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入浮动汇率以来,日元汇率波动对日本批发物价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3年,日元汇率对总体国内批发物价的影响显著,但对各行业批发物价的影响不同;美国出口价格、石油价格对日本国内批发物价的影响显著;日本的货币供应是影响日本批发物价的重要因素,但日本名义GDP对日本批发物价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胡冬梅  袁君宇 《南方经济》2019,38(11):94-112
文章扩展了Yang(2007)的厂商定价模型,对汇率传递非对称性、特点和成立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对称传递需要满足严格的条件,而现实中更常见的是非对称汇率传递。在一定条件下,商品需求弹性越大,越可能呈现出口国货币贬值传递率高而升值传递率低的特点。利用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出口日本的966种商品价格数据,发现汇率波动向价格传递具有非对称性:(1)人民币升值时,日元价格上涨较少;而贬值时,价格下降较多。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在日本市场上面对的是一个强竞争结构。(2)若月度升值超过一定幅度(测算约为2.43%),传递率又会有所上升,说明尽管日元价格易跌难涨,但在升值导致成本上涨较多、明显挤压利润时,厂商不得不适当提高日元售价。采用2000年至2018年9月日本从中国进口单位价值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类似结论。现阶段稳定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我国出口企业是更为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日本1985到2004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评估日元汇率的波动对日本物价指数的影响。研究发现汇率对进口物品和出口物品价格有显著的影响,汇率的异常波动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思考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应以日本为鉴。  相似文献   

4.
汇率传递及其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大平 《世界经济研究》2005,104(9):37-40,47
本文首先介绍了汇率的进出口价格传递理论和汇率的国内消费价格传递理论,然后分析了这两类汇率传递对贸易平衡的影响。本文的分析得出,汇率变动对贸易平衡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汇率传递的速度和程度,以及两类汇率传递之间的关系。单从汇率传递来看,汇率变动对竞争性商品进出口的短期影响较大,长期影响较小;对垄断性商品进出口的短期影响较小,长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汇率传递的视角,详细考察了中国贸易价格的汇率传递问题,通过构建贸易价格指数和汇率指数,分析了中国总体、分类商品、分贸易伙伴的汇率传递弹性及其对称性。从总体上看,中国贸易价格的汇率传递弹性具有不完全传递的特征,出口和进口的价格汇率传递弹性仅约为20%,且两者变化均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密切相关。从分类商品上看,各类商品的汇率传递弹性体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中,矿产品和化工产品的出口;12率传递弹性较大,动植物和金属产品的进口汇率传递弹性较高。人民币汇率变动方向和幅度对汇率传递的影响基本存在对称性,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也并未明显影响汇率传递的程度。从分国别上看,以美国和韩国为例,中国与前者贸易价格的汇率传递弹性明显较大,是与后者的2.5~3倍左右。  相似文献   

6.
日元汇率升值与出口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是1971-1995年日本出口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通过对日本实际出口额、日本出口相对价格、世界实际进口额的协整检验、误差修正和方差分解,我们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三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日本实际出口的长期价格弹性为-1.8096,日本实际出口的长期收入弹性为1.1518;日本实际出口额短期波动主要受世界实际进口额的影响,但其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弱;而出口价格弹性虽然短期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口相对价格对出口的贡献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石油价格冲击、内生技术进步与日本经济增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研究利用1970-2006年数据检验了石油价格冲击时日本经济增长的短期与长期效应,发现日本的实际GDP、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原油实际价格以及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显示,原油实际价格波动是日本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其短期效应为负而长期效应则为正:原油与成品油进口量对日本经济有着的长期影响也方向各异.经验性证据表明,日本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成本推动的内生技术进步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1982-2010年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数据,本文研究了汇率水平及其不确定性对企业海外投资(OFDI)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结果表明:汇率对发达经济体OFDI的冲击要大于发展中经济体;本币升值有利于母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论只在长期内,对实行自由浮动汇率的经济体,对实行汇率制度的经济体都没有发现支持该论断的证据;汇率不确定性对OFDI的冲击作用随时间逐渐减弱的趋势在各经济体中差异明显;从汇率对OFDI作用的时滞性来看,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时滞最小,钉住汇率制度下最长,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时滞性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9.
对外来冲击的隔离能力大小是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重要因素。作为处于赶超中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我国汇率受到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差异这一实际变量的冲击,汇率制度又经历了从钉住美元向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重大变革,研究不同汇率制度下外来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对于丰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开放经济下,汇率的隔离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际汇率的稳定性;二是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程度。本文假设我国汇率所受外来冲击来自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差异,通过对比分析钉住美元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特点,发现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下文简称浮动汇率制)虽然名义汇率波动较大,但由于工资、价格调整幅度较小,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性并不弱于钉住美元汇率制(下文简称钉住汇率制);进一步分析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发现无论短期或是长期,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实际有效汇率变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小于钉住美元汇率制,影响时滞也相对缩短。研究结果表明,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实施,加快了我国汇率调整速度,削弱了汇率对贸易影响,增强了汇率隔离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借鉴Shin等(2014)的研究,构建了汇率对进出口价格的非对称传递模型,并基于2005年8月至2018年2月的月度数据,深入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进出口价格的非对称性传递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进口价格与出口价格均具有显著的非对称传递现象,且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汇率传递程度正在逐步降低。非对称传递的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外国出口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具有的较强定价权,中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不足;但是随着中国技术进步的加快,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以来日元汇率出现大幅上升,其主因是金融危机前累积的经常项目顺差及危机后美国经济衰退和日美利差缩小带来的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日本政府无力干预汇市则是危机后日元升值得以持续的条件,中国增持日本国债并非升值主因。在金融危机和日本财政、货币政策均受制约的背景下,日元升值可能给日本出口和宏观经济带来比20世纪80年代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鉴于日本经济基本面走势和财务省加大汇市干预力度及大地震的影响,日元升值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汇率传递的视角,详细考察了中国贸易价格的汇率传递问题,通过构建贸易价格指数和汇率指数,分析了中国总体、分类商品、分贸易伙伴的汇率传递弹性及其对称性。从总体上看,中国贸易价格的汇率传递弹性具有不完全传递的特征,出口和进口的价格汇率传递弹性仅约为20%,且两者变化均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密切相关。从分类商品上看,各类商品的汇率传递弹性体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中,矿产品和化工产品的出口汇率传递弹性较大,动植物和金属产品的进口汇率传递弹性较高。人民币汇率变动方向和幅度对汇率传递的影响基本存在对称性,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也并未明显影响汇率传递的程度。从分国别上看,以美国和韩国为例,中国与前者贸易价格的汇率传递弹性明显较大,是与后者的2.5~3倍左右。  相似文献   

