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签定劳动合同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2.
权利的边界——反思《劳动合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劳动合同法》实施近三年的情况作了回顾总结,认为拥护者和反对者当初的预期均未得以实现,《劳动合同法》面临与《劳动法》一样被虚化的风险。而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劳动合同法》某些规定与现实脱节,更在于《劳动合同法》权利调整所受到的社会经济关系制约,只有从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公民权利均等化,才有望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社会构建创造良好的宏观条件与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实施至今已逾两年,为深入了解<劳动合同法>在基层实施的基本情况,文章选择安徽省东至县作为样本展开调查,分析了该法实施后对东至县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以及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4.
一、对第一层次劳动者权益影响分析 《劳动合同法》用来规范雇佣双方的劳动合同关系,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一层次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分使人质疑:通常劳动关系理论的根本观点在于劳资双方二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性,那么代表股东利益从事生产经营决策的高级管理阶层,其劳动者的身分首先值得商榷。第一层次的劳动者本人承担着股东利润最大的责任,为了谋取利润,节约成本自然是其工作的一部分,那么,对于企业重要生产经营成本构成的人工成本,必然属于其应该节约化的部分,就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无非是雇主以最小的成本充分发挥广大工人的生产潜能。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相比,以更深层次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立法宗旨,以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平衡,从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进行比较,分析了<劳动合同法>的特点及实施后用人单位将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面对新法的调整,企业在用工管理模式等方面应采取的变革和措施,并就规避新法生效后带来的各种风险及纠纷所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汤杰 《经济师》2014,(2):76-77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从设立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许可、进一步界定"三性"工作岗位范围、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落实被派遣者同工同酬权利和加重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法律规定。决定实施后,国有电解铝企业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法律依据将不复存在,需要根据国家法律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劳动用工结构,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防范企业用工法律风险,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关于其立法宗旨的规定并未使相关理论争议尘埃落定,"单保护"与"双保护"之争仍在继续.事实上,"单保护"与"双保护"并无本质上的矛盾.在现代民主国家,任何一部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法律都不可能以牺牲某一类社会主体的合法、正当权益来维护另一类社会主体的特权,法律的制定总是在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对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因此.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在于维持劳动市场要素配置的稳定及优化.以达到社会整体秩序意义上的共赢,对相对弱势的劳动者群体进行倾斜维护和权衡劳动合同双方的法益构架应为其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对我国<劳动合同法>认识的差异主要有是否应该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还是引导劳动关系的稳定化和长期化等三个问题上.认识的差异根源在于,一是法学家更多地是从公平角度分析问题,而经济学家则更多地是从效率角度分析问题;二是法学家可能更多地偏向于立法的立场,而经济学家可能会关注这个法律的后果;三是我国经济学家与法学家对话的机会比较少.我国劳动合同法的争议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法律与经济如何适应.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应该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相互碰撞,相互启发.这是建立一个法治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