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斌  翟晓彬 《财贸研究》2008,19(1):103-108
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的政策要求,往往在配股前进行一系列的盈余管理,从而使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满足证监会所要求的配股条件。公司配股的盈余管理往往采用政策诱增式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因而研究政策性诱增式会计变更所引起的信息噪音对公司配股定价的影响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的配股定价受到自愿性政策对当期净利润增减变化调整的影响,从而也验证了配股行为的盈余管理多为政策诱增式会计政策变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检验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是否为了达到避免亏损、配股、增发的目的,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再用修正的Jones模型估算出盈余管理量后对净资产收益率做修正,并用修正的净资产收益率做分析时,发现其图形符合平滑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正> 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我国证券法规对上市公司申请配股规定了一些条件,其中包括对申请配股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即:上市公司在其申请配股的前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在1998年以前净资产收益率位于10%—11%之间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类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只要3年平均不低于9%即可获准配股,因而属例外),这便是“有趣”的股市“10%现  相似文献   

4.
基于保护投资利益的目的,我国证券法规对上市公司申请配股规定了一些条件,其中包括对申请配股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即:上市公司在其申请配股的前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在1998年以前净资产收益率位于10%-11%之间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类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只要3年平均不低于9%即可获准配股,因而属例外),这便是“有趣”的股市“10%现象”。现象反映本质,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核算中的种种不正当手段来实现利润虚增,在并不满足配股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舞弊行为实现配股,这就是隐藏在“10%现象”背后的实质性问题。这些上市公司利用舞弊行为制造的虚假会计信息来实现配股,极大地侵害了投资的利益,干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进程,因而我们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上市公司配股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8-2000年231例中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发现在配股当年及前三年上市公司确实从事了盈余管理,且操控性应计利润显的大于0,但在配股后,没有发现盈余管理的证据。同时还发现盈余管理与企业规模、负债,经营现金流量和非流通股股东配股参与程度负相关,与融资规模和非流通股比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盈余管理是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所谓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多种多样,本文试图从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公开发行股票的动机出发,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最后提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考察2001年~2005年上市公司针对配股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我们利用财务指标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总体上,配股区间公司盈利能力在稳步提高,配股区间里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数和其盈余管理程度都在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8.
刘志新  夏倩 《商业研究》2011,(10):93-97
中国上市公司的生死存亡与自身净资产收益率息息相关,上市公司会尽一切可能将关键年度的ROE调整到"恰好"满足生命线的要求。本文先采用频率分步法检验新准则实施前后各一年及实施当年,上市公司调整ROE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有显著变化,再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三年的应计利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整体盈余管理无显著影响,既无扩大也无缩小盈余管理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当今资本市场的热点,它的盛行严重干扰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我国上市公司有着严重的"筹资偏好",许多上市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筹集大量资金,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配股中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证券市场R&D信息披露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雪  韩之俊 《江苏商论》2006,(3):157-158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上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2000~2002年间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对股票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时研究高科技上市公司披露的开发费用与其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以验证净资产收益率受开发费用影响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A股市场上,高科技上市公司披露的研发费用基本不为市场所关注,也没有证据表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受它们所披露的研发费用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规范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为了取得配股资格通常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配股融资不但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且还会严重阻碍我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因此必须对其加以规范.本文将从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的角度来进一步剖析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规范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和盈余管理现象极为普遍,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行为。如何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学术界和监管部门研究的重点。笔拟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规范引导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和盈余管理现象极为普遍,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行为.如何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学术界和监管部门研究的重点.笔者拟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规范引导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盈余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市场上大量的盈余管理乃至财务舞弊行为,其根本动因在于达到有关监管要求,如获取上市融资资格、取得配股资格、避免退市或特别处理等.因此,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2011年进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股权激励公司的盈余管理及股价波动情况。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公司当年的股权集中度、每股净资产与盈余管理程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会造成二级市场股价波动,从而达到降低行权价格的目的。此研究结果丰富了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6):125-12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所承受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日益提高,使得盈余管理问题在近几年成为会计界所关注的焦点。通过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但它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这些不完善之处给企业留下了很大的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CEO变更前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化,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CEO变更当年进行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调低利润;在变更次年进行正向盈余管理,调高利润,并进而恢复到变更前一年的水平;其中外部继任在继任当年的负向盈余管理程度更大,而在继任次年的正向盈余管理程度更大;并且来自大股东的外部继任与内部继任企业之间的盈余管理政策类似,但来自经理人市场的外部继任与内部继任企业之间的盈余管理政策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赵兰 《现代商业》2011,(9):264-265
本文应用修正Jones模型,对2009年10月到2011年2月创业板上市的186家公司IPO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时普遍存在盈余管理,且盈余管理程度平均高于主板上市公司。最后,本文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对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动机,提高IPO时会计报告信息可靠性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不考虑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否经过盈余管理的基础上,直接以财务报表的数据为依据,研究企业报表提供的盈余质量信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然,会计盈余质量信息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正因为会计盈余质量信息和公司价值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因此研究盈余质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得出正常损益所占比重和现金流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但不显著;非正常损益所占比重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基本显著;而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0.
首先运用杜邦分析法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拆解为销售净利率、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三个指标的乘积,然后运用连环替代法计算三个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为了便于不同企业的横向对比,将计算结果改进处理;最后选择白羽肉鸡行业的四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如果白羽肉鸡行业的企业连续五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变化主要受销售净利率的变化影响,同时资产周转率的影响程度为正,权益乘数的影响程度为负,那么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比较成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