13.
2001~2006年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汇率传递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长期陷入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而停滞不前,2001~2006年日本开创性地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复苏。研究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汇率传递效应问题,对于当前实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如何完善政策协调及提高政策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日本月度数据展开实证,首先运用协整技术和VEC模型分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两阶段来研究日元汇率传递效应的程度和变化趋势,再运用EG两步法和OLS来估算量化货币政策与国内物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日元汇率传递效应大大降低,这与货币当局致力于稳定通货膨胀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在预测汇率的短期波动方面并不十分成功。本文探讨了利用外汇期权市场的信息来预测短期汇率走势的有效性。本文根据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日元 /美元外汇期权价格的数据 ,通过对隐含偏度和隐含波动度的分析 ,发现期权价格包含了对美元将因为战争因素而短暂走强的预期。这一预期与美元的实际市场表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自1985年9月以来,日元持续升值,对美元的汇率在一年内上升55%左右。1986年8月20日,东京外汇市场上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一度高达1美元兑152.55日元,创战后最高纪录。日本经济学家认为,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以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155日元左右,不能笼统地称为“升值”,至少,其中的一半属于“矫正”性质,即纠正美元高值的偏向。日元升值的影响,既是短期的(1~2年),更是中期的(5年左右)。本文拟从日本国内经济、日本对外经济及亚太经济三个角度分析日元升值的中期影响。一从日本国内经济看,日元升值的影响带有全局性,它实质上是比较成本的变化。日元升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构建了适合中国汇率传递研究的分析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汇率传递效应的经验检验。本文通过一位数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研究表明,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程度是不完全的,而且不同分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我们还构建了一个依市场定价指数来衡量不同出口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强弱。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总体出口价格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汇率对出口价格传递机制的模型。该模型中描述了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机制与出口结构有关:在进口的投入品比例高时,或出口产品与外国产品相似、竞争激烈时,出口变化对汇率的变动不敏感。由于以东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体普遍采取了出口导向型战略,因此出口结构决定了该地区对汇率稳定的钉住汇率制度有着偏爱本质。而对于不可避免地增加汇率弹性的中国而言,只有使出口结构高级化,才是人民币升值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对汇率影响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析了在固定汇率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 ,中国外汇市场和外汇储备的均衡和非均衡 ,并根据 1 994年以来的季度数据 ,应用协整建模理论和方法 ,建立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方程 ,定量地解释了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短期变动的影响因素 ,验证了中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19.
据外刊报道,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线材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低谷的线材价格看涨。一些线材主要生产国现已提高对日本出口线材的报价。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向日本出口的线材报价每吨已达5.405万日元,比去年上涨了1000日元。土耳其向日本出口线材的期货报价上涨到每吨336美元(到岸价格),每吨上涨了30美元;巴西向日本出口的线材报价每吨也上涨了15美元。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欧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向欧元区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及其对中欧贸易顺差的调节作用。作者利用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月度数据,在SITC一位数商品分类层面上,考察了人民币/欧元汇率变动对中国向欧元区出口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类商品的出口价格汇率传递弹性存在较大差异,汇率变动引起中国向欧元区出口价格较大幅度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对占中欧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第6类和第7类商品出口没有抑制作用。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中欧贸易顺差的调节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