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黎明 《时代金融》2014,(10):60-61
从不轻易丢弃自己用过的旧物,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这些年来,我有意无意地保存了许多曾经用过的物品。它们就像我的亲人、朋友,曾与我形影相随,与我风雨同舟。即使它们因“老”、“弱”、“病”、“残”而“退役”了,我也要为它们找个清静的角落,让他们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2.
营销亲历记     
在写自己亲身营销经历前,先给大家说一则曾经让我深受启发的营销故事。 一个乡下来的小伙子去应聘城里“世界最大”的“应有尽有”百货公司的销售员。老板问他:“你以前做过销售员吗?”  相似文献   

3.
《科学投资》2005,(1):82-83
“人生最大的困扰就是甘于平庸”。创业大潮激动着每一位不甘平庸、心存梦想的人,而出生于贫苦家庭的我两次创业经历都遭遇“滑铁卢”。面对无数的严峻考验,我曾有过力挽狂澜的喜悦,也曾因情势逼迫非常绝望。  相似文献   

4.
《大众理财顾问》2006,(12):104-105
至今还记得4年前的一个夏日,一位好友突然问我:“你是不是没钱了,我先借你点吧?”当朋友看着我诧异的眼神,忙略带尴尬地解释:“我没别的意思,随便说说。”我忘记了自己当时是不是很落魄,但我知道我在此之前从未想过如何打理钱财,更没有想过闲适的生活需要用心、用很多“票票”去滋养。  相似文献   

5.
一、邂逅评估 常言道:“三十而立”,而我的“三十”却依然在寻觅之中,在事业道路上有过日复一日机械单调工作的枯燥无味,有过年复一年清闲安逸工作的寂寞空虚.再回首,这些何曾是我的追求、我的梦,那种生活所迫的感觉时刻压抑着、逼迫着我做出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每每想起都会有点茫然、有点失望. 小时候听过一则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的“水煮青蛙”实验,现在依然时而浮现在我的脑海,敲打着我的心,安逸的环境也许会把我变成那个温水里的青蛙,这些时隐时现的想法,促使我开始驻足思考我的“路”,而我的“路”在何方,环顾四周,陡然感觉更多的是迷茫与彷徨.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偏远县城人民银行的员工。那天我正准备去上班,忽听到“咚、咚、咚”几声清脆的敲门声响起,我开门一看,眼前站着一男一女两个陌生人。男的约摸四十八九岁,身材消瘦,戴一副宽边眼睛,女的较矮,偏胖,脸色有些憔悴。男的心急,还没等我发问,便先开了口:“请问,您就是老李吗?”对于一个既没有事先约定,我又不曾相识的人来找,我心中直犯嘀咕:他们是不是找错人了?因为我们单位还有几个姓李的,说不定他们要找的是别人,而不是我。“请问您要找哪个老李?”来人见我心存疑虑,连忙解释:“我们已经问过传达室的人了,知道要找的人就是你!”我看他们心切,手里还提着一包东西,知道他们可能遇到麻烦事了,便说:“你们有什么事情,可以到我办公室去说呀。”“去过了,去过了,我们都去过几次了,只是一直没找到你,听办公室的同志讲,你下乡了,今天听说你回来了,  相似文献   

7.
存款     
<正>我将一叠钱连同存款单和存折一起递给那位年轻的女储蓄员。她飞快地清点着……忽见她皱了皱眉,接着重新清点了一遍。 “你存多少钱?”她问我。 “八百元。”我答道。 “这里只有790元。”她笑笑说。 “少十元?不可能!上午我在家已清点过三遍,后来又锁在抽屉里,我可以发誓:绝对没有人动过。”我说道。 “真的错了。”她说。 真的?这年头,人心隔肚皮,谁相信谁?十元钱顶我两天的工资,它八成是被你贪污走的呢。不久前,我上个体摊位买衣服,稀里糊涂地将工资贷忘在那儿,等记起来再去追要,对方也是讲没有,磨了许久仍无济于来,后来多亏工商所的同学帮忙,才物归原主。想到这些,我脾气火爆的毛病又犯了,沉下脸:“胡说。” “不信你自己再点点。”她将钱和存单、存折退还我。  相似文献   

8.
<正>许多青年同志都认为:要想成才或干一番事业,只有考进高等院校去深造才能实现.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我自己也曾经被这种思想支配过.中学毕业那年,我毅然放弃了“照顾对象”而奔赴“再教育”的战斗行列.白天拼命干活,以求“炼一颗红心”;晚上,当夜深人静时,我就在昏暗的小油灯下刻苦攻读,以期有朝一日迈进大学的门槛.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我曾经先后四次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但事与愿违,每次均名落孙山.为此,我彷徨过,苦闷过,甚至绝望过.  相似文献   

9.
近日,总行杂志社举办的“在党的阳光下”征文评奖揭晓,我撰写的《誓言无声》荣获了三等奖,我的文友粉丝纷纷打电话、发短信表示祝贺,也有的老同志开玩笑地说:“什么时候学会撰文弄字,写上散文随笔了。”我仔细地一想,是啊,原来曾写过论文、写过通讯报道,不会写文学作品啊……?这还真得感谢我的启蒙老师——我的网友。  相似文献   

