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迎芬 《江苏商论》2005,(7):128-13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建立在物质充分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其他经济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税制相关政策的分析,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倪锦铭 《中国商人》2023,(12):224-225
<正>循环经济以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础,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中减少资源的使用,兼具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循环经济中,会计核算是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保证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由于自身存在缺陷,无法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弊端逐渐显露。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理利用和使用循环经济是工业企业一项重要的物质资源.只有合理规划和分配,才能使之物尽其用.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  相似文献   

4.
程霞 《江苏商论》2012,(2):150-152
循环经济要求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剩余。信息资源作为一种低能耗、无污染、可循环的优质资源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信息资源对循环经济的促进效应出发,探讨信息资源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作用,推动循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以降低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为基本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程为基本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是按照生态规律,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这种本质集…  相似文献   

6.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很大挑战。生产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顺势而出。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有其新的科学内涵。我们认为循环经济原则应是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再修复,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建立了衡量不同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以降低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为基本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程为基本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关注的是资源减量、循环及再利用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介绍了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指出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机制,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宏亮 《商场现代化》2006,(30):229-230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为经济活动的准则。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从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出发,就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定位和发展核心等问题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税收法律制度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引导消费,遏制污染,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税收法律制度已包括资源税类、商品税类、所得税。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缺乏专门的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类未能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税收优惠政策亟待改进。对此,应调整循环经济税收政策,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链条模式,税收立法部门应根据这一链条各个环节的特殊要求设计具体税制。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解决目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理想途径,已引起各个方面的重视。它要求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环境、资源为人类提供的服务,还应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时要把与生态相关的收入、支出考虑在内。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循环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是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理念。它要求在获取利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遵循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再使用、废弃物再循环的“3R”原则 (Reduce ,Reuse,Recycle) ,追求的是“三低一高”(低开采、低消耗、低排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1月1日—2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本论坛的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为主题,总结十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经验和问题,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讨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如何将依法治国战略贯彻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极大地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进程,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要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运用财税政策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起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探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与财政政策,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经济,必须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体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能有效地消除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循环经济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达到循环经济这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目标,建立一个日益完善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是可行的、更是十分必要的。一、我国环境资源所展现的…  相似文献   

18.
李振华 《商业科技》2008,(29):246-246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和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因其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显着特征,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选择之一。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而各国对环境和资源的重视与关注使得环境会计应运而生。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作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在此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之下,将环境会计(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的实质与循环会计的内涵衔接起来乃是经济发展之大势所趋。因此研究循环经济下会计实务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分析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基本情况与前景;而且有助于落实在循环经济下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并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和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