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速览     
贵州教育扶贫精准化贫困学子获资助
  日前,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方案规定,在原有资助政策基础上实施精准资助政策,确保不让贫困农户因学返贫、因学致贫,不让农村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全面提高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力资源素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国家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资助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教育问题。但是,高校在实行资助助学的过程中,重视经济助困,却忽视了资助中的育人作用。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对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意义、困境与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反贫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的新时期,完善贵州农村贫困监测评价体系尤其显得重要。完善贵州省农村扶贫监测评价体系,对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了解贵州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准确掌握贵州贫困人口的贫困发生规律,制定有效的扶贫应对策略,实施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模式的建立、扶贫战略的选择、扶贫项目的验收实际工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5年电商扶贫已列入我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电商扶贫是将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为贫困农户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帮助贫困农户销售农产品,以电商促市场、以市场带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新型扶贫工作方式,电商扶贫无论理论还是实践的探索都亟待跟进。笔者分析了电子商务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的机理,对贵州农村电商扶贫推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贵州为例提出了推动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国扶贫政策从瞄准区域的开发式扶贫转变为瞄准农户的精准扶贫。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户数据,本文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五个实证基础,认为中国剩余农村贫困的特征已经产生了重大改变,继续沿用以前的扶贫政策很难消灭剩余的贫困,精准的、系统性、多维度的帮扶政策才能有效。本文论证了中国扶贫政策的上述转变以及精准扶贫思想背后的实证基础,这些论证有助于人们对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有深入而透彻的理解,对总结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的一般经验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选择区域性开发政策还是选择瞄准家庭的精细扶贫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伴随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农村贫困治理逐渐迈向后扶贫时代,后扶贫时代的战略重点在于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够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学生农村创业引导机制应从教育、政策和环境三个基本维度考虑,以教育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业素养;以政策和环境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如何有效落实,贫困农户如何自助脱贫是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自精准扶贫理念提出以来,便受到社会工作界的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秉承的助人自助核心价值理念与精准扶贫理念是相契合的,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中有助于发挥其专业优势,运用个案、小组和社会工作方法提升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帮助贫困农户真正脱贫。  相似文献   

8.
贫困农村在生态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资源禀赋条件,但如何切实帮扶贫困群众借助农产品电商渠道精准、长效脱贫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文章首先系统地阐述了电商精准扶贫的定义、内涵、特征及作用范围;其次,结合贵州地方实践,分析了电商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即增收扶贫、节支扶贫、提能扶贫,并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第三方组织参与型、贫困户主动参与型的电商精准扶贫模式;最后,围绕扶贫工作机制、电商人才、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贵州省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姜东晖  王波 《农村经济》2020,(5):99-104
农业供应链金融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提供了可行的供给渠道,不仅使得农业生产内部物资的流动以及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更为畅通,也为普惠金融政策实施和精准扶贫瞄准机制提供了运作载体。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性,二者共同致力于扶助贫困人群脱贫的目标,继续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工作,对确保我国全面脱贫任务如期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情景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以社保政策托底将贫困农户纳入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类别的农村教育体系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并鼓励涉农机构和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最大化激发农村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最终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在教育领域的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本文即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教育扶贫问题,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扶贫的政策与实践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其存在的学校分布不合理、师资人才缺乏、经费投入失衡、受教育意识薄弱、政策执行乏力等问题,并结合精准扶贫提出合理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师资人才力量、精准投入教育经费、激发教育需求意识、加强政策执行落实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海云 《山西农经》2022,(4):148-151
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后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崭新篇章,扶贫工作的价值导向开始由“以经济建设为主”逐渐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主”。农村职业教育扶贫贵在精准,与乡村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相关。农村职业教育扶贫存在着强政策依赖、窄扶贫内容、偏职教认知等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模式、破除陈规陋习培养新农人、改变态度激发内生动力,同时也需要政府政策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2.
农村陷贫、发展受限是摆在中国社会面前的棘手问题,于是,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来应对解决这一问题。扶贫先扶志,扶志靠教育,因此,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再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资金缺乏、资源分布不均、扶贫机制不健全等。所以我们要加大招生宣传,精确地找到贫困人群,在此基础上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帮扶、培养,以帮助其实现精准就业。通过不懈的努力,让教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果,消除了绝对贫困。新时期,南疆地区在国家正确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扶贫攻关活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解决了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彻底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相对贫困、返贫风险依旧存在。南疆贫困地区的贫困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南疆和田地区为例,总结了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探讨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为巩固精准扶贫实施效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主要问题分析出发,从前中后三个阶段分析了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实施问题的原因,最后从完善精准扶贫政策理论宣传准备、矫正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偏差和完善精准扶贫政策监督考评机制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国家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战略。介绍了农村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积极作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扶贫为目标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发展教育帮助落后农村地区实现脱贫,是精准扶贫工作中解决顽固性、永久性脱贫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教育精准扶贫视角来探讨在高职教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价值逻辑,分析其现状,创新性地提出针对农村劳动力群体开展差异化的智慧零售职业技能培训,搭建校企协同智慧零售——精准扶贫育人实训平台,面向农村贫困学子开展人才培养改革,不仅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向智慧零售行业的大规模转移,还能实现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大规模开发扶贫战略,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国家扶贫战略的基本方略,要到2020年使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要啃掉这个硬骨头、打好这个攻坚战,就必须找准"贫"根、抓住"困"源,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当前,精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新时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利用动态贫困理论分析了精确瞄准贫困人口、精确帮扶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机制,提出针对不同贫困动态类型的贫困农户进行动态识别,为其提供相适宜的、精细化的帮扶政策;针对当前非贫困但贫困脆弱性较高的群体,应完善风险防范和社会保障机制,阻止其返贫;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动态追踪和退出机制,及时调整帮扶政策,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同时实现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精准扶贫效率,发展和创新精准扶贫机制,按期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兜底工作是推进并落实健康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最近有媒体调研发现,强有力的大病兜底政策切实降低了贫困人口的看病负担,很多贫困患者从中受益。但同时,个别并不充分具备条件的地方,"超能力"实施救助政策。过度兜底导致怪相频出,贫困患者住  相似文献   

20.
测算农村减贫成效并考察减贫成效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覆盖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CFPS调查数据,在Quah(1997)的分布动态学(Distribution dynamics)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减贫成效分析框架。首先测算出各地区农村家庭贫困内部状态的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分解的绝对、相对减贫指数,以综合考察各地区的农村减贫成效,随后本文通过首次构造的"条件Markov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减贫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我国各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变好,贫困发生率均有所下降;(2)减贫过程中仍存在着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农村家庭的深度贫困固化问题比轻度贫困问题更加严重,意味着扶贫开发工作正式进入攻坚时期,扶贫难度加大;(3)家庭成年成员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收入类型对农村减贫成效的影响显著性情况存在着时段和区域的异质性。其中,家庭成年成员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是否有成员从事有薪酬的农业劳动、工资性和营业性收入对家庭的贫困状态变动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政府应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将扶贫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和处于深度贫困的家庭,另外应再调整和倾斜扶贫资源与扶贫政策,将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作为主要减贫途径,将促进农村工资性和营业性收入增长作为主要的政策倾斜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