10.
有些人一辈子没赚过大钱,也没有继承过什么像样的财产,甚至没买过一辆新车、一串珍贵珠宝或参加过什么出国旅游,但却实现了财务自由。其中的秘密何在呢?一位美国“富婆”曾经这样说,“人们总认为我赚的不过是些花生(蝇头小利),而对此不屑一顾;但我却一点一滴将它们储存下来,时日一久,花生就变成花生酱了。”她积攒下来的“花生酱”后来价值50万美金,每年为她带来大约5万美金的利息收入。  相似文献   

11.
大约半年前,我召集易凯资本的全体同事做了一次特殊的“内部培训”。其实所谓“培训”就是讲了一晚上关于高盛的段子。这些故事绝大多数并不来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来自您现在手里的这本书。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那是我给同事们做过的最重要的一次“培训”。  相似文献   

12.
养兰种竹     
我家有一方小天井。在这“方寸天地”里,我居然养了九盆兰,恰恰牵强附会了乡贤板桥先生画作“九畹兰”;还盆栽了数杆修竹,错落有致,似有情趣。兰草极难侍候,水份难以掌握,俗说“干兰湿菊”。过干不行,干则易枯;过湿不能,湿易烂根,我曾因此而催折过多盆兰,所谓“过犹不及”是也。土壤也很考究,既要疏松透气能排水,又要含水保湿。兰花也需施肥,薄肥勤施,我曾从养花书中抄录过几个“兰花谱”,多年信守,奉为指南,且生搬硬套地应用,其结果总不见灵验,原因是没有结合环境、通风等实地情况。春夏之交,春兰开了夏兰开,可谓“兰蕙齐芳”。夏兰兰叶如…  相似文献   

13.
我曾确过一个想法,包括我在内的这一代生“70后…、“80后”的家长们。小时候玩过的一些游戏,走过的一些路,做过的一些梦都挺好玩的,少年商学院是否可以发起创立一个“童年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幽默与笑话     
《中国工会财会》2005,(1):55-55
买 火 柴 有 个 人 打 发 儿 子 去 买 一 盒 火柴 ,临 走 时嘱 咐 说 :“挑那 能 划 得 着的 ,买 回 来要 是 划 不 着, 当 心 我 揍你 。”儿 子 点了 点头 去 了。不一 会儿 ,火 柴买 回 来了 。 这 人接 过 火 柴 ,问 儿 子 :“这 火柴 好使 吗 ?”儿子 说 :“好 使 ,根 根 都划 得着 。 ”这 人 摇摇 头 ,不 相 信 儿 子的 话,儿子 一 急,大 声说 :“我 一 根 一根 都试 过 ,全 划得 着。 ”(李平 ) 理所 当然 太 太埋 怨 丈 夫 说:“以 前 你 每 天送 我一 束 玫瑰 , 怎 么 现在 连 一 朵 都不 送我 了 ?” 丈 夫说 :“我 问 你 ,…  相似文献   

15.
高续增 《银行家》2007,(2):133-134
文化是社会之精神英国的一位学者曾经辛苦地进行过统计,他发现“文化”这个词有160多种定义,我也在以往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对文化的独特理解。而此时我把文化定义为“社会之精神”,是想从一个新的角度说一说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一生中,可以没有很大的 名望,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工作的乐趣。马克思说过:“生活便是工作,而工作便是斗争。”;恩格斯说过:“工作、生活,青年人的勇气,这就是真正要紧的地方!”托尔斯泰说过:“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的工作。”;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便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  相似文献   

17.
星期一一上班,我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起初以为又是一封普通的商业信函,拆开一看,很是吃惊。这是4年前我们曾经接待过的一位叫王成林的客户写来的,岁月流逝,光阴荏苒,我都快把他忘记了。熟悉的名字,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那年,我带领一帮年轻人在淄城路分理处工作。那是个炎热的夏天,一个中午,我们刚吃过午饭,门“吱”的一声开了,一瘸一拐进来了一个脏兮兮、头发蓬乱、颧骨高突的男子,看上去十分苍老。他就是王成林。“大爷,请问您存钱还是提钱?”小张站起来微笑着问道。“哦,是……是,存。”他似乎吃了一惊。“哗”的一下,一柜台破币、…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的中小投资者口中,经常听到的这样的话:“唉呀,假如我再坚持一下,我就能守到100元的高价了“、“这只大牛股卖掉了真可惜“、“今年最大的牛股被我买到了,可是却没能守住“。有不少的散户投资者在这波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中,确实买过中国船舶、国脉科技、贵州茅台等特大牛股,但是,他们都毫不例外地早早小赢出局了,尔后,就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大牛股一路狂奔。  相似文献   

19.
我听到过不少刊物发行人员“叫苦连天”,这倒不是因为发行量太大,任务太重的缘故,而是为了发行工作中出现的哪些“无头案”发愁。起初我亦不甚理解,后来我也参加了一本书的发行工作,这才使我亲口尝到了这“无头案”的滋味。  相似文献   

20.
我今年71岁了.当会计千整坚50年,值得骄儆的是.这50年吃饭、穿衣可能马虎过.但纳税从没马虎过:我当会计是从20岁开始的。那是住1951年.我给一家私企干开票的活儿,后来,这京会计不干了.老板就让我干,当时段根本不懂什么是“借”和“贷”,干得挺难,业余时间我到大连盛华簿计学校去学会计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