分析助学贷款失信的原因,提出构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家助学贷款在运行过程中遭遇了诚信缺失的问题,文章从贷款回收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教育机制因素、贷款管理机制、学生责任意识淡泊等方面分析了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从创建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健全贷款管理机制、重视学生感恩责任教育、完善学生诚信评价机制和法律约束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诚信缺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文章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从诚信教育出发,倡导社会、学校、银行及学生个人共同打造助学贷款的和谐局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助学贷款之路.  相似文献   

5.
由于诚信教育与助学贷款分离,社会诚信氛围淡薄、助学贷款办理信用缺失等问题,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正确执行。必须通过经济资助与教育资助的循环,在校教育与离校教育的延伸,认清国家助学贷款特点,抓住教育关键时期,落实对贷款学生的自强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与诚信品质教育的结合,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和高校诚信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韩利 《魅力中国》2014,(5):189-189
诚乃立身之本,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大学生,更应有良好的诚信意识。本文通过对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和一个棘手的助学贷款案例最终成功还款的分析,指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和提高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对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与管理以及做好助学贷款还款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资助工作中他们大部分是诚实守信的,但尚有部分受助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材料、认定程序、资助费用的使用等方面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采取切合高校资助工作实际的诚信教育、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机制与监督机制、是探索大学生资助诚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诚信与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让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各高校分别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助学保障体系。其中,国家助学贷款已日益成为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几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方面取得了相当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为减轻贫困大学生的还贷压力,要通过诚信原则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来约束和规范政府、银行、学校和学生各方行为,弥补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磕磕绊绊地走了8年后,却被“诚信”二字所难住。当银行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信息公布于众时,所有的贷款大学生都被抛上了风口浪尖。究竟是谁埋下了“不良贷款”这颗种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陈海平 《黑河学刊》2011,(6):106+108-106,10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从部分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到就业过程中伪造简历,无不显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因此,准确掌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找出解决办法,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王津伟 《黑河学刊》2013,(2):111-112
当前大学帮困助学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诚信缺失问题,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政府推行大学生助学贷款过程中,银行、学校、贷款学生、社会这四方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关者体系,由于贷款学生和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助学贷款的政府强制性以及国家征信系统执行的缺失性,导致银行在助学贷款的发放上的风险。通过对银行、高校和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行为建立博弈模型,对高校与学生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最后提出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漠和缺失,正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校园内考试作弊、成绩造假、恶意拖欠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编造求职简历等问题屡禁不止。诚实守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提高,还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诚信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丽 《黑河学刊》2019,(3):139-140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理念的不断贯彻,教育精准扶贫是高校资助工作优化的一个重大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学生的扶贫以助学金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要途径。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资助诚信体系的构建要做好心理扶贫,重视诚信教育,完善多维度的资助诚信体系,并结合教育学、思政管理和心理学角度为开展高校资助诚信教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西部论丛》2005,(9):52-52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个跨世纪的人才工程。它牵动着千百万莘莘学子的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关心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进、完善资助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有关政策,重点是积极推动按新机制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杜文全 《中国经贸》2009,(8):167-168
高校助学贷款是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根本之计和推进教育改革的根本措施。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性出发,对目前高校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几条完善高校助学贷款机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杨佳 《魅力中国》2010,(36):174-174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加速人才培养,促进公平,使经济困难的优秀青年得以深造的重大决策。商业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主体。虽然国家助学政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无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收回概率不确定,贷款学生信用缺失等现象屡屡出现,使得银行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时顾虑重重,部分银行“惜贷”现象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8.
他山之石——助学贷款的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苑 《西部论丛》2005,(9):58-60
中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到2004年12月底,已实际发放贷款80多亿元,享受贷款的学生超过数百万人。但是自从助学贷款制度推行以来,商业银行面临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实施助学贷款效果较差。助学贷款在美国以及日本已开展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贷款品种、担保方式和还贷机制上都已趋于完善。因此,借鉴国外助学贷款成功运作模式,对于完善我国贷学金资助工作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财政部和教育部日前发布高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含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由国家实行代偿.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安排。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外合作院校和其他院校一样,规模在扩大、办学层次增多、学生人数剧增,由于中外合作院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助学贷款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在中外合作院校中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建设,扎实做好诚信贷款、诚信还款工作,成为助学贷款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科教兴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需要共同努力来研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