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德,国家之基也.当今的社会发展呼唤全面提升道德水准;法治德治,相辅相成;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德治党,以德治政.  相似文献   

2.
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实现形式有: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教家法,舆论褒贬。德治与人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民主的基础上的德治才是真正的德治。人民是“治国”的主体,要以德治国,就必须以德“育”民,提高人民的“治国”能力,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之一,以德治国,必须重视以德育官,以增强理论功力、实践能力、人格魅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法治国,以德固基。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是高校健康有序运转的两部“推进器”,把握关键环节是建设和谐大学的必要条件。准确把握和处理建设和谐大学的关键环节,离不开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的运用。要以“法治”保“德治”,夯实建设和谐大学的制度基础,要以“德治”促“法治”,筑牢建设和谐大学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法律思想,后人冠似乎万古不变的定论-人治思想,在法不界无不确认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人治思想,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丝毫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孔子所主张的“礼”变是法,而“刑”是惩罚手段,孔子主张人人遵守礼,就是主张人人(包括君主在内)遵守法,这难道不是法治思想吗?孔子主张“为政以 德”,“德主刑辅”,并不是不重视法治,而是对统治者品质素质的要求:“为政在人”的主张,并不是人治,而是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税的思想具体落实在税务工作中就是“以德执法”。在执法部门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德执法的前提,以德执法要注重建设一支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执法队伍,这是以德执法的可依靠的基本力量,它决着“以德执法”的成败。以德执法要建设好一个符合道德要求的良好的执法环境,它具体体现为执法与被执法之间和谐有序的符合社会公德要求的互动互助关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税收领域存在着信用状况不佳的问题,纳税人偷逃税、骗取出口退税、恶意拖欠税款等行为普遍存在;税务机关随意执法、执法犯法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完善的税收机制,既要有外在的税收法律体系的约束,也要在税收征纳行为中讲求信用这一道德基础。因此,税收信用是对税收法治的必要补充,有助于推进我国依法治税进程,从而建设和谐的税收环境。  相似文献   

7.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铸造人的灵魂。高校教师要把以德治教作为首要职责,通过实施铸德工程,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8.
法与人性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具有历史形式.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蕴涵着社会法学理论.以此人性论检视中国法治建设,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自洽的人性论支持;大规模的法制建构导致法治泡沫;权力制约疲软等.要进一步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承认判例法;扩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承认法官对法律的社会学解释;规范公权力始终是我国法治建设之中心;实行法官独立制度;加快程序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李甲子 《大众商务》2010,(1):165-165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铸造人的灵魂。高校教师要把"以德治教"作为首要职责,通过实施"铸德"工程,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的礼法互补、德刑并用的思想是建立在“性善恶混”的人性论基础上的。他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法制思想,如法制应该简要、稳定,统治者要知法、守法、赏罚分明。不过,司马光把法制当作统治工具看待,法的本质是刑罚,这与现代法治观念尚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升华,蕴含着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和个人之"德",有着内在的逻辑,三者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国家之"德"是从"安邦定国"的角度展示国家发展的理念与目标,社会之"德"是国家之"德"与个人之"德"的重要纽带,个人之"德"是国家之"德"与社会之"德"坚实的现实基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立足于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通过立体化宣传教育促进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日常生活当中,融入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法德并重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法治与德治二者统一于整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1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心所在。法治建设作为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理应要发挥法治的服务保障功能。通过立法先行,为依法管理社会奠定制度基础;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践行司法为民,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向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也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党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地,不仅要坚持以德治校,也要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15.
在春秋战国之时,我国便存在重德治的儒家和重法治的法家,两家争论的最后结果是:儒家略占上风,终于确立了贯穿于我国两千多年的“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直到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国策,才使我国领导人和人民觉察到法治的重要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可是,依法治国使某些人又把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德治传统给忽略了,所以走一圈弯路后,江泽民同志又及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放到与依法治国等同的地位,我们姑且不论在西方各国一致法治的今天,以德治国是否符合“国际惯例”。但无德治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前几年的法治已多少证明了法治不可没有道德伦理支持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指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信访案件。现阶段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转型期各类利益冲突相互交织、制度性救济手段缺乏;二是执法公信力下降、当事人的法治观念与维权能力的薄弱等。对此,要创新管理理念,标本兼治,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进程,改善法治环境,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不断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GDP为主要考核标准的政绩评价体系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推行法治要与发展经济一样,也需要政府提供这样的动力。基于此,我们以长沙市中小企业发展法治环境为着眼点进行调研和分析,进一步提出法治湖南建设中的企业法治环境治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治国新理念,是我们党在治国方略上的新发展。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方略 ,它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深远意义。高校加强道德建设是实现办学宗旨的客观要求 ,大学的的根本职责是培养“有用之人”,它必须是“有德之人”与“有才之人”的统一体 ,缺一不可。为此必须把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大学贯彻以德治校的基础是教师 ,师德是育人的关键。“以德治校”是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与政治课、与基础课和专业课、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等诸多关系。正确处理它们 ,才能使之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育人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20.
论"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与现代法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念包括法治所追求的伦理基础和价值理想.法治理念之普遍诉求在于实现约束国家或政府权力,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与自由.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的精义在于法治之"法".现代法治之"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当代中国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法治理念的普遍诉求,与中国特色及其本土资源形枣共鸣并达成共识,是一种